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至1980年间,在中国中西部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了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设施的建设,这就是三线建设。“三线建设”时期,河南省许昌市,就建造了多个军工性质的军工厂。

在许昌市建安区蒋李集镇,就有一个主要生产军用枪械的军工厂,国营庆华机械厂,军工代号“126厂”。

126厂的身世显赫,它是由号称“共和国第一枪厂”的国营庆华工具厂(626厂)迁建而来的。626厂的前身是张作霖在1921年创建的“东三省兵工厂”,解放后更名为“323厂”。抗美援朝爆发后,323厂由沈阳迁到北安市区,命名为“北安冲锋枪厂”,第二厂名为“国营庆华工具厂”,代号“626”。

1969年,中苏关系持续恶化,在珍宝岛战役爆发后,出于安全考虑,626厂的生产线开始分迁至广西桂林、甘肃天水、辽宁建昌等地。80年代初,随着局势的日益紧张,626厂整体搬迁到地处中原的许昌县。

在626厂搬到此地之前,这里是河南省农机试验站,全省各地生产的农机都要先运到这里进行测试,合格后才能投入量产。农机站撤销后,这里又成为河南省农学院的一部分。1983年河南农学院搬迁到了郑州,闲置下来的校舍、楼房便安排给了内迁的626厂。

626厂搬迁过来后,改厂名为营庆华机械厂,军工代号“126厂”。但当时的局势已经缓和,原计划生产五四式手枪和五六式冲锋枪也没再上马生产。内迁之前,是“共和国第一枪厂”;内迁完成后,生产线和检验枪支的靶场都已建成,却一把枪都没有造出来。直接军转民,生产三轮摩托车、发令枪、开关,以及电热毯。

当时跟着626厂内迁的职工有2000多人,加上家属共有6000多人,绝大多数都是沈阳和北安人,这里又称为“126屯儿”,典型的东北口音。为了解决职工的住房问题,工厂将农学院留下的住宅楼、宿舍、教室等等改建进行分配,还另外加盖了十几栋新家属楼,面积都不是很大,每套大约三四十平方。后来随着工厂步入正常,才有了大面积的套房。

2005年,126厂宣布破产,被划归许昌市管辖。部分职工返回东北,仍有部分东北职工留在许昌,数千东北人把异乡当故乡。“三线厂"应时代的需要而兴起,又因历史的发展而消失。在你身边有类似126这样的三线厂吗?欢迎留言分享。

举报/反馈

忆三线

38.2万获赞 3.3万粉丝
历史是几个遒劲的大字,门面总让人很激动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