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天演论》是严复翻译的英国著名哲学家、赫胥黎的关于社会进化论的著作,“表面看来,严复折中赫胥黎和斯宾塞的观点,似乎是矛盾的,实际却是一种合情合理的创造”。这本书是严复认真思考了中国的现实问题,并提出解决此现实问题方法的呕心之作。

严复与《天演论》

严复一方面吸取了斯宾塞的自然进化,又接受了赫胥黎的人、不能被动接受自然进化的主张

严复一方面吸取了斯宾塞的自然进化,是一个普遍规律的观点,并且也清楚的认识到达尔文进化论中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天演规律不只是适用于生物界,也同样可以用来解释人类社会的整个发展历程,他们都势必遵循“弱者常为强肉,愚者常为智役”的规律。

世上每个国家、群体都客观地处于竞争中,这是根本无法逃避的现实。部分人类群体也会像某些动物种类一样,在这样的优胜劣汰的进化规律中被淘汰。

但是另一方面,严复又接受了赫胥黎的人、不能被动接受自然进化的主张,不能任天而为,而应该依靠自己的力量,奋发图强,制天命而用之,提出人治天行,同为天演的唯物主义理论。

严复与《天演论》

因此,严复将进化论与赫胥黎的以人持天、与天争胜思想相结合,提出了竞争的必然性和必需性,然后从生存需要出发,阐释了竞争的普遍存在以及竞争中的残酷,激发国民的生存意识,使处于列强铁蹄下的中国人,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感。

严复提出物竞、天择的理论之后,其目的性是非常明确的,他相信付出努力,与天竞争,终人定胜天

激发国民的斗志,救国家民族于危难之中,然而如何救治?他又提出“体合”的思想,就是希望告诉人们如何自立于物竞天择,如何在优胜劣汰中保持自己的竞争力,而不被淘汰。

体合不仅仅是严复为了解答、如何在激烈的生物进化规律下,得以生存下去而提出的思想,它更是蕴含了严复深深的“人伦”思想。

严复与《天演论》

可以说,体合是严复针对人的能动性而提出的方法论,他希望人可以通过自我调适而达到适应的状态,即“物自致于宜也”。

而且对于弱肉强食这一概念,他是持否定态度的,他站在弱者的立场上的,他同情弱者,相信只要人能提高自身能力,付出努力,与天竞争,终人定胜天。

严复主张给人们以基本的自由,他强烈指责中国封建的传统专制统治,主张教育救民,教育保种

然而,如何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如何使国民充分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呢?具体方法上,一方面,他主张通过教育手段提高国民的智力、道德水平,进而提升国民的整体素质。

严复简介

另一方便,严复主张给人们以基本的自由,他强烈指责中国封建的传统专制统治,认为这种统治束缚了人们的心灵,阻碍了个性发展,这样不利于人们的生存竞争,只会制造出更多的具有奴性的国民。而给予人们一定的自由权益,让民众拥有基本的思想自由和行动自由,这也可以为提高民智和民德打下基础。

严复认为斯宾塞的学说,对于中国的变法图强是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严复十分重视斯宾塞的体合思想,因为这能更好的鼓励中国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坚信只要奋发图强,努力提高自身能力,终终会成为竞争中的优胜者。

在这种进化论规律的指导下,严复要中国人挣脱因循守旧的精神枷锁,择优除劣,从善弃恶,学习西方先进的文化制度,救国救民。也正是严复对进化论普遍规律的通透认识,严复主张以教育救民,教育保种,从内到外加强自身的能力,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这是从源头上拯救国家和民族的好的办法。

严复照片

严复积极寻求繁荣富强的方法,极力推崇变法,主张从教育出发,从民力、民智、民德三方面入手

一个民族的高下,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强弱。鉴于中国当时的现状,封建王朝腐败不堪,外国帝国主义强行侵略,可谓是外忧内患,行将灭亡,面对这样的中国,严复积极寻求繁荣富强的方法,极力推崇变法。

但是他要求变法,却并不认同以激烈的武装斗争的方式来实现,而是主张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扎实基础,走逐步改良、稳步前进的改革道路。

因为严复认为武力斗争,并不能改变中国的病弱的现状,国家的变化与国民的素质是相互制约的,要想提高国民素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要想从根本上改变国家的面貌,提升民族的竞争力,就必须以“相其宜,动其机,培其本根,助其成长,”的方式来改变国民素质,也只有用这种相其宜的方法,“则其效乃不期而自立”。

严复

这种相应的方法就是教育,也只有教育的手段,才是真正适合推动当时社会发展的方法。因此,他主张从教育出发,从民力、民智、民德三方面入手,通过教育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以达到民智而国强的目的。

严复认为只有与社会发展相适合的手段方法,才能真正的推动社会的发展否则只会倒退落后

只有通过教育的方式,从源头上改变我国国民愚、弱、懦的现状,民族才有可能兴旺,国家才有可能走向富强。一个国家的强弱,不是仅仅几个走在时代前沿的、知识分子的进步与否能决定的,国家的富强是与整个国民的综合素质相宜的。

这也是严复体合思想的又一体现,他认为只有与社会发展相适合的手段方法,才能真正的推动社会的发展,太过激进或者是太过消极的手段方法,都不是社会发展的明智之举,只会带来社会的动荡不安或倒退落后。

严复

当时的清王朝已经是不堪一击、摇摇欲坠,而中国几千年的以愚民为主的封建教育,也已经不适应当时社会的现状。严复把当时的国民性格总结为愚、弱、贫的特点。

严复认为:“无学而愚,因愚而得贫弱。”所以把愚治好,便是为紧要的事。因此,他的教育思想是以开民智为重心。在严复看来,政治体制改革的成败,多半取决于民智、民心是否相宜。

总结

纵观中外历史,在每一个重大的政治变化之前,总是会有一个思想方面的启蒙运动。它不仅能够清理旧文化的糟粕,更能预示着一种新的文化的生成,文化战线上的斗争和开拓,使人强烈地感受到政治变革中,剧烈搏击的时代脉搏声。

严复铜像

文化变革不仅是社会变革的产物,更重要的是为全面转型的经济,政治,以及其他的变革做了必要的思想准备。

正是因为严复较早地注意到了,文化背景对社会变革的这种不容小觑的作用。所以在当时特定的环境下,他认为维新变革不能操之过急,应该以更加稳妥的方式来进行,要想变革社会体制,应该先改变人的观念,这也通过教育的手段打好根基,才能更好的更加深刻的改变社会的制度,这样建立的体制也才是牢固的。

参考内容来源:《天演论》

举报/反馈

历史的霞光

5.8万获赞 8508粉丝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