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代谣谚的众多类型中,有一类谣谅非常特殊,具有某种神秘预言功能,那就是谶谣。谶谣是中国社会史上重要的现象。带有预言性质的谣谙,秦帝国时期就已经存在,如隅石刻字。但到了汉代,谶瑶随着谶讳之书的风靡而真正大规模地流行起来,特别在东汉时期,社会各个阶层的人都非常迷信谶摇,从上到王公贵族,下到樵夫渔民,无一不信,有着影响政治和人心的巨大作用。谶谣虽然在汉代盛极一时,但是随即遭到禁绝,首先,汉代以后的统治者都对谶炜毫不留情地大加禁毁,特别是隋唐两代,统治者曾明令禁绝谶纬的流传,由此谶谣也受到打击,不仅数量减少,而且以更为隐蔽的方式在传。到了近现代中国,由于经济结构、社会形态、思想潮流等方面发生巨变,谶谣生长失去了原有的土壤,于是才慢慢消失。

什么是谶谣?谢贵安在《中国谶谣文化研究》中认为,所谓谶谣就是:“谶摇是把谶的神秘性、预言性与谣的通俗流行性结合起来的一种产物,是以通俗形式表达神内容并预言未来人事荣辱祸福、政治吉凶成败的一种符号及预测活动,或假借预测外政治活动。它是中华传统神秘文化诸形式中的一种。”从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知道谶谣最重要的两点:预言性和通俗性。它具有预言的功能,所以就充满了一种不可预知的神秘气息,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极易产生这是来自未来冥冥之中的神旨的氛围,这无形中就有种让人非信不可的畏惧感。而且谶摇不像谶祎,谶讳在《辞海》第一册中的解释为:“汉代流行的迷信。谶是巫师或方士制作的一种隐语或预言,作为吉凶的符验和征兆。‘讳’对‘经’而言,是方士化的儒生编集起来附会儒家经典的各种著作。”因此谶讳是智识阶层所掌握的高级预言性语言,谶讳从来就只有少数人才能掌握,而且是仅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因此它只在统治阶级内部流传。

而谶谣就不一样,谶谣归根到底还是一种摇言,所谓谣,就是民间传唱的没有配乐的歌谣悝曲。因此谶遥有着很大群众基础,能在民间广泛流传并产生一种社会舆论氛围,因此很多人利用这两点来制作谶谣盖惑人心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因此很多谶谣其实并不是自然产生,而是有人故意制造并传播的,但是此类纖谣虽然伪造,但是它们之所以能流传并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归根到底,就是它说出了一些久已隐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思想,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所以它们亦为谣谚的一。谶摇早在先秦就已经存在,如《国语郑语》卷十六中所记载的一首周宣王时期的童谣:“魘弧箕服,实亡周国。”这是有记载的最早的预言性歌谣。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谶谣比前代有了明显的增多。最著名的如《左传僖公五年》记载的童谣:“丙之晨,龙尾伏辰,均服振振,取虢之旗。鹁之贲贲,天策焊,火中成军,虢公其奔。”此则童摇产生的背景就是唇亡齿寒的故事,晋国向虞国借道攻打虢国,由于虞国国君缺乏长远眼光,贪图晋国的财宝而不听宫之奇的劝谏而借道,结果晋国灭亡了虢国之后随即把虞国灭掉。

童瑶就是预言虢国被灭的史实。又有《史记晋世家》记载:“恭太子更葬矣,后十四年,晋亦不昌,昌乃在兄。”就精确地预言了之后晋国发生的政治大事。到了两汉,由于种种社会变化而导致谶瑶盛行。关于谶瑶盛行的原因,大抵有几个方面:一是天人感应。认为人的行为思想都受到上天的制约,一旦人做出令上天不满的行为,上天就会降下一系列征兆来警示人们。二是阴阳五行。阴阳交汇,五行相生相辅,轮回不息,古人把世间绝大部分事物都归入五行中去,五行及其代表交互运动产生万物,特别是各个朝代,每个朝代都有其特定的代表,朝代的更迭是五行运动的结果,所以有很多谶谣都是根据五行来预言政治。三是古人认为虽然天命不可违,但是是可以认识和掌握的。他们认为可以用五行相生学说和相关的天文地理学说可以推演出事物发展的情况、未来。但是预言未来毕竟是带有很大风险的,因此预言家们就用谶谣这种带有模糊性的语言来表达,以免以后不能自圆其说。

而且在封建社会,利用谶谣的模棱两可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躲避统治者的诛杀。四是谶瑶具有神话色彩,古人认为谶瑶中的童遥是焚惑星下凡传授给儿童歌唱的曲子。因为儿童天真无邪,他们传唱的带有谶语色彩的曲子,肯定是神仙教授,否则不可能自己得知。以上的总结,大体说出了谶遥发生、流行的原因。但是,我认为,汉代谶谣的流行,不仅仅是上述几点,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巫术在汉代的流行。从历史书中可以得知,在汉代人们普遍相信巫术并使用巫术,全国上下皆是。巫术甚至渗透到政治中去,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江充污蔑戾太子进行巫术活动沮咒汉武帝,导致太子发兵杀江充,随即卫后一家败落,牵连都城内有巫事活动数千家的历史事件。而且西汉也发生了不少诸侯王秘迎楚地女巫进行沮咒活动的事件。而且连最高统治者也相信巫术,特别是汉武帝,他在位期间,组织不少巫术活动,如让巫师求生、炼不老丹、招魂等。上述证明,巫术活动在汉代非常流行。究其原因,无非是受到古老的天人思想和古代神话的影响。

在执行巫术活动中所体现的天人思想,与当时儒生们所宣扬的天人思想虽然大体上是一致的,但是也有些小差异。儒生宣扬的天人思想更注重于现实世界,即用这种思想来指导现实世界的政治组织运作,他们对那些追求虚幻的巫术行为不屑一顾。而当时其他人们包括皇帝所追求的天人合一,则更偏向精神方向,即寻找一种心灵的慰藉。所以鲁惟一在《汉代的信仰、神话和理性》中认为:“汉代哲学家提出的问题、汉代祠庙中遵循的仪规以及贯穿汉代神话的主题,反映了一些体现中国人精神和心灵的基本态度和观念。这些态度和观念部分地源于在一个易变的世界中对不变的寻求。汉代人有一种共识,认为不可见的力量能够影响人的命运,人可以与这些力量进行交流,从而致福避祸。”因此,进行巫术活动,是让自己生活更好的一个手段,也是一种心灵的慰藉剂。这就与谶谣不谋而合,谶谣不管是有意或无意制造的,它要造成效果,利用的是人们内心的一种思想,即认为世界是变幻无常的,但在这种变化是可以掌握的,而谶讳所揭露的内容就是关于未来福祸的预言,是能保护自己的一种手段。这就与巫术的作用不谋而合。巫术盛行的汉代,给谶瑶提供了一个适宜的时代环境。

举报/反馈

和陆路讲历史

0获赞 110粉丝
感谢大家关注我,给我点赞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