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四爷
一
1985年的上海,
黄浦江畔,微风徐徐。
虽然大家在美丽的上海外滩旁踱步时感觉心旷神怡。
但这座曾经远东最繁华的城市,在当时还有很多让市民们头疼的难题。
上下班交通难,这里有当时中国最繁忙也是最拥挤的交通。
上海市民们每天上下班是蔚为壮观的数百万辆自行车和乌压压一片挤公交的人群。
市民住房紧张,这里有中国最紧张的住房问题。
当时上海的城市人口密度是中国第一。
这个数字不仅说明了上海是一个高度城市化的地方,也说明了人均居住面积的不容乐观。
买东西物价高,上海市民们还面临着快速增长的物价。
1980年代,中国正值改革开放上升期,这几年的全国的GDP的平均10%以上。
在这种高速的发展下,上海的物价也出现了快速波动,每天买菜买东西的时候都会让普通市民们感到肉痛。
另外这里还存在小孩上幼儿园难、买菜难等诸多难题。
上海市民的衣食住行各种生活难题,都摆在了新上任的上海市长江同志面前。
没有一件是容易解决的事。
但这并没有难倒江同志,他向来都是乐观的行动派。
很快,江同志就开始了high level的工作。
二
扫帚不到,灰尘不会自己跑掉。
问题能被解决,从来都是干出来的。
江同志就任上海市长的第一个举动就让大家觉得耳目一新,他没有按照当时的惯例发表讲话。
江同志别开生面的开了一个记者招待会。
高级官员直面记者并让记者现场提问,这在80年代中国是一个很稀罕的事情。
江同志充满了自信,他面对记者的提问,举起了他特有的手势,说到:
多年来问题堆积如山。我们只能逐个地加以解决。我们应该少说多干
有了解决难题的信心和决心,还要有求真务实的方法。
江同志求真的方法就是到第一线。
因为只有在第一线才能看到这些问题的真实情况,只有在第一线才能听取到上海市民的真实声音。
江同志认为,如果没有现场调查,就不知道广大市民在想什么、干什么,就无法做出正确的决策。
不仅对自己这么要求,他还要求班子成员每周必须下基层一次。
江同志马不停蹄的去了浦东、去了垃圾码头、去了田林新村、还去了长风商场、去了常德路公交停车场、还去了彭浦新村。
江同志在71路公交车上跟上海市民们一起体验了上下班高峰,下车时,江同志好不容易从车厢挤到了车门口,他是真实的感受到了市民们的焦虑与苦处。
上海的夏天是多雨的季节。
有一次连降暴雨,黄浦江发生倒灌,江同志坚持要穿着雨衣和套鞋,去受灾最严重的杨浦区。
他去了发现,这里住平房和一楼的,水深一尺,家里的锅碗瓢盆和家具都泡在水里。
这让江同志非常直观感受到了市民们的不便。
因为下暴雨时江同志经常出现在第一现场,国外有家报纸甚至把他称为“water mayor”,意思就是“水市长”。
三
除了去第一线了解真实的情况,江同志还非常重视每天关注上海市民们的情况,这样才会不错过,不遗漏。
也许很多事情只是报告上的几个字,一句话,但对于一些家庭来说,可能就不可承受之重。
江同志说:
我当厂长时每天第一件事就是看报表,在电子工业部每天都要看电子工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办公厅、研究室的同志,要及时告诉我上海每天发生了些什么事情、社会各方面对政府工作有什么意见和建议
就这样,每天上海的动态,都会第一时间放在江同志的办公桌上。
江同志都会仔细阅读和了解,虽然有些事不大,但都是与上海市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江同志作了很多批示。
例如有一次的动态是施工队作业不当,不小心挖断了煤气管道影响了上海市民的生活。
这本来是一件不太大的事情,最多就是影响了几天做饭。
但江同志很重视这个事情,做饭问题是每个家庭的基本问题,影响市民吃饭,这就是重要事情,
他在批示要求认真查原因,并把调查结果告诉他:
希望认真调查事故原因,并请见告
四
通过详细的现场调查和一段时间的跟踪关注,江同志基本把上海市民的生活难题摸清楚了。
有了问题清单,那就要系统性的去解决这些难题。
有些问题的解决,并非易事,不仅需要勇气和决心,还需要智慧。
住房难题
江同志曾感叹:
我们看到群众居住状况如此困难,应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上海市民的住房紧张是一个历史性的大难题,需要多管齐下才能有所改观。
江同志首先是加大供给侧,加大新住宅供应。建设经费有限,新增大量住宅需要很多自己,市财政没钱怎么办?
江同志巧妙的提出要发挥三个积极性,即财政拿一点、企业拿一点、个人拿一点,职工只要出1/3的钱就可以住上新房。
这个在现在看可能觉得司空见惯,但是在80年代,这是很大的一项创新。
既解决了资金问题,又解决了大家的住房问题。
另外,江同志非常重视科技专家的作用。
同济大学建筑专业在中国算的上是数一数二的王牌。
江同志了解到上海郊区农民住宅有很大建设弊病,迫切需要这方面的建筑书籍之后。
他马上请同济大学建筑系的几位专家出一本这方面的书籍,解决农村住宅的问题。
同济大学的专家马上下乡走访,整理材料,很快编写成书,书出版后专门送下乡,江同志亲笔写信祝贺:
你们这种认真负责、讲究效率、急四化之所急的工作精神是很值得大家学习的。
交通难题
城市交通是一个长期的大工程,涉及多个行业部门,需要大家的共同参与。
江同志把它分为短期和长期两部分来解决。
短期靠内部管理,长期靠基础建设。
江同志发现了一个现象,很多市民住的离上班很远,导致很多人需要长距离通勤,大家都挤在路上。
他敏锐地发现,这种现象可以通过“两调”来改善。
一是工作单位调动,把合适的员工,通过工作调动的方式,让市民们调到离家近的工作单位,就近上班。
二是员工置换房子,因为房子都是国家分的,所以可以通过换房子的方式让大家实现就近上班。
这让大量上海市民不用挤公交,长时间通勤了,广受赞扬。
另外,为了避免高峰交通拥挤,江同志还安排各单位错峰下班,这个安排被沿用至今。
买菜物价问题
物价问题是上海市民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江同志认为,要想让物价不上账,第一步要保证充足的供给,物以稀为贵,供给多了,物价自然就高不起来。
然后对于肉、蛋、糖等生活必需品,要求核定价格,坚决制止乱涨价。
与之配套的是物价补贴,对上海市民们在生活必需品的那些副食品上,由市财政进行了货币补贴。
江同志提醒很多干部:
对于上有老、下有小、生活负担较重的家庭仍然要各单位主动关心,用其他办法来缓解这些职工的实际困难。
在解决幼儿园入托入园难的问题上,江同志提出了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街道、高校、医院兴办幼托机构。
这样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社会的主动性,也解决了上海市民们的带小孩的问题。
五
江同志在当市长时,他用这种注重细节、确保落实的工作方式,去推进解决了很多积压推诿很久的市民们的生活难题。
当时解放日报有一个叫许锦根的记者,他写了一篇叫《“事必躬亲”的另一面》的文章并发表在《人民日报》上。
但许记者的这篇文章并没有搞清楚江同志为什么要采用这种闻必躬亲、举一反三的态度。
躬亲是一种态度,而不是手段。
他在文章里片面的指出,江同志不应该亲自去解决出租车乱收费问题的事情。
江同志知道后,在一次会议上表达了对许记者这篇文章的不同意见,对自己为什么这样做,做出了正式解释。
许锦根知道后,很担心以后再也没有上海的报纸用自己的稿子了,于是他给江同志写了一封道歉信。
对于许记者的道歉,江同志非常大度,他用毛笔写了满满三页纸回复,信里鼓励和安慰许记者了很多。
这封回信让许锦根彻底放心了。
江同志在信里的最后说:
继续欢迎你对市府工作包括我个人的工作提出批评意见
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E1C7QOvvtprJGWQP4Fo9j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