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唐朝诗人王维一首《相思》流传千百年。
根据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叶建飞老师2017年发于科学大院的文章所述,北京大学汪劲武教授考证认为相思红豆是红豆属的红豆树(Ormosia hosiei)及其近缘种。根据该乔木纬度分布、观赏价值以及王维籍贯生平,红豆树很可能是诗歌所咏之物。
红豆树(Ormosia hosiei)为高大乔木,隶属于豆科蝶形花亚科红豆属(OrmosiaJacks.),春季开花,蝶形花冠,淡粉色或白色。荚果木质,长椭圆形,种子鲜红色且表面有黑色斑点,被称为“马眼豆”。因为其独特的外貌,具有观赏价值(图1)。
图1 红豆树:A花;B未成熟的果;C种子;D包含种子的裂开的果实(图片源于中国植物图像数据库)
现代红豆属(Ormosia Jacks.),蝶形花亚科(Papilionoideae)槐族的一属,乔木或大灌木,全球约130种,是热带美洲、东南亚和澳大利亚西北部热带或亚热带阔叶林重要成分(图 2);目前红豆属的间断分布表明赤道太平洋的低纬度地区存在两个主要的多样性中心,即南美北部新热带(约80种)和中南半岛至中国南部的古热带(约50种)。该属我国产35种,大多分布于五岭以南,沿北纬23°,以两广、云南和海南为主要分布区,少数成分延伸到中国暖温带地区。
图2 全球热带-亚热带森林以及红豆属(Ormosia)的现生及大化石分布图
亚洲季风气候演化引起了中国新生代植被的纬度分布变化。随着古近纪近东西向的干旱带瓦解,中国南方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新世初期开始形成。然而,关于热带区系分子响应新生代东亚季风区域范围变化的地质过程鲜有特征性类群大化石记录。
2021年,长安大学古植物与气候变化研究组李相传和肖良副教授、University of Florida佛罗里达自然历史博物馆Steven R. Manchester教授、兰州大学孙柏年教授开展合作,在国际学术期刊Historical Biology发表了题为“Ormosia (Fabaceae: Faboideae) from the Miocene of southeastern China support historical expansion of the tropical genus in East Asia. Historical Biology”的研究论文。
图3 浙江中新世圆果红豆Ormosia cyclocarpa果实化石
该论文对中国东南沿海浙江晚中新世早期(10.8-10.2百万年前)红豆属果实化石(图3)进行了深入研究,广泛对比了新旧热带现代类群形态特征,认为该化石记录代表了一例红豆属化石新种——圆果红豆Ormosia cyclocarpa.
此次,在浙江嵊县组发现的红豆属果实化石记录,结合东南亚地区适应高温红豆属的化石分布、现生分布范围、多样性中心及历史区域气候变化,表明该属类群在中新世时期从可能的热带起源地向亚热带地区扩散。
这种由南到北的中国亚热带植物地理关系动态格局也表明现存东亚植物区系的一些分支起源于古热带和中新世。这一植物传播事件应该发生在古近纪副热带纬向干旱带裂解后,可能为渐-中新世东亚季风气候驱动以及和早-中中新世全球变暖密切相关。该研究为深入揭示我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主要成分的历史过程提供了重要的证据支持。
文章信息:Xiang-Chuan Li*, Steven R. Manchester, Liang Xiao, Qin Wang, Yi Hu, Bai-Nian Sun*. 2021.
Ormosia (Fabaceae: Faboideae) from the Miocene of southeastern
China support historical expansion of the tropical genus in East Asia. Historical Biology, 33(12): 3561–3578.
https://doi.org/10.1080/08912963.2021.1877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