人是卢梭思想研究的中心,卢梭认为,人类所面临的社会、政治种种问题都应聚焦于人的问题,人类一切学术的理论,从根本上说都应是对“人”的研究。
卢梭画像
在其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出,卢梭所赞扬的人并非是有自知之明的、苏格拉底式的理智本体,而是根植于人和社会的关系之中的人,卢梭主要从人所处的社会条件来看待这一关系。
进一步说,卢梭建立的人和社会的关系,是人性善和社会恶、自然状态下的自然人和文明人之间的关系,卢梭自然人教育思想的一切出发点,也就在这个关系上。
卢梭在《爱弥儿》这部闻名世界的教育论著中,根据他的唯物主义感觉经验的认识论,提出了按照人认识发展过程的自然法则,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进行教育,通过对爱弥儿的教育,来阐述自然人教育所必须的社会自然条件、野蛮人与自然人的区别等,以此说明自然人教育中所蕴含的基本内涵。
卢梭--《爱弥儿》
在当时很多学者听到自然人的教育观点时,总是会批判卢梭自然人教育,就是把人回归到靠四肢爬行,野草果腹的野蛮时代,这其实是对卢梭的极大误解。
卢梭认为真正的自然状态是无所谓善恶的,在自然状态下的人也不受社会属性的制约,他们没有过社会生活的本领,在自然状态中,人类彼此间没有任何道德上的依附关系,人既不可能是善的也不可能是恶的,无所谓邪恶也无所谓美德。
卢梭认为,野蛮人若要在社会生活中生存,除了要运用其本身所具有的能力以外,还要充分发挥他们的理性。
卢梭画像
但是,作为野蛮人他们不会有多少欲望,过着无求于人的孤独生活,所以他仅有适合于这个状态的情感和知识,“他所感觉的仅限于自己真正需要的,所注意的仅限于他认为迫切需要注意的东西,并且他的智慧并不比他的幻想有更多的发展。”
对于野蛮人来说无所谓善恶,并且阻止他们作恶的,不是理性的判断,也不是法律的约束,而是情感的纯净以及对于邪恶的无知。
卢梭认为,“野蛮人和社会人之所以有差别,真正的原因在于野蛮人只过他自己的生活,而社会人则终日惶惶,只知生活在他人的意见当中”。
卢梭画像
他认为“文明人毫无怨言地带着枷锁生活,野蛮人则绝对不愿向枷锁低头,他宁愿在暴风雨中享受自由,也不愿在安宁中受奴役,自然状态中的人类,既无美德,又无邪恶,既不知道善的观念,也无恶的观念。”
卢梭虽然对自然状态的野蛮人这般的推崇,但是在他的教育目标中,并不是让人倒退到原始社会,培养原始的野蛮人。
他说:“虽然我想把爱弥儿培养成一个自然人,但不能因此就使它成为一个野蛮人,只要他处在社会生活的漩涡中,不至于被人的种种欲念或偏见,拖进漩涡里去就行了,只要他能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他自己的心去想,除了他自己的理智以外,不为任何其他的权威所控制。”
《爱弥儿》
卢梭虽然对远古的自然景象深深怀念,但他深知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是不可逆转的,卢梭反对培养森林中的野蛮人,反对欲望和偏见所禁锢的培养方式,反对权威所控制的培养途径,他要培养的是一个能够适应社会生活,又不受世俗偏见束缚的自然人。
在卢梭笔下的自然人生活在一种完全孤立的、没有任何社会联系的自然状态下,靠大自然赐予他们的自然物质来生活。
自然人没有社会分工、语言、住所、战争等事情的困扰。在卢梭看来,自然人是完全平等的,他们除了年龄、体力和健康的不同所造成的自然不平等,即生理上的不平等之外,没有任何财产和政治上的不平等,无“你的”、“我的”概念,没有服从与被服从、奴役与被奴役的不合理现象,更没有天生的奴隶和天生主人的区别。
卢梭画像
自然之间没有任何种类的交往,所以他们不知道什么叫虚荣、尊崇、重视和轻蔑。自然人在自然状态下完全是自由的、独立的和平等的,他们的全部欲望,都是建立在生存需要的基础上。
卢梭认为,自然人并不等同于野蛮人,因为自然人的培养空间,是完全没有偏见和欲望侵扰的社会生活空间,社会是自然人赖以生存的基础。自然人是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人,是身心全面发展的人,是自然界塑造的最完美形式的人。
卢梭虽然极力强调自然人的教育,是以社会生活为基础,但是这样完全不受世俗影响的社
卢梭石像
会环境,显得有些过于理想,尽管如此,我们也无法磨灭卢梭、关于自然人教育的这种纯真的理想,以及他对人极度肯定的思想,以及他所主张的遵循自然法则和人内在发展规律,这些理论的重要价值和实践意义。
卢梭通过对自然状态和自然人的描绘和赞颂,证明人类天生是自由平等的,并以文明社会和自然状态的对立,来揭露现存社会的不平等、奴役和罪恶,所以,要真正理解自然人,首先要对卢梭的自然状态有所了解和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