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象征。从皇权到国家,从祭祀祈雨到吉祥寓意,从宫墙内到民间,龙对于中国人是独特的精神图腾。
早在原始时期,中国境内装饰中就已经出现了龙的雏形。
原始时期,内蒙赤峰红山文化的C形玉龙。这条龙还没有腿,与后期龙的完整形象还有很大差别,更接近蛇的形象。
下面的萌版玉猪龙从气质上也是与威严气势毫不相干,头部更接近猪的形象。
在奴隶时代早期的传说中,所有的王和神都与龙有关。伏羲是青龙的化身,黄帝征服其他部落时,把其他部落的图腾组合在了“龙”图腾上,成为黄帝部落的象征。尧帝是赤龙所生。炎黄子孙顺理成章为“龙的传人”。龙也因此与皇权捆绑在一起,帝王们成为了“真龙天子"。
龙的图腾形象是不断变化和丰富起来的。出现了有争议的”九似“之说。
宋代画家董宇认为龙“角似鹿、头似牛、眼似虾、嘴似驴、腹似蛇、鳞似鱼、足似凤、须似人、耳似象。”
另一种“九似”是在明清时期流行李时珍《本草纲目》的说法“龙者鳞虫之长。王符言其形有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是也。”
”龙生九子“:在乐器、石碑、屋脊、门首、香炉等处,有不同的龙的形象,龙有了分身和对应的不同人设。九子由此组成了一个神级天团,出没在各种高级场所。
可以看出,龙的图腾形象并不是固定的,是根据情景和想象由绘制者在一定限制下自由创作出来的。
让我们看看中国“龙”图腾的成长过程。
01夏 商 周
商周青铜器纹饰堪称龙的世界。龙图形的样式多,龙图腾的具体形式并不固定。导致考古学家把不是龙纹的图案当作了龙纹。
如回首卷尾的S型龙纹、俯首翘尾的Z型龙纹、蜿蜒爬行的W型龙纹、平视直身的L型龙纹、身尾盘曲的O型龙纹、勾首折身的C型龙纹、一首双身的A型龙纹、双首共身的Y型龙纹、异类相连的H型龙纹。
S型龙纹
Y型龙纹
O型龙纹
商周时期的夔龙纹,其实是许多型式各异的龙纹和其他一些动物纹的大杂烩,不能称之为真正的龙纹。一般,勾喙者为鸟纹,长鼻者当为象纹。
战国时期的卷龙纹,开启了自由舒展的先河。在龙的形象上加入了须的部分,增加气势,与蛇有了更多区别,但头部的表现更像是”象“的形象。
战国时期的玉龙,也可以看到卷曲的部分。
02汉代
汉代,龙被赋予了风调雨顺的含义。龙的头部比例增加,细节增多,出现了爪的表现。龙的身体呈现出更为复杂的盘绕。
汉代双头龙形玉饰
汉代青铜器上的龙
汉代鎏金镶玉铜枕
汉代瓦当-青龙纹
汉代瓦当 龙虎交盘
03唐代
唐代龙纹沿袭汉代龙纹。头部嘴鼻平切,有羊角,骨节特征明显。眼大而突,嘴角耳后有龙发。身体似虎,有三趾爪。细长虎尾增加了体长。身体上有细鳞装饰。在龙首尾处有火球,作戏珠状。
唐 曲江池 玉龙首
唐代应龙
唐代龙耳瓶
唐代黄色龙纹绮
唐代千秋葵花镜上的龙纹
04宋 元
宋元时期,龙纹图样走向了真正的成熟,基本形成了固定的模式。龙往往作腾云戏水状。宋代龙纹,嘴角大张,四趾居多。元代的龙纹头小颈细,气势凶猛,粗眉深目。
宋代翔龙
元代青花云龙象耳瓶
元代青花海涛龙纹八棱带盖梅瓶
元代青花龙纹扁壶
05明代
明代龙纹中出现了团龙图案,龙在卷曲中形成团型适合图案。明中后期,龙首被夸张表现,”虾眼“特征明显。龙发飞舞,做成怒发冲冠状。龙爪有三、四、五爪之分,不固定。
明代蔓草龙
身穿团龙袍的明英宗,团龙形象突眼特征明显。
明永乐青花瓷龙纹-永乐年间的龙,气势十足,与永乐帝的强硬统治相对应。
明宣德青花龙纹(宣德帝的龙华丽有余,但在气势上不如永乐帝)
明青花团龙提梁壶
明代洒线绣团龙图案
06清代
清代的团龙图案,龙首为正面,与明代的半侧面龙首有很大差异,这与西方透视传入中国可能有关。清代龙身躯明显较明代短粗,龙纹额头宽阔饱满,头部多描绘细致繁缛,龙角的距离较宽,龙发不规律,好像从头的四周长出蓬松散乱。方形脸,眼、鼻、口、须刻画细腻。龙身的鳞纹更写实更形象化了。龙爪伸张,不再成团状,但仍显得没有生气。
清代正龙
清朝天衣云锦
明嘉靖黄底红彩龙纹盖罐
清朝的青石高浮雕龙壁
清乾隆 斗彩云龙瓶
07现当代
当下的现代思维和传统美学的双重作用,龙纹图案出现了复古和现代抽象化的两种设计思路。复古设计如1988年和2012年的两款龙票。
1988年龙票
2012年龙票 设计师陈绍华
现代简化设计如华夏银行的标志设计、华夏商务酒店的标志设计等。
华夏商务酒店标志设计
香港城市形象标志
只要,我们仍保留民族的共同记忆,龙的图形图像设计就不会过时,过时的仅仅是我们对于”龙“庸俗而功利的惯性看法。龙的图形图像设计在新时代也会展现以往不曾有过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