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对象:段如茂,1945年2月生,1963年8月参加工作,先后任昌宁县农科所技术员、助理农艺师,昌宁县史志办编辑,昌宁县农牧局工作党总支书记、局长,昌宁县农办副主任兼农业综合开发办主任,昌宁县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昌宁县委农工部部长、政研室主任,2002年4月退休。

采访组:吴再忠 施应发 杨雪

采访时间:2022年1月20日

采访地点:昌宁县委宣传部会议室

采访组:段如茂同志,您参加工作以来,基本上都在昌宁农业战线工作,杨善洲同志又对农业特别关注,您是否跟他接触过,对他有什么印象?

段如茂:善洲书记来昌宁时,我与他接触过两次,我对他总的印象主要有几个方面:第一个印象,是他这个人虽然是农民出身,但是思维相当敏捷;第二个印象,是善洲书记语言朴实无华,我们无论听他的报告还是跟他交谈,他都没有什么华丽的语言,朴朴实实的;第三个印象是杨善洲书记生活比较简朴,无论是我们听到的还是他来昌宁时我亲自看见的,他都非常朴素。对于他的形象,我现在还清清晰晰地记得,个子不高,面色紫红,头戴一顶遮阳帽,身穿中山装,脚上穿着一双胶鞋,背后背着一顶竹叶帽。我在指挥部看见他抽的烟是施甸的那种烟丝,这些情况,说明他是不简单的一个地委书记,能够有这样的生活作风,我的确没有见过。省市领导、厅局领导我也见过,但是像这样的是我当真没有见过,看着就是一个朴朴实实的农民;第四个印象,就是他作风比较正派,工作脚踏实地,很关心群众生活,特别重视“三农”工作。我还听见一些声音说善洲书记只是一个农民书记,实际就是他讲农村工作、讲农民、讲农业讲的比较多。我本身也是搞农业,我接触的也是农业问题,我听到他讲的都是农业农村农民的事情。第五个印象,就是他很重视与农业科技工作者交朋友。我在市农科所有好几个熟人,一提起来都说老书记是他们的老朋友,经常提起。以前他来到昌宁,一进农田建设指挥部就和科技人员打成一片,这也说明他不仅重视“三农”,还相当重视农业科技。

采访组:刚才您说您在昌宁与杨善洲同志接触过两次,您能先说说第一次是什么时候,是因为什么事接触,给您留下了什么印象?

段如茂:我在昌宁工作期间,直接与善洲书记接触过两次,而且印象都比较深。第一次是我1979年至1980年底在漭水公社共裕大队高寨生产队的蹲点期间,大概是4月份左右,正种包谷的时候见的。我记得那一天,我们组织生产队干部群众在张家大园子种包谷,搞包谷的高产示范,远远地看见有个人走过来。其他群众不知道他,但我知道他是善洲书记。来到那里以后,他就直接到地里看我们种包谷,他问我们:你们这样搞的主要措施是什么,是怎么干的。生产队干部就问他是谁,我也没有跟他们说这个是地委书记。后来我就代表生产队干部向他做了一个简要的汇报,告诉他高寨生产队是全县的包谷高产样板,我们跟生产队一起认真总结了这个队的良种、良法、深槽、肥土、施肥、合理密植、防治病虫这些主要技术措施。那个时候搞大深槽种包谷,也就是从高寨开始搞的,这些都是他们样板的主要措施。我还向他介绍了高寨包谷播种的特点是采取“六道工序一条龙”的方式,所谓的“六道工序一条龙”就是“土、肥、药、土、种、土”这六道工序,播种时候就是这种办法:先把深槽打好以后回填肥土,然后在肥土上面施农家肥,农家肥上面再撒化肥,化肥上面再撒上防治地下害虫的农药,农药撒上以后又把翻起来的生土盖上一层,“点种子”以后再盖一层土。这个就是高寨总结出来我跟他汇报的“六道工序一条龙”的包谷播种方法。

老书记听了以后很感兴趣,亲自抬起锄头跟群众一起去实践这个方法。临走前,他语重心长地说:“你们高寨的包谷高产经验很好,值得在全区推广运用。”那一次他给我的印象就是对农业相当熟悉,对基层的科技人员和农民都非常尊重,我们说什么他都仔细听,不会自己拍脑袋来安排、指挥。

采访组:您刚才讲了跟杨善洲同志第一次接触,是在田间地头种包谷,那么第二次接触又是什么时候什么事呢?

段如茂:接触善洲书记的第二次,是我1986年至1989年在农业局任书记、局长期间。大概是1987年的三四月份的一天,我接到昌宁县农田建设指挥部的电话,说是一点半要我到指挥部开会,我也不知道是什么会,接着电话以后就提前到了指挥部,保证准时参加会议。到指挥部以后,就看到善洲书记在院子里的小板凳上坐着,已经在与指挥部的工作人员交谈着,我才知道是善洲书记来昌宁。我本来以为要直接开会,但大概一点半左右的时候,善洲书记说要先出去走走看看,说完就站起来带着我们参加会议的人从指挥部出发,然后到小街桥,再顺着河边走下去到三甲桥,一路上主要看了昌宁右甸坝的农田建设和小麦、油菜的生长情况。途中,他边走边向科技人员和指挥部的领导询问情况,有时候向科技人员询问,有时候向县上和指挥部的领导询问,并不时地停下脚步,察看田里边的小麦、油菜的生长情况,再看看农田建设的情况。在看的期间,他没有做具体的指示,就是边走边闲聊,大伙跟他好像也没有什么距离,因为他本身也没有官架子。

回到指挥部他就在小会议室约我们开会。他说:“今天我看了,你们昌宁右甸坝这个小麦、油菜的播种质量和现在的生长情况还是很好的,下一步一定要把灌水、施肥、防治病虫害为主的这些田间管理做好,争取有个好收成,帮助农民增加点收入。在科技上,今后一定要加大甘蓝型油菜良种的推广,要把防止油菜‘花’而不‘实’这个病要赶紧治。”我向他汇报说:我们已经开始摸索了,治这个病害的方法就是施硼肥,马上要扩大面积抓紧防治。听了以后他接着说:“右甸坝这个小麦单产与其他地方比起来比较低,除了现在推广的这个品种以外,要引进一些抗锈、高产的良种,配套良法一起来种植,提高小麦单产。”从他的话里,感觉得出来,他对农业和农业科技相当重视也相当熟悉,每一句话都说到了点子上,没有一句空话大话。

采访组:很多人都说杨善洲同志非常重视农田水利和基本农田建设,您记不记得他对农田水利和基本农田建设提了些什么要求吗?

段如茂:善洲书记非常重视农田水利和基本农田建设,第一次接触他在共裕村好像没提这个事情,但是跟着他去看右甸坝那次,他主要就是来看农田建设的。我记得那天在会上,他重点安排了农田建设工作。他说:“右甸坝的农田建设经过干部群众的努力,干了三五年,已经开始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但是现在还远远达不到要求。现在主要问题是条田。现在我看了一下条田只占了百分之四十到五十,还有那么百分之四五十的还没有改成条田,所以一定要把这部分田改成条田。在改条田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保肥土,根据外边的经验,不论是条田还是坡改梯,不保肥土不会增产只会减产。因为肥土被翻掉了,特别筑埂不能用肥土来筑,一定要肥土回填。另外还要注意水,现在这个水系不太通,沟不直,大不够,满足不了供水排水条件,要水时供不上,排水时水又排不出去,所以水系要配套。还有一个是机耕路,机耕路有一部分已经建起来了,但是比较窄,车子出进不了,大多数地方没有建起来。”他说完看到的现状后,提出了工作的要求:“今后你们的农田水利建设在右甸坝一定要强调田、水、路要配套,不然灌溉不到条田,也达不到生产要求,也达不到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这个目的。所以要把田水路配套起来,要争取能够把从达丙路到三甲、七甲这一线,中间这一大片建成高稳产农田。”他的讲话不长,语言是一般老百姓也能听得懂。开完会以后,我以为他要回招待所吃饭,但他就在指挥部和大家一起在一张矮桌子上吃。另外,善洲书记是抽烟的,不是现成的纸烟,而是拿纸卷起烟丝来抽,他抽烟时也把烟丝分给人家,有些也和他一起卷。从吃饭、抽烟这些小事上,可以看得出他生活很简朴。

采访组:杨善洲同志那次会议提出的农田建设安排后来落实了吗,建成了什么样子?

段如茂:说到这个问题,我觉得非常巧合也非常荣幸。因为善洲书记当时提的这个建议,后来由我来组织实施,所以对他提出的农田建设的建议,我非常清楚。我们昌宁县在1990年8月就列为全国立项的滇西南开发项目区,第一期滇西南项目开发主要就是搞水、田、路建设。那个时候建的麻地河水库就是滇西南开发的一个工程,还有那次他看的农田,都列为了项目。当时,我已经调到县农办工作,任副主任兼滇西南开发办主任,所以三年以后由我来实现他提出的这个要求,又用了大概三年的时间,实现了农田的田园化。当时,善洲书记说的是林田综合配套,所以我们昌宁第一期农业综合开发,一个重点建设就是右甸坝万亩高产农田建设。项目主要实施的就是达丙路到三甲到七甲中间这一大片,也就是那一次建设让我们这片农田在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我们干了三年,这一大片都改成了条田,机耕路都配套齐了,水系也都配套齐了,之后还搞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更加完善,去那里走走感觉都非常舒服。

采访组:您刚才讲的与杨善洲同志之间的故事,还有他留给您的印象。您觉得杨善洲精神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会不会过时?

段如茂:善洲精神,真正体现了他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种精神,是与党的根本宗旨完全相符的,善洲书记对党的根本宗旨进行了很好的实践。我觉得善洲精神,代表了一代人的精神和价值追求,善洲书记就是焦裕禄式的干部,是时代的楷模。那个年代条件艰苦,很多人都像他一样努力着,就像我自己也经常走路去下乡,有一次我和一个同事走路走到大田坝,去总结他们的先进经验,也不觉得苦。我觉得杨善洲精神,永远不会过时,因为不管时代怎么发展,但是党的根本宗旨始终没有改变,无论什么时候都需要他这种精神。

举报/反馈

保山新闻网

5.5万获赞 2.3万粉丝
保山的第四媒体,发布保山新闻网资讯
保山新闻网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