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伤力巨大的末日武器

自人类文明诞生以来,大大小小的争斗几乎每个世纪都有发生,通常来讲这些小规模的争斗还不足以让世界犯愁。但是大规模的斗争往往会演变为战争

战士冲锋陷阵

战争,这个词汇通常伴随着流血、死亡、毁灭,人类最糟糕的“发明”兴许就是战争了。战争的爆发不仅会让无数人流离失所,文明满目疮痍,更让人难受的是,战争所带来的伤痛往往永远无法被修复。

这种对人类文明存在的打击,在上世纪就有着充足的表现。二战的爆发让这种争斗演化到了极点,同时它也是迄今为止人类之间发生过的最大的一次战争。

美国当时受到珍珠港袭击事件的影响,这一关键事件使得美国不得不主动参与到战争中来。刚好在这一时期,美国通过前期的技术积累和众多其他国家的科学家参与,核弹在美国成功制造了出来。

为了让核弹能够发挥用武之地,同时也是军事力量的展示,美国选中了长崎和广岛作为核弹的投放地点。随着这颗炸弹的投放,它无可比拟的破坏性让负隅顽抗的日本彻底放弃了继续作战的想法。

美军对广岛与长崎进行轰炸的路线,原本的轰炸目标为小仓

核弹的成功研制从某个层面来讲维持了如今存在数十年的和平,它是不少国家之间军事力量的一种博弈抗衡。但总体而言,核威胁的乌云始终在人类的头顶上盘旋着。

核末日

现代科技的力量发展已经远超过上个世纪,但为什么这么多人还是对核弹这么忌惮。除了核弹惊人的破坏力外,它的附带损失也是非常巨大的。

核弹惊人的爆炸能力

被核弹炸过的地方会布满核辐射,其中充满放射性的物质会遍布在土壤和空气中,动物无法生存,植物难以成长。同时对人类来说,一旦暴露在核辐射中,等待你的将是各种癌症,以及自溶性病症,必死无疑。

原子弹爆炸后,广岛一片废墟

现代军事技术已经将核弹划分为导弹系统中,作为洲际导弹使用。一旦核导弹发射成功,没有任何办法拦截,等待人类的只有世界末日。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我们来看看当今军事力量下的核导弹系统。

自冷战之后,拥有核武器的国家都纷纷开始研制起了更高级的导弹发射技术,其中就包括核导弹的设计。为了让核弹有着更强的杀伤力,有核国家会将这种核弹安装在洲际导弹上。

核武器原理

如果你对洲际导弹没有什么明显的概念的话,简单来说洲际导弹的研制间接促进了火箭的发展,火箭的前身便是洲际导弹的发展史。所以你可以想象一下一颗装在火箭上的核弹。

拥有突破第一宇宙速度,达到第二宇宙速度的火箭,成为了核弹的装载装置。冷战时期让美国人处于惶恐阶段的古巴导弹危机正是如此,这种火箭一旦发生,被拦截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火箭

洲际导弹在发射的初始阶段结束后会向大气层飞去,然后速度加速到该导弹的最大速度,从地球一端飞向另一端通常在几十分钟左右。如果不能在发射阶段拦截,那么被核弹轰炸是必然的。而发射阶段通常都是极其保密的,几乎不会有被泄密的风险。

“洲际导弹发射”

除此之外,核导弹的搭载还有一定程度的反拦截能力。作为鱼死网破的最终武器使用,核导弹在设计之初就配备了这种功能,一般来讲会以轨道变更为主。

突然的轨道变更会让武器拦截失效,如果没有强大的卫星搜索和定位系统,甚至都不能找到核弹的确切行进路线。进入现代以后,洲际导弹还发展出多弹头的形式,也就是说一颗洲际导弹上面能够携带多颗核弹头甚至诱弹。

数枚弹头中只有一颗是真的,这极大地增加了拦截核弹的难度,速度达到20马赫的核弹头让其拦截系统无从下手。目前的导弹拦截系统极限基本在5马赫左右,想要拦截这种火箭一般的物体是不可能的。

这就好比两个人比拼反应力一样,当反应速度快到极致,另一方甚至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拦截系统的失效使得洲际核导弹成为恐怖的武力威慑。

洲际导弹升空

更别说携带多枚弹头的洲际导弹,没有一点容错率也是核武器的可怕之处。配备诱饵弹的洲际导弹会使得弹头能够释放具有欺骗性的聚酯薄膜气球。这让拦截核弹成为了一种猜拳行为,当下的拦截系统为了应对这样的拦截,能做的只有预判拦截,但这就如同闭着眼守门一样,没猜中就会失败。

导弹拦截

以目前的反导弹拦截系统来讲,即便是美国这样的军事强国在面对核导弹的威胁时也不敢保证可以做到50%的拦截。随着洲际导弹技术的发展,各个国家之间都面临着这种压力。

此外,激光拦截制导的设备在核弹头面前也没有多大的作用,处于大气层阶段的核弹头虽然能够锁定到它的行进路线,但是大气会迅速衰减激光束的能量,让激光驶去拦截能力。

W87热核弹头构造

现在新型的发射技术还让核弹有了一种“弹跳”能力,它的工作原理和火箭的着陆舱相似,利用大气层的阻力进行一种弹跳。每一个阶段都会进行不同程度的弹跳来改变行动轨迹,这让追踪核弹头变得更加困难。

核弹头升空

有人说如果核弹的发射之初就对核弹发射的位置进行打击不就可以了吗?这个办法想得很好,从源头上解决根本问题,但是行不通。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目前发射核弹的方式多种多样,而且发射核弹的位置不仅只是像核弹发射井一样固定在一个位置不变。而是移动中的。

潜艇结构

潜艇为例,搭载洲际导弹的核潜艇能够在水下进行移动,通信的加密和数字屏蔽使得追踪潜艇非常困难。同时潜艇周围还有相关的护卫舰和军队,想要对其直接进行打击是非常困难的。

而陆地载具具备洲际导弹发射的车辆可以在行进中随时发动打击,得益于在陆地的优势。核导弹可以直接发射到大气层中,不需要像水下发射一样还要有一小段水中的行进过程。

地球大气层

即便是核弹发射井,也保护的固若金汤,坚实的核弹发射井能够抵抗各种大型炮弹的轰炸,核弹井的目的就是为了成功发射核弹而建立的。

目前唯一可能有效的方式就是对核弹进行预判打击,前面说过洲际导弹能够携带多枚诱饵弹。如果确定核弹成功,那么可以发射同等级别的拦截导弹进行预判打击。但是核弹的引爆方式非常特殊,要想成功必须从内部着手。

核弹爆炸

EMP电磁弹可以让核弹头失去导向作用,或者直接在空中引爆核弹。但这样的做法其实也和被核弹打击没什么两样。核弹在空中引爆相当于无限制释放,有了完美的爆炸环境,核弹能够发挥出最大程度的效果。

这样做的后果便是被引爆地区的上空覆盖满核子云核辐射,实际效果除了没被炸以外,基本上也不能进行生活了。

EMP电磁弹cg图

前苏联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为了和美国抗衡,将自己所有的核武器系统全部规划在同一战线,由下往上层层递进至最高领导人。一旦开战发现有人首先动用核武器,而领导人短时间内没有任何答复,则直接启动所有预先准备好的发射路线对全球所有地区进行核打击。

这便是“死手系统”,如今这个系统仍旧在半激活状态,所以说一旦核弹发射成功,便没有办法拦截,等待人类的只有“世界末日”。目前全球有核国家都纷纷签订了核不扩散合约,同时不再允许任何组织和国家进行核武器的试验研究,也采取不动用核武的规定,核武器作为一种军事力量,现如今基本是一种武力展示。

“核武器”

只是希望在未来,不会有核战争的出现,核威胁也会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消除。

举报/反馈

大国将令

3698万获赞 192.8万粉丝
坚持更新更多的精彩内容,传播正能量!
优质军事领域创作者,活力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