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将茶视为物质与精神的复合体。《说文解字》释‘德,升也’,茶德应该指的是茶在良好的状态中发挥良好的功能,人们品饮后能感悟之,并将自己与之相类似特性充分发挥出来达到的境界。从秦汉、魏晋、隋唐至宋元明清,基于每个时代茶的特性,把茶的天然属性与人的品德相类似的内容紧密地联系起来,随着历史与文化的演绎衍生出丰富而深刻的“茶德”精神内涵。梳理中国茶德的形成历程,“茶的自然本性,如俭朴、精清、中和的势质,以及解腻、去烦、轻身、提神、解毒、致和的生理功效,应是我们确立‘茶德’内容的基石”,并对茶德的基本特质产生决定性影响。茶德的萌芽:“以茶示俭”理念的确立唐以前的茶书更多关注茶的天然属性及生理效用。如东汉的华佗在《食论》中说“苦茶久食,益意思”,认为长期饮茶可以促进人的思维。

三国时张辑所著《广雅》说“其饮,酒醒,令人不眠”,开始用茶来解酒、提神。西晋杜育在《荈赋》写道:“调神和内,倦解慵除。”说的是饮茶后神清气爽,困倦顿消,慵懒尽除。魏晋南北朝时期,茶叶开始成为贡品、商品、祭祀品、酒的替代品。当时很多名士大儒由于政治上的失落和压抑,常通过放荡不羁、酗酒放达等行为发泄愤懑。茶醒脑提神既有生理效用又符合人们的心理追求,人们开始关注它除了醒酒、提神等生理效用之外的精神慰藉作用。如中国南朝宋时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世说新语》中就记录了不少当时文人的茶事活动,展示了当时的文人游离于规范之外的风雅,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茶的精神慰藉作用。

这一时期也是中国茶德形成的萌芽期,茶已不完全是以其自然价值为人所用,开始进入精神领域,并产生一定的社会功能。虽然还未出现关于茶德的具体理论阐述,但“以茶示俭”的理念已经通过生动具体的历史故事被确立起来。如《晋书·桓温传》中记述东晋桓温为扬州牧“性俭,宴惟下七奠柈茶果而已”。《晋中兴书》记载东晋吴兴太守陆纳因为侄子陆俶擅自准备一桌美酒佳肴待客,狠狠打了陆俶四十大板。陆纳反对侄子摆酒请客,希望用茶果宴招待谢安是要表示提倡清操节俭。用茶果、茶食、茶点配合茶饮作为待客的正式筵席,以上是“以茶示俭”行为的较早记述。在两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业已形成,上至帝王贵族下至一般官吏乃至士人皆以夸豪斗富为美,崇尚奢靡之风。

以上桓温和陆纳所为有矫正时弊的积极作用,在当时崇尚奢侈的情况下很难得。此外,南北朝时南齐世祖武皇帝死前下遗诏,说他死后丧礼要尽量节俭,灵位上只放些干饭、果饼和茶饮便可以,并要“天下贵贱咸同此制”,以茶为祭祀品大约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的。以上种种说明在茶德形成的萌芽期,“以茶示俭”主要表现为行为上的自我约束,无论是以茶待客还是以茶祭祀,都是为了对抗当时的奢侈之风,“希望通过饮茶建立有节制的生活理念,培养内心的强大去战胜人性中的原始欲望”应是中国茶德萌芽时期的主要精神内涵。茶德精神内涵的丰富:从行为约束至修身雅志行道唐时国家统一、国力强盛、政治开明、文化繁荣,这样时代背景下,饮茶习俗大众化、多样化,茶文化得以普及发展。唐代蒸青饼茶的制造过程已有一套完整的程序,唐代煎茶的规范性基本确立。

唐代文化的开创性,特别是隋唐时期儒、道、释三家互争短长、相互吸收和逐渐融合,对唐代茶德丰富的精神内涵构成产生了重要影响。陆羽“精行俭德”说公元8世纪陆羽在《茶经·一之源》中说:“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陆羽在前人“以茶示俭”基础上提出了茶德“精行俭德”说。“精行”一词源自先秦原典,具有天文、中医、儒、释、道等多维意涵,是“精进修行”的缩略。首先陆羽《茶经》从源、具、造、器、煮、饮、事、出、略、图共十章,构建了茶事的完整规范。其次在《茶经·三之造》中记述了唐代蒸青饼茶的制作程序化过程:“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再次《茶经·五之煮》中规范煎茶步骤为:炙茶→碾末→罗茶→择水→取火→候汤→煎茶→酌茶→啜饮。

最后《茶经·四之器》中还详细记载了二十四种茶用具。可见陆羽的“精行”一说是基于唐代的程序化的制茶法和饮茶法及唐代茶器具的讲究。无论是制茶者还是品饮者在行进过程中须精神集中,静心专注,严格把控,时时谨记“精”的标准,才可能得到口舌之外更为精进的享受。处处体现精益求精锐意进取的实践精神,又传达出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坚固愿力。《说文解字》释“俭,约也”。段玉裁注云:“约者,缠束也。俭者不敢放侈之意。”陆羽“俭德”说,毫无疑问继承唐以前“以茶示俭”基本内涵,他也在《茶经·七之事》中引用许多“以茶示俭”的历史典故。《茶经·五之煮》中“茶性俭,不宜广”说的是茶汤的性质受水的约制,水不宜多(讲究茶与水的比例),否则茶汤就味淡香不全。

唐代的蒸青茶属于不发酵茶,其性寒,陆羽将茶所具有的“性俭”“味寒”“啜苦咽甘”等特性,与人格中的勤俭、朴实、自律、约束等内容相融合。陆羽反对当时以常伯熊为代表的王公贵族们所乐见的讲究排场的茶道形式,在“精行”的基础上,去感悟茶内敛淡泊的特性,获得一种自律的道德自觉,使饮茶者均成为“精行俭德之人”。显然陆羽“精行俭德”已不再停留在行为的自我约束层面,如果说“精行”侧重于如何处理人与茶、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话,那么陆羽“俭德”说应该包含了节约的“俭”与约束的“俭”两层意思,节约的“俭”继承了行为的约束意味,约束的“俭”更多地指向人的内心,借由茶性的内敛淡泊,强调人应约束克制自己获得自律的道德自觉,引导人们思考内在精神世界应该如何修炼。

举报/反馈

咔咔聊历史

756获赞 145粉丝
让我带你走进历史世界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