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泽谕吉是在一个儒学氛围非常浓厚的环境中长大的,他的父亲福泽百助热心于儒学,在福泽幼小的心灵中留下在汉儒的印痕。
福泽谕吉照片
少年时他先后投身在父亲的同门野本真诚,和儒学家白石常人的门下,由于他聪明好学,所以在六七年间,就比较系统的学习了儒学经典四书五经,而且对中国的历史书籍非常感兴趣,广泛涉猎了中国的史籍。
他曾经将《左传》通读过十一遍,“成了一个小小的汉学家”。但是成年之后的福泽,面对日本的内忧外患,开始独立思考国家的将来。他将日本社会停滞不前的原因,归结于作为官方统治意识的儒学。
并且,在儒学的发源地,自诩为“天朝上国”的中国,面对西方列强坚船利炮,却无力摆脱弱肉强食的历史命运。为此,福泽深刻反思,认识到儒学的所造成的弊端会导致国家的灭亡,中国就是前车之鉴。
《左传》
如果日本仍将儒学奉为圭臬,固步自封,那么今日的中国就是明日日本的命运。所以,他竭力呼吁全面向西洋先进文明学习,以达到日本独立的目的。因此,他在明治初期撰文,深刻批判儒学给日本带来的消极影响,力图彻底否定儒学,全盘吸收西洋的文明成果。
福泽谕吉生平有两大誓愿,一是使广大民众从日本传统的封建束缚中解放出来;另一个是使日本国家独立和强大,解除西方列强的威胁。对于第一方面,竹越与三郎曾经评论道“要获得自由,首先必须怀疑现状,破坏现有秩序。这是怀疑家空前活跃的时代,当时的福泽就属于这类破坏家。”
由此可见,正是由于福泽的思想,立足于日本国情和国际现实,认识到西方文明的洪流不可阻挡,于其拒绝不如主动将其引进,方可使日本与西方列强比肩,他才能够致力于宣传以民权为核心的西方文明。
福泽谕吉照片
终其一生,矢志不渝。他的著作能够受到广大民众的欢迎,不仅因为顺应了时代的潮流,也因为他将深刻的思想与通俗的语言相结合,所以才有持久的吸引力。
梁启超自幼也生活在儒学环境很浓厚的氛围当中,对儒学的教诲有很深的理解。在跟随康有为之后,进一步处于儒学的熏陶之下。儒家“修齐治平”的观念充斥着他的头脑。
在他进行民权理论宣传时,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在其言论中随处可见。他不忍割舍传统文化,试图探索出一条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的政治理论融合在一起的道路。认为不仅可保存传统中固有的长处——儒学对伦理道德的规范,而且能吸收西方文明的优点——先进的政治制度。
梁启超照片
这样既可以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同时又能减少来自顽固守旧派的阻力。对于本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梁启超与福泽谕吉民权思想的差别之一。
福泽谕吉依据西方的天赋人权理论,认为人生下来本无高低贵贱之分,都是平等的,并且肯定了人都是有私欲的,也都有追求现实幸福的权利。在幕府统治下,官方的意识形态禁锢着人们的头脑,儒学的“存天理、灭人欲”和三纲五常的观念深入人心。
而福泽谕吉的有关民权的言论,在当时幕府统治下的民众闻所未闻,不啻在人们的被麻木的头脑中放下一个思想炸弹,对人们的固有观念造成重大冲击。
福泽谕吉照片
有日本学者认为,他“生于旧世界但彻头彻尾地抛弃了旧世界。他虽然在新世界拥有广大的领地,但是哪怕一根手指也没有置于旧世界中。他是平稳的大改革家。”所以说日本民众思想的大解放,福泽谕吉的民权理论起到了重要作用。
福泽谕吉向日本大众普及民权思想,贯彻“自由平等”思想和实学精神,目的是为了实现个人的独立。两人在宣传民权过程中,存在许多相同之处。如两人都是在国家面对西方列强的威胁,欲图使国家独立而提倡民权的。
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前提下,都对本国的封建专制进行激烈批判,启迪了民智。他们都强调发展民众智力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开启了民智,才能真正提高民权。在对民权的理解上,两人都重视民众在精神上的独立方面。
福泽谕吉照片
两人还存在其他方面明显的差别。福泽谕吉认为民权除了包括独立精神之外,还要求经济上独立,即真正的民权包括无形与有形两方面。而梁启超的民权思想,并没有意识到个体经济独立的重要性。
由此可看出福泽谕吉对西方近代民权精神的把握,比梁启超更加深刻。二人宣传民权的侧重点也不相同,福泽谕吉对民权的宣传重点是基本人权,而梁启超则注重的民众参与政治生活的权利,其人权认识比福泽谕吉狭窄不少。
造成两人民权思想差别的原因,跟他们的求学经历有关,福泽谕吉懂英文,所以他通过直接阅读英文原著,接触西方近代文明。而梁启超自幼就开始接受儒家的正统教育,拜康有为为师后,方才接触到有关西洋文明的书籍,对西方文明的认识是有限的。
梁启超石像
在宣传民权过程中,两人虽然都反对专制主义,大力批判封建专制造成的民众愚昧,认为只有提高民众的智力水平,才能真正提高民权意识。
但是两人对传统文化表现出截然相反的态度,福泽谕吉认为传统文化是造成日本社会停滞不前的原因,为了使日本向文明国家迈进,应该坚决排除儒家思想对人们头脑的“腐蚀”。
与之相反,梁启超则对儒家文化表现出深深眷恋,他试图在中国儒家文化的基础上,将西方民权思想改造并嫁接到中国固有传统上,所以就不难理解为何他总是将儒家经典,追根溯源阐述民权理论。
梁启超画像
从中可看出,福泽谕吉对中西方文明表现出,现实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态度,而梁启超则囿于儒家的道德中心主义不能自拔。
两人民权思想的政治实践,一成一败。日本民族的现实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特征,在面对西方列强威胁的情况下,充分体现在福泽谕吉的民权思想中,使其能务实地吸收西洋文明的精华。
最终日本在1889年以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的形式,实现了民权与君权的结合。就本人观点来看,福泽谕吉的民权思想,含有回归人的自然权利的一方面,也有将实现人权,作为实现下一步理想的手段的一方面。
两者相加,才能从其上看,他的政治理想在明治年间达到的预期目的。但正因为有《通俗国权论》等,所以在长久的后来,却未能如他所想。
《大日本帝国宪法》
梁启超民权理论所表达的,主要也是改良主义的政治理想。由于中国专制传统浓厚,儒家观念根深蒂固,造成梁启超等维新分子发动的戊戌变法终失败。但他的民权思想对中国走上近代国家,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并且,通过其改良主张的失败,广大民众进一步认清了清政府的反动腐朽的本质,促使了民众的觉醒。
参考内容来源:《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