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太炎出生于浙江余杭的一个地主家庭,自小跟从外祖父朱有虔研习传统文化、熟读儒家经典。1890年,二十一岁的章太炎求学于杭州诂经精舍,当时诂经精舍的主持者是一脉沿袭顾炎武、戴震等名流的清代著名朴学大师俞樾,代表作为《诸子平议》、《群经平议》等。
《诸子平议》
他治学严缜,造诣极高,尤擅长对经学、诸子学经典文义的校正与审定,他反复申明诂经精舍的宗旨,在于使学子讲求古言古制,由训诂而明物,而义理,以通圣人之遗经。
章太炎受恩师余樾言稽古之学的影响,埋头研究学问,前后一共有八年之久,期间收获颇大,这段求学生涯,直接奠定了其而后成为一名国学大师的根基。投身革命之后,章太炎能以有学问的革命家之名誉于今世,也正是缘于其深厚的国学素养。
在传统国学思维的导向下,尽管章太炎在政治方面激进昂扬,但在文化方面却保持了其一贯的保守立场,这也直接影响了他对进化论学说的理解与运用。
章太炎简介
在章太炎看来,凡古事古迹都有助于增强国人的爱国之心,指责近代欧化主义之人,抑中扬西的妄自菲薄思想,是因为从根源上就不了解中国文化的优点。
在深谙国学的章太炎看来,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粹,便是激起国人爱国爱种之情的不可替代的长处,因此他虽然认可进化论对革命的推动作用,但也不忘强调“中国本因旧之国,非新辟之国,其良法美俗,应保存者则存留之,不能事事更张也”,拒绝对进化公理的无限演绎。
时人称平生不识章太炎,访尽名流亦枉然,可以说作为一位备受众人敬仰的权威性国学大师,章太炎狂得有资本。
章太炎照片
章太炎的生活时期,堪为中国近代史上的多事之秋,在民族责任感的强烈驱使下,章太炎早期投入了维新运动的洪流。随着西方列强侵占中国领土的野心日益膨胀,清王朝的统治岌岌可危,阶级矛盾演化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矛盾,革命浪潮风起云涌、不可阻遏。
戊戌变法夭折之后,章太炎对倒行逆施、腐朽堕落的清王朝彻底失望,从此走上了排满民族主义的道路,作为旧学知识分子的章太炎,开始从西方文化中探求救国学理:“自从甲午以后,略看东西各国的书籍,才有学理收拾进来”,他正是以西方进化论为依据,从而开发出带有本土反满特色的中国式民族主义。
为了推翻满洲专制、弘扬民族主义,章太炎进一步批判晚清社会改良派主张保皇,是无视满洲统治蹂躏吾族的恶果。
章太炎照片
章太炎要求中国民众脱离清王朝的统治与压迫,做到“宁为鸡口,毋为牛后,与使他人口啖我而饱也,宁自口啖而不足”,主张以激烈的武力革命在政治上推翻清王朝,复我民族之国家与主权,要求以革命手段来明公理、去旧俗。
他于1901年撰写了《正仇满论》,擂响与清政府决一死战的旗鼓,使国民从内心勇于反抗非正当的清朝统治。但在宣传排满问题上,章太炎能够清醒地将清朝统治阶级,和一般满族人民严格区别开来,这体现了其思想的进步性。
在江浙地区民族主义传统的熏陶下,章太炎的排满思想自童年时期就已经萌芽。起初,章太炎跟从外祖父朱有虔学习,外祖父常传授其明清往事以及王夫之、顾炎武的反清事迹,使得幼年时期的章太炎,就明白“夷夏之防同于君臣之义”的道理,认定种族革命思想,本就长期隐藏于汉族子民心中。
《章太炎思想》
而当他从家藏典籍中,了解到清朝政府的文字狱,迫害汉族知识分子的事件后,甚为不平,仇满情绪又随之加剧。戊戌政变后,章太炎对谭嗣同等维新党人的悲惨结局义愤填膺,对清朝慈禧太后等、顽固派的骄横独裁极为怒懑,这使其反满思想进一步增强。
在章太炎看来,除去满族残害汉人的罪恶行径之外,清朝专制主义政权下的统治者闭目塞听,忽视民意公言,这也会损害到绝大多数下层百姓的利益,必定会使“进化之机自此阻”,故从进化论的角度出发,也应不遗余力地推行逐满复汉的政策。
排满革命的直接目标是用暴力推翻清政府,革命派为此提供的论证,既有来自一般意义上的对专制制度的痛恨、对新的政治制度民主共和或进化的信仰,又有来自特殊的、强烈的种族意识,即满族是一个异族,它不是华夏正统。
《章太炎传》
在章太炎那里,这种以“非我族类”的种族主义为出发点的“排满种族”革命形态极具代表性,但其种族观念,主要不是针对血统而是指历史与文化上的。
在种族之辨的观念指导下,章太炎不以共同血缘而以语言、政治、风俗等历史文化区别种族的方式,再次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文化民族主义,正是基于这种以满汉之别为核心的民族主义,章太炎拒绝康有为的满汉不分,指责其违背了民族主义大时代的基本要求。
对此,章太炎界限分明地表示,虽然人类社会终将进化至大同时代,然而现今处于民族主义时代,就当行民族主义之种族划分,切不可将满、汉二族混为一体。章太炎提倡国粹,强调对汉族历史文化的弘扬,主张断发易服,也正是出于加深“满汉之别”的目的,激发驱除满族、恢复华夏正统的革命热情。
《革命哲人--章太炎传》
值得注意的是,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的种族主义,是以满汉同种来对抗异种的“白种”,而革命派章太炎的种族主义,则是以汉族来对抗清朝异族,其首要目的,就是覆灭清朝贵族的非正统社稷。
至于西方“白种”,革命派往往不是以种族意义上的民族主义与之对抗,而是以中国作为民族国家的形态,来反抗帝国主义。
参考内容来源:《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