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麻花,是中国的一种特色油炸面食小吃,历史源远流长,因其制作简单,食用方便,被古今的文人墨客大加赞誉。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就曾写下一首赞美麻花的诗——《寒具诗》:“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无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

重庆磁器口古镇,是重庆古城的缩影和象征“白日里千人拱手,入夜后万盏明灯。”古镇“一江两溪三山四街”的独特地貌,使之成为了天然良港,是嘉陵江边重要的水陆码头曾繁盛一时。

磁器口陈昌银麻花俗称“磁器口陈麻花”,简称“陈麻花”,是“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重庆老字号”麻花品牌。磁器口古镇赋予了“陈麻花”这一传统小吃特别的意义“陈麻花”也成就了磁器口古镇的另一番乡愁。

1935年的一天,重庆合川人陈景洪为讨生活来到北平。他走在北平的大街上,突然被一大队学生的游行队伍吸引。他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站在街边看热闹,突然发现大批军警冲进队伍抓捕学生,游行队伍也被打散——这次事件被称为“一二·九”学生运动。陈景洪不想招惹是非,当即准备转身离开,忽然看到有位学生朝他迎面跑了过来,一个手握棍的警察在后面追他。

陈景洪眼看那个警察快要追上学生,举起棍正要劈头打下,陈景洪大喝一声“呔”!上前一个扫堂腿将警察掀翻在地,随后拉着那个学生钻进了一个小胡同。

这名学生非常感激陈景洪的“救命之情”,二人随即互道姓名。原来那学生家住天津,在北平上学,父母是做小生意的。当他知道陈景洪刚来北平讨生活、举目无亲时,便邀他一同回天津老家避避风头,陈景洪也觉北平时局动乱,索性就跟这个学生一起回到了天津老家。

到了天津,学生的父母知道他救了自己的儿子,非常感谢便要拿出一些钱财赠予他,陈景洪却坚决不收学生的父母便让他在家里住了下来。

原来这家人是做麻花生意的,开了一个小铺子。想不到麻花还能成为一个谋生的手段,想到小时候逢年过节家里的长辈也会做一些麻花来吃,他也曾学过,这倒不失为今后的一个饭碗。但时间太久,麻花的手艺太过生疏,于是他便想到麻花铺子里帮忙平日里搬搬货、卖麻花、照看铺子也熟悉熟悉这个手艺。

一晃两年多过去了,从麻花手艺到做生意与人打交道,里里外外他都轻车熟路。这时正值中秋佳节,想到自己与家人多年不见,心里一酸便向主人家辞行准备回重庆;经过两年的相处,大家都舍不得,但是看到陈景洪决心已定,只好送别

历经半个月,陈景洪从天津回到了重庆和家人团聚,那时候的重庆还算稳定,为了让家里的生活好点,陈景洪想到了麻花这门谋生的手艺。决定做麻花生意,他购置糖、油、面粉等原材,每天在家里做好两筐麻花,挑着担子在当时最繁盛的水陆码头磁器口走街串巷做起了麻花生意。

尽管陈景洪每天都非常卖力,但生意依旧惨淡。一天,茶馆里袍哥给一个决定性的建议:你这麻花太大了不划算,要是做小点,同样的钱人家就能买更多

陈景洪回到家中呆呆地望着麻花,觉得袍哥的建议不错,他于是把麻花体积大大缩小,做出来精致小巧的麻花这样一改,他的生意果真好了起来,上至文人墨客品茶佐餐,下至贩夫走卒下酒充饥,他做的小麻花非常受欢迎。

一转眼十年过去了,1947年的一天,重庆正值酷暑季节,陈景洪刚刚摆好麻花摊,两个国民党卫兵就押着一个挑夫来到茶馆,顺手抓起两袋麻花说:“再赊二两。”

陈景洪知道他们是中美合作所的看守,每都要押着个“疯子”挑夫来磁器口买菜,两个看守每次来喝茶时,都要向陈景洪赊二两麻花,但从来就没有付过钱。

今天也不例外,他们提着赊来的麻花一跨进茶馆,立刻就吆喝着与一些旧相识打起了麻将。“疯子”挑夫紧靠麻将桌,一个人呆坐在箩筐上闭目养神。

半晌,挑夫突然站起来身来喊道:“报告长官,我要上厕所。”两个看守正在赢钱,于是很不耐烦,顺口说道:“老子手气正好,不要啰嗦,快去快回!”挑夫听罢转身离去。

看到挑夫离去的背影,陈景洪似乎想起了什么。待他赶到街口一看,发现挑夫早已跑到了嘉陵江边。陈景洪心领神会,不由长长地舒了一口大气。

约莫一个时辰之后,两看守终于发现挑夫逃走,他们立刻鸣枪示警,大呼小叫地冲出了茶馆。但此时挑夫早已不知去向。后来听人说,那挑夫名叫华子良,是一位共产党人。

为了搜寻华子良的下落,国民党官兵轮番在磁器口地毯式搜索。茶馆也因为是事发地被迫关了门。由于时局混乱,造成重庆通货膨胀金融混乱,磁器口的生意再也做不下去了。迫于无奈,陈景洪只好带着全家人离开自己赖以生存的古镇,迁到合川避难。

故事未完,敬请期待……

举报/反馈

陈昌银麻花

61获赞 45粉丝
1907年开始研习麻花制作技艺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