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电影幕后花絮大分享。

BTW,其中很多素材是参考IMDb网站上的“Trivia”(花絮)的内容。

闲话少说,我们这就开始吧

1、

艾伦·里克曼扮演斯内普是J.K.罗琳“钦定”的。当时罗琳向他透露了很多有关斯内普的背景故事,甚至包括一些非常重要的细节,而这些内容直到最后一部小说才揭晓。

2、

电影制作人最初想在坎特伯雷大教堂拍摄一些霍格沃茨的场景,但教堂负责人拒绝了。他认为基督教教堂不适合用来宣传异教形象。后来,电影在格洛斯特大教堂取景。因为该教堂的负责人尼古拉斯·伯里(Nicholas Bury)牧师是《哈利·波特》小说的粉丝。

尽管如此,当决定使用格洛斯特大教堂为拍摄地点时,在当地还是引起了巨大的反应。大批抗议者给当地媒体写信,声称这是亵渎神明,并发誓要阻止摄制组进入。然而,最后只有一名抗议者出现。

3、

在电影中,拍摄上课的镜头时,小演员们真地在做自己的作业,为的是让该镜头显得更真实。

4、

丹尼尔·雷德克里夫会请“邓布利多”理查德·哈里斯和自己对台词。其实,是哈里斯年纪大了,记不住台词,丹尼尔是为了帮他练习。

5、

J.K.罗琳在个人网站上透露,片方曾请她在厄里斯魔镜那场戏中扮演哈利的母亲莉莉,但她拒绝了这个邀请。

因为她觉得自己不是演员,会“搞砸这场戏”,于是,改由杰拉丁·萨莫维尔(Geraldine Somerville)出演。

6、

霍格沃茨的校训“Draco dormiens nunquam titillandus”,意为“永远不要打扰一只熟睡中的龙”。

7、

图书馆禁书区的戏份是在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的汉弗莱公爵大楼内拍摄的。他们有非常严格的规定,禁止将明火带入图书馆。而《哈利·波特》摄制组是数百年来第一个允许打破这一规定的。

8、

九又四分之三车站的戏份是在国王十字火车站取景,但拍摄地是在4号和5号站台之间。

J.K.罗琳承认,当年她设计霍格沃茨专列的九又四分之三车站时,弄混了伦敦国王十字火车站的站台布局。她小说中描绘的9号和10号站台,实际是伦敦城郊的一家火车站站台布局。

虽然九又四分之三站台是在4号和5号站台拍摄的,但国王十字火车站为哈迷们特意设置了一个“九又四分之三站台”,就位于真实的9号和10号站台之间的人行道上,供哈迷们打卡拍照。

9、

罗茜·欧唐内和罗宾·威廉姆斯都曾提出,愿意无偿出演《哈利·波特》。他们想要扮演的角色是莫丽·韦斯莱和鲁伯·海格。但因为J.K.罗琳希望演员们都来自英国,于是,他们二位落选了。

10、

华纳兄弟最初是考虑将整个《哈利·波特》系列制作成CG动画电影,或是尝试将几部小说合并成一部电影。华纳兄弟主要是担心儿童演员的成长,如果某部电影制作时间过长,或是拍摄续集时有延误,就可能产生重新挑选演员的问题。

不过,作者J.K.罗琳拒绝了将小说制作成动画电影的想法,因此华纳兄弟就决定采用“背靠背”模式制作八部电影,这样可以保证由相同的演员在每部电影中扮演他们的角色。

11、

是J.K.罗琳选定罗彼·考特拉尼(鲁伯·海格)、玛吉·史密斯(麦格教授)和艾伦·里克曼(斯内普)出演《哈利·波特》

12、

厄里斯魔镜上写着一排文字“Erised stra ehru oyt ube cafru oyt on wohsi”。实际上,它需要倒着念,即,“I show not your face, but your heart's desire.”(我所显示的不是你的脸,而是你内心的渴望。)

13、

“邓布利多”(Dumbledore)在古英语中是“bumblebee”(大黄蜂)的意思。此外,根据英国综艺节目QI秀(2003年)上的介绍,“Muggle”(麻瓜)一词在20世纪中期就已出现,当时是瘾君子们使用的暗语。

14、

为了能亲身感受霍格沃茨看门人费尔奇先生的孤独感,扮演者大卫·布拉德利,在电影开拍前一个月,在爱尔兰租了一间偏僻的小屋,并带着他的猫一起住了进去。

15、

片方有试着按照小说中的描述,为主角们做造型。例如,丹尼尔·雷德克里夫的绿色隐形眼镜,艾玛·沃特森的假龅牙。

但是,丹尼尔的眼睛对隐形眼镜过敏,艾玛戴着假牙也说不清楚话。于是,片方只好放弃了一开始的想法。

16、

海格小屋的镜头是在伦敦一处草坪上拍摄的,距离拉维斯滕摄影基地(《哈利·波特》片场)不远。电影拍完后,小屋就被拆掉了,以防将来电影的粉丝去那儿打卡,把屋子给踩踏了。

17、

霍格沃茨大厅的地面采用的约克石板。电影制作设计师Stuart Craig很有远见地将大量的设计预算放在了大厅地板上。

虽然当时有人怀疑,在石板上花这么多钱是否值得,但事实证明这是一个明智的决定。因为约克石板足够耐用,且能承受数百名演员和工作人员在上面走来走去。这才使得接下来的10年时间里,片方能顺利在这里拍完整个系列电影。

18、

哈利·波特的选角是最大的挑战:片方面试了5000多个孩子,没有一个让他们满意。

制作人兼导演克里斯·哥伦布在电影《大卫·科波菲尔》(1999年)中看到了一个叫丹尼尔·雷德克里夫的小男孩,他将照片递给选角导演,并认为雷德克里夫就是最合适的人选。

但选角导演一开始没有邀请成功,因为雷德克里夫的父母希望孩子能专注学业,而不是演戏。于是,他们又开始满世界地面试“哈利·波特”小演员,却一直没有找到。

选角导演被克里斯·哥伦布弄得很沮丧,因为克里斯心里已经认定了由雷德克里夫出演哈利·波特。

巧合的是,有一回《哈利·波特》电影制作人和编剧去剧院看戏,坐在他们前排地正是雷德克里夫和他父亲。

几个人聊了起来,并慢慢说服雷德克里夫先生,最终同意让儿子扮演哈利·波特。

19、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小说,在大多数地区的英文为“Harry Potter and the Philosopher's Stone”,唯独在美国改为了“Sorcerer's Stone”。因为美国的发行方认为,大多数美国人对“Philosopher's Stone”的概念不太理解。

为了保持电影和小说的一致性,电影中提到“魔法石”的两处地方,英文有“Philosopher's Stone”和“Sorcerer's Stone”两个版本。

在后来的采访中,J.K.罗琳表示很后悔当初允许出版商更改书名,但作为一个初出茅庐的作家,她当时还没有足够的实力来抗争(包括她的笔名J.K.也是根据出版商的要求更改的,因为他们担心十几岁的男孩不太愿意读女作者写的小说)。

但经常有美国的哈迷问罗琳,为什么魔法石不叫“The Philosopher's Stone”(可见,美国人并不是不知道“Philosopher's Stone”的意思)。

20、

理查德·哈里斯之所以同意扮演阿不思·邓布利多,是因为受到11岁小孙女的威胁,如果他不演的话,小孙女就再也不理他了。

其实,邓布利多一角,最早找的是帕特里克·麦高汉(Patrick McGoohan),但他因为健康原因拒绝了。

后来,理查德·哈里斯的身体也出现了问题,在《哈利·波特与密室》(2002)上映前不久,他就因霍奇金淋巴瘤病故了。

21、

为了给德思礼家的房子营造出一种令人不悦的感觉,道具设计师Stephenie McMillan尽可能地找了一些非常丑的装饰。

22、

理查德·哈里斯,在参演《哈利·波特》之前,已经有40多年戏龄,他承认,自己从前参与的那些作品没有一个像《哈利·波特》这样,有着如此庞大的演员阵容。

23、

罗彼·考特拉尼(海格)是片方第一个确认的演员。

24、

为了让霍格沃茨城堡看起来有一个真实的外观和感觉,大部分拍摄是在英格兰各地的古建筑中完成的,包括牛津的基督教堂、达勒姆大教堂、格洛斯特大教堂和阿尼克城堡。

事实上,片方为霍格沃茨城堡搭建的棚内布景,只有霍格沃茨大厅、移动楼梯和格兰芬多公共休息室。

在后面的电影中,片方又搭建了霍格沃茨的其他布景,包括各个教室。

25、

霍格沃茨大厅中那些漂浮的蜡烛其实是蜡烛形状的容器,里面放入灯油和可燃烧的灯芯,并悬挂在能上下移动的电线上,以营造出它们漂浮的特殊效果。

不过,其中有一根电线被“蜡烛”火苗散发的热量烤断了,掉到了地板上。好在,当时没有人受伤。

此次意外,也让片方决定在接下来的电影中使用 CGI 技术来制作蜡烛,因为使用明火确实存在安全隐患。

未完待续,更多花絮,咱们下期继续分享~~


举报/反馈

喵小斯的文化club

436万获赞 9.5万粉丝
让我们徜徉于《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中吧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