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简称体质指数,是最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的一个标准。计算公式如下:
BMI=体重÷身高÷身高。其中体重单位为千克,身高单位为米。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成年人BMI正常范围为18.5≤ BMI <25,25≤ BMI <30为超重,BMI≥30为肥胖。由于该标准时根据欧美人群数据制定的,而亚洲人骨骼大小、肌肉发达程度以及身高均与欧美人有相当大差异,可能不适用该标准。因此,根据针对亚洲人的BMI诊断标准研究数据,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办事处、国际肥胖研究协会和国际肥胖专家组于2000年2月联合发布了《亚太区肥胖的重新定义和处理》的指导性手册,推荐使用体质指数和腰围作为肥胖和超重的判断指标,并根据亚太人种的特殊性和流行病学调查,重新划分了亚太区的肥胖界值:正常范围为18.5≤ BMI <23,23≤ BMI <25为超重,BMI≥25为肥胖。
中国部分学者认为亚洲判断标准对超重和肥胖的界值太低。如果按照这个标准,有些地区的肥胖发生率将超过40%,比美国肥胖发生率还高,不符合实际情况。因此,中国学者通过研究中国人群BMI判断标准,提出了适合中国人群的超重和肥胖界值参考标准:正常范围为18.5≤ BMI <24,24≤ BMI <28为超重,BMI≥28为肥胖。该标准介于欧洲和亚洲标准之间,比亚洲标准高,比欧洲标准低。
欧美、亚洲和中国三个标准的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肥胖不仅在西方发到国家广泛流行,而且在发展中国家同样呈现增高趋势。肥胖可以增加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心脑血管疾病和某些癌症的发病风险,降低人群生活质量,增加死亡,并导致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需要引起广泛的关注和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