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Tube上一部狗狗被迫遭鳄鱼猎食的残忍影片引发外媒关注

YouTube上一部狗狗被迫遭鳄鱼猎食的残忍影片引发外媒关注

不知情的花狗在水中悠游,结果惨遭鳄鱼攻击身亡。

据ETtoday(记者 张宁倢/编译):狗狗惨遭鳄鱼猎捕,而这一切不是单纯的物竞天择,竟与「人类」有关。近日YouTube上一段影片显示,两只黄色狗狗站在光滑的斜坡上,人类用铁条不断将它们推向水边,其中一只狗摔倒后立刻遭到鳄鱼的血盆大口啃咬身亡,而另一段影片则是不知情的狗狗在水中游泳时被鳄鱼拖入水下,残忍场面令人心惊。

根据《每日星报》报导,一个名为「宠物与动物预告片」的YouTube频道在2021年9月27日上传一部以「2021最新鳄鱼攻击live喂食秀」(Crocodile Attacks 2021 Latest crocodiles live feeding only, #animals)为标题的影片,其中有2段画面相当残忍,疑似是有人「蓄意」让狗狗成为鳄鱼的猎物,并拍下2只狗狗惨遭攻击身亡的瞬间。

第一段影片中可见,有2只黄狗站在水边,掌镜者拿着长长的铁条,不断将狗狗往水里推,此时鳄鱼已经游到岸边,其中一只狗狗看到鳄鱼来袭,死命地跑上斜坡,但因为斜面材质太光滑,反而让它一路向下滑,等在后方的鳄鱼见状立刻张开血盆大口,用力啃咬,虽然狗狗一度跳出水面逃命,但仍不敌鳄鱼的猛烈攻击,消失在水中。

第二段影片也有2只狗狗,其中一只花斑白狗在水中游泳,似乎没有意识到鳄鱼正在缓缓地向它游过来,但掌镜者不断移动画面,仿佛像是知道水面下的不平静,寻找着鳄鱼身影,果然,等到狗狗意识到眼前有只大鳄鱼,却已经来不及逃生,惨被鳄鱼咬住拖入水中,结束了它的生命。

由于这两段影片都没有人露脸,后制的紧张配乐也覆盖了人声,使当局很难找到究竟是谁制造这些令人作呕的残忍场面,光从影片来看,也不能确定掌镜者是否事先已经知道鳄鱼的存在,以及为何要让狗狗下水游泳的原因。《每日星报》现已联系影片频道,但目前尚未获得回应。这则影片至今已累计超过25万次点阅数、1200多人按喜欢。

参考资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2/3192968.html

YouTube频道MrMBB333发布影片称南极海岸发现巨大的“恐龙”遗骸

YouTube频道MrMBB333发布影片称南极海岸发现巨大的“恐龙”遗骸

据ETtoday(黄心瑀):YouTube频道「MrMBB333」近日更新一则影片,内容指出在Google Maps上,发现南极海岸向内陆约50英里(约80.5公里)的地方,有一个相当完整、巨大的「白色遗骸」,疑似是融冰才出现的东西,并且认为这骨骸应该是属于冻结的恐龙,或是一些神秘的新事物。

根据《太阳报》报导,「MrMBB333」在影片中表示,一名网友在南极海岸向内陆约50英里的地方,发现了这个神秘的遗骸,并将其截图下来传给他,从Google Maps街景图上可以看到一具十分完整、非常大的骨骼遗骸,他猜测这副骨骸约在12至20英尺之间(约3.65至6.1公尺);目前不知道这是冻结数千年,在最近融冰之后出现的东西,又或者是还没有被发现的新东西,如果是新东西,那又是从何而来的?

「MrMBB333」进一步将图片放大,可以看到该副骨骸拥有类似动物的四肢,他推断这很有可能是恐龙的骨骸,但也有可能是其他的东西。尽管「MrMBB333」表示这项发现是神秘的,不过看过影片的许多网友却理性的表示,从形状来看,这像是一只海豹的骨骸。

有网友称,「在搜寻引擎上寻找,可以发现这副骨骼跟海豹的骨骼,有非常高的相似度」、「海豹没有后腿吧!这副骨骸像是被种在地上一样」、「它看起来像是鳄鱼的骨架,这绝对是某种在陆地上行走的爬行动物」。

参考资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9/3193481.html

SETI:研究外星智慧生物的未来

SETI:研究外星智慧生物的未来

据cnBeta:外媒报道,当一想到要跟宇宙中某个未知的生命力量取得联系时,你是会被惊奇和兴奋所吞噬还是就会充满恐惧和不安?这一发现会对我们的整体产生什么影响?它会让我们团结在一起还是会分裂我们?

“也许寻找外星人比其他任何事情都更能让我们了解自己,”世界著名天文学家、国际射电天文学研究中心副执行主任Steven Tingay说道。

Tingay和他的CSIRO同事Chenoa Tremblay博士参与了迄今最深入、最广泛的外星生命迹象的搜索,这要感谢Murchison广域阵列(MWA)提供的能力。

截止到目前,还没有发现表明我们并不孤单的信号。

但随着MWA现在允许在其他天体物理研究的同时进行大量的搜索,对地外智慧生物的搜--—通常被称为SETI--无疑在增加。

比如它会增加NASA最新火星任务产生的宇宙排他性新问题,在那里,“毅力号”正在收集岩石和土壤样本,它们将用于探索古代微生物生命的迹象。

2018年,MWA被用于扫描Vela星座的部分区域,该星座覆盖了至少1000万个恒星系统。在这一领域内有六颗已知的系外行星:围绕其他恒星运行的行星,就像地球围绕太阳运行一样,它们可能提供适合生命存在的条件。通过这次调查和之前的两次调查,Tingay和Tremblay检查了75颗已知的系外行星,寻找跟智慧文明发出的无线电信号一致的窄带信号,另外144颗系外行星的研究也即将发表。

幸运的是,MWA允许对地外文明的搜索与已经在进行的科学研究相结合--正如Tingay所描述的那样,提供了“两分科学”。作为其博士研究的一部分,Chenoa使用射电望远镜观察我们星系中的恒星、气体和尘埃的分子特征,希望能发现生命的前身复杂分子。两人随后意识到,这些数据可同时用于寻找来自先进文明的无线电信号。

Tingay说道:“在目前阶段,这是一条回报非常高、花费很少的路线。这意味着,如果你运气好,一路走下去并没有真正花你那么多钱。所以这几乎是一个完美的科学场景。”

那么,他们在MWA调查中到底在寻找什么呢?

“我们不能百分之百确定,”Tremblay表示,“这就像让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去屋子里找一样东西,然后他们非常兴奋地到处跑,在沙发下面看了看,然后瞪大眼睛回来问,‘它是什么样子的?’总的来说,我们正在寻找在非常窄的波长范围内出现的强烈信号,它可能在电磁波谱的任何地方。我们利用我们对宇宙的理解和迄今为止信号的样子建立的模型来缩小搜索范围。

虽然2018年的调查比以往任何时候要全面得多,但Tingay热切地指出,这仍只是沧海一粟。

他解释称:“我们的星系包含数十亿颗恒星,所以数十亿颗恒星中的1000万颗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如果整个搜索空间都用地球上的海洋来代表,那就相当于从海洋中搜索一个游泳池那么多的水。话虽如此,我们所做的比任何人之前所做的都要好上一百倍--而之前最好的也是我们自己!”

“所以我们正在做的是证明技术,从欧诺个使我们能在开发更强大的望远镜时走得更远更远。这一进程的下一步就是平方公里阵列。”

在十多个国家的数百名专家进行了十多年的设计和工程工作之后,MWA实际上是平方公里阵列的热身行动,该阵列已经开始在西澳大利亚和南非的建设阶段。

这个全球大型科学项目将提供有史以来最大、最复杂的两个射电望远镜网络,旨在解开我们宇宙中一些最迷人的秘密--这无疑会让SETI的爱好者非常非常兴奋。

当被问及如果这个天文学的新前沿很快证实了外星智慧的迹象,他会如何总结自己的反应时,Tingay很快回答道:“我将冲到望远镜那里获取更多数据!”

相关报道:科学家如何经济地搜寻外星智慧生命?

据新浪科技(任天):如果有一天,人类文明终于与宇宙中某个未知的生命力量取得联系,你是会沉浸于惊奇和兴奋,还是充满恐惧和不安?这一发现会对我们人类的整体产生什么影响?会让我们团结在一起,还是使我们更加分裂?世界知名天文学家、国际射电天文学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史蒂文·廷加一直在思考诸如此类的问题,他说:“也许寻找外星生命的过程能让我们对自身有更深入的了解。”

史蒂文·廷加同时也是澳大利亚科廷大学射电天文学研究所的教授,他与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的同行希诺阿·特伦布莱博士参与了迄今为止对外星智慧生命迹象最深入、最广泛的搜索。在两次搜索中,他们都借助了默奇森广域阵列(MWA)所提供的高灵敏度探测能力。这是一台位于西澳大利亚内陆的低频射电望远镜,其视域极其广阔,多年来一直为大量前沿科学研究提供支持。

到目前为止,科学家还没有发现任何能够表明人类在宇宙中并不孤单的信号。不过,在其他天体物理学研究的同时,MWA等射电望远镜也使大规模巡天搜索成为可能。毫无疑问,对地外智慧生命的搜索——通常被称为SETI(search for extraterrestrial intelligence)——正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例如,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最新的火星任务中,毅力号火星车所收集的岩石和土壤样本,将用于探索火星古代微生物生命的迹象,这也引出了有关人类是否在宇宙中独一无二的新问题。

2018年,科学家利用MWA对船帆座的部分区域进行扫描。据估计,该星座覆盖了至少1000万个恒星系统。在扫描区域内,天文学家发现了6颗已知的系外行星,它们围绕其母恒星运行,就像地球围绕太阳运行一样,而且有可能提供适合生命存在的条件。通过这次调查,加上之前的两次调查,史蒂文·廷加和希诺阿·特伦布莱分析了75颗已知的系外行星,从中寻找与智慧文明发出的无线电信号可能有关的窄频带信号,他们关于另外144颗系外行星的研究结果也即将发表。

令人意外的是,MWA对地外文明的搜索可以和正在进行的其他科学研究相结合。希诺阿·特伦布莱使用射电望远镜观察银河系中的恒星、气体和尘埃的分子特征,希望能发现生命的前导复杂分子,并将此作为她博士研究的一部分。她和史蒂文·廷加随后意识到,这些数据可以同时用于寻找来自外星先进文明的无线电信号。

“在目前阶段,这是一条回报非常高,但花费很少的路线。换句话说,如果你运气够好,那么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其实并不会花费太多的钱,”史蒂文·廷加解释道,“所以,这几乎是一个完美的科学研究场景。”

那么,他们在MWA调查中究竟是在寻找什么呢?“我们不能百分之百确定,”希诺阿·特伦布莱承认道,“这就像让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去屋子里找一样东西,他们会非常兴奋地到处跑,在沙发下面看了又看,然后瞪着大眼睛回来问,‘它是什么样子的?’”

“总的来说,我们正在寻找一些出现在非常窄的波长范围内的强烈信号,可能在电磁波谱的任何位置。我们利用目前对宇宙的理解和迄今为止的信号特征,建立了一些模型,用来缩小搜索范围,”特伦布莱补充道,“选择观察较低的无线电频率或非常长的波长,一个优势是它们会穿过地球的大气层,所以我们可以建造地面望远镜来探测这些信号。它们在星系内的尘埃和气体中穿行,意味着我们可以跨越更大的距离探测到更远的地方,如果是观察更高的能量或较短的波长,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尽管2018年的调查比以往进行的任何调查都全面得多,但史蒂文·廷加指出,这仍然只是沧海一粟。他解释说:“我们的星系包含数十亿颗恒星,在这数十亿颗恒星中,1000万颗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如果把整个搜索空间比作地球上的海洋,那这就好比从海洋中搜索一个游泳池那么多的水。话虽如此,我们所做的仍然比之前任何人做到的都要好——当然,之前做的最好的也是我们!”廷加补充道,“所以,我们正在做的就是证明这些技术能使我们在开发更强大的望远镜时走得更远、更深入。这一进程的下一步就是平方千米阵。”

MWA实际上是平方千米阵的“预热”。十多年来,有十几个国家的数百名专家参与了平方千米阵的设计和工程作业,目前该项目已经在西澳大利亚和南非进入建造阶段。这个全球性的大型科学项目将提供有史以来最大、最复杂的两个射电望远镜网络,旨在解开宇宙中一些最迷人的秘密——这无疑会让SETI的爱好者异常兴奋。

当史蒂文·廷加被问及如果平方千米阵的探测证实了外星智慧生命的存在,他会作何反应时,他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我将冲到望远镜那里,获取更多的数据!”

参考资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7/3196873.html

Peter Brannen《世界的尽头The End of the World》:最早登陆月球的可能是恐龙

Peter Brannen《世界的尽头The End of the World》:最早登陆月球的可能是恐龙

据ETtoday(实习记者 高琳景):尼尔.阿姆斯特朗(Neil Armstrong)是第一位踏上月球的太空人,被称为是「人类的一大步」。但有专家认为,在6600万年前,小行星撞击地球之余,同时也将恐龙喷飞到月球上,代表着「最早登月的生物可能不再是人类」。

根据《每日邮报》报导,行星科学家彼得.布兰南(Peter Brannen)于2017年所出版的《世界的尽头(The End of the World)》书中提到,小行星剧烈的撞击撕裂了大气层,造成碎片飞入,这些碎片包含了恐龙的骨骼,意味着「恐龙」可能是第一个登陆月球的生物。

布兰南提到,这颗小行星的体积比圣母峰还大,撞击大气层的速度为高速子弹射击的20倍,其速度能让小行星在0.3秒内从波音747巡航的高度坠落至地表。

对此布兰南认为,当小行星与地球相撞时,有一部分的生物在一两秒之内脱离地球轨道,而这些残骸有机会掉落在月球或是火星上,代表「恐龙可能才是最早登陆月球的已知生物」。

参考资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9/3194872.html

Paolo Tagaloguin称玛雅日历预言的真正“世界末日”是2020年6月21日

Paolo Tagaloguin称玛雅日历预言的真正“世界末日”是2020年6月21日

据cnBeta:外媒报道,有研究者认为,由于历法的不同,玛雅日历预言的真正“世界末日”是2020年6月21日。在2012年,一些人曾认为12月21日是玛雅日历预言的 “世界末日”,但它从来没有实际发生。而现在一位科学家表示,所谓 “世界末日”的日期是当时计算错误导致的,如果“世界末日”来临,应该是本周发生。

一位名叫Paolo Tagaloguin的男子,自称是研究人员和富布莱特学者,他在推特上解释说,他认为玛雅日历和格里高利历(公历)的差异是计算错误的,真正的“世界末日”将在2020年6月21日真正到来。

Tagaloguin的推文内容如下:按照罗马儒略历(Julian Calendar) ,我们在技术上是在2012年......由于改用格里高利历,一年损失的天数是11天......使用格里高利历的268年(1752-2020年)乘以11天=2948天。2,948天/365天(每年)=8年...

然而,正如天文学家Phil Plait在SyFy Wire中指出,Tagaloguin自己的计算似乎充满了与不同历法如何计算闰年有关的错误。关于历法每年调整11天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因为只调整了一次,使历法与年周期一致。

网站声明:转载本文只为转递更多信息,但注意请不要随便相信这类所谓的预言,并没有科学根据!

参考资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7/3196823.html

New Atals回顾2020年最奇怪的科学故事:外星人可以利用黑洞作为能源

New Atals回顾2020年最奇怪的科学故事:外星人可以利用黑洞作为能源

据cnBeta:New Atals日前刊文称,治愈癌症是一个崇高的目标,但有时科学家只是想看看给章鱼服用摇头丸后会发生什么。从医学奇迹到关于时间旅行、外星人和宇宙终结的疯狂猜测,这家媒体将带我们回顾一些2020年最奇怪的科学故事。

看不见数字的人

人类的大脑有如一团乱麻,有些时候这种最明显的例子来自伤害。以一个奇怪的病例为例,一个代号为RFS的脑病患者竟然莫名其妙地看不见数字。

RFS将数字描述为“意大利面条”,当他试图画出他看到的东西时,结果是一团抽象的、弯弯曲曲的线、点和颜色。这个人可以很好地阅读和识别字母,更奇怪的是,他能看清楚数字0和1,但从2到9的这些数字则无法看清。

如果一个数字被放置在一个熟悉物体的图片上如小提琴或人脸,它就会打乱RFS所看到的一切。直到图片被移到距离数字一定的距离,RFS才能再次清晰地看到。

但更奇怪的是,脑电图读数展示了他的大脑在数字下面记录了面孔或图像,即使他自己没有意识到这些。显然,损伤存在于在知觉和意识之间的某个地方。

死人会说话了(某种意义上)

X射线和重建已经向我们展示了埃及木乃伊过去的样子,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它们的声音会是什么样的呢?针对于这个问题,科学家们给出了答案,他们在今年年初重现了一具3000年前木乃伊的“声音”。

该团队扫描了他声道的形状、3D打印了一个复制品然后把其连接到一个电子喉上进而展开了来自几千年的声音。

尿酒精的女人

今年发现的另一个医学异常是有史以来第一例女性似乎能在膀胱里酿酒的病例。

由于病人出现了肝硬化和糖尿病,于是被列入了肝脏移植的等待名单。虽然她坚称自己没有喝酒,然而她的尿检结果一直呈酒精阳性。

医生还在她的尿液中发现了大量的芽殖酵母。实验室实验证实,她膀胱里的酵母群可能在发酵糖来生成乙醇,于是一种全新的“膀胱发酵综合征”诞生了。

量子时间旅行可能不会遵循“回到未来”的规则

《回到未来》基本上定义了大多数人都熟悉的时间旅行的规则--在过去游荡你会回到一个不同的未来。但根据今年使用量子时间旅行模拟的一项研究,情况可能并非如此。

研究人员模拟了如果一个量子比特的信息被送回过去并受到干扰,然后回到“现在”。结果有些令人惊讶--过去的量子关联网络实际上保护了量子比特免受破坏,并非会导致整个系统的连锁反应。

在量子时间旅行的世界里,现实似乎或多或少能够自我修复。

遗传学让鼻子对某些气味容忍度更高

眼见为实--这就是为什么在同一张图片中,当看到蓝色和黑色的裙子时别人看到的却是白色和金色的裙子,或当在一段音频中听到Laurel的时候别人听到的却是Yanny。而今年,研究人员发现我们的鼻子也不可靠。

鱼的气味似乎非常明显,但在一项关于气味感知的新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具有某种基因变异的人更有可能认为鱼的气味不那么强烈、更令人愉悦甚至将其误认为是焦糖或玫瑰的气味。

研究还发现,其他基因会影响人们对甘草气味的喜爱程度--老实说,这似乎是人们为何能忍受这种味道的唯一解释。

动物驯化动物

几千年来,人类一直在驯化动物,但今年研究人员却发现了第一个动物相互驯化的例子。

澳大利亚的研究人员发现,长鳍雀鲷似乎已经驯化了糠虾。众所周知,雀鲷会养殖藻类作为食物,现在看起来它们似乎还会利用糠虾的粪便作为肥料来帮助这些植物的生长。作为回报,这些虾会得到一个安全的生存场所--雀鲷赶走任何游得太近的虾的捕食者。

外星人可以利用黑洞作为能源

一个已有几十年历史的思想实验在今年的实验室中被证明在理论上是可行的。这听起来像是科幻小说里的无稽之谈,但超级先进的外星文明有可能从黑洞中吸收大量能量。

50多年来,这一直是一个有趣但无法验证的想法实验,但现在基本概念已经在实验室中得到证实。苏格兰科学家将声波扭曲并将其对准旋转吸音圆盘。事实证明,这些波可以从正频率变为负频率并有效地从圆盘的旋转中“窃取”能量。

哥伦比亚大毒枭饲养的河马给生态带来的帮助

引进的物种通常被认为是有害的,但一项新研究发现,这可能并不总是正确的。举个例子,哥伦比亚大毒枭巴勃罗·埃斯科巴尔生前养的宠物河马。1993年,这位臭名昭著的大毒枭去世后,他的私人牧场上留下了四头河马。如今,将近30年过去了,它们逃到了哥伦比亚的水道且数量激增,已达到80到100只。

研究发现,这些河马的饮食和体型跟曾经在南美洲漫游的灭绝的giant llamas相似,它们实际上可能填补了这个空缺的生态位。

微生物从恐龙时代复活

这听起来像是一部拙劣的灾难电影的布景,但科学家们设法救活了自恐龙出现在地球上以来一直沉睡在海底深处的微生物。

研究小组将从海底100米深处钻探的沉积物岩心样品进行了孵化。当营养物质被提供之后,这些一亿年前的微生物开始移动、进食和繁殖,这让科学家们感到惊讶。

对于这些古老的生物来说,生命似乎在慢镜头中移动,它们所能找到的能量仅能勉强维持生命。

宇宙将会发生的最后一件事

人们认为,宇宙将以会虎头蛇尾的方式终结,在数万亿年内慢慢消失。然而根据最近的一项研究,它将可能会发生的最后一个有趣的事件是诞生出一颗黑矮星超新星。

黑矮星是一种假设中的恒星,在白矮星冷却到宇宙的背景温度后--本质上已经冻结成固体--形成。据计算,这个过程需要数万亿年的时间,所以宇宙本身的年龄还不足以让诞生出黑矮星。

但这并不是故事的结局。量子物理学的奇特之处表明,在质量最大的黑矮星中,核聚变仍可能发生,尽管速度极其缓慢。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它们还是会变成超新星。

“足够的时间”这个词太过轻描淡写。第一颗黑矮星超新星预计还要再过101,100年才会发生,那么最后一岢在未来的103.2万年。

参考资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5/3196356.html

Nature Plants:白垩纪被子植物昆虫传粉机制新认识

白垩纪花蚤科甲虫传粉复原图

a, 琥珀标本,b,e-g, 花粉聚集,c-d. 疑似“粪化石”及所含花粉(引自Tihelka et al. 2021)。

包童团队设计实验,以花粉投喂瓢虫个体并观察粪便排出。c-f,表面膜状结构保留, g-l,花粉经消化道呈现不同程度的挤压、变形、破碎等 (l为对照组)。

据中山大学生态学院:被子植物(有花植物)是当今最繁盛的植物类群。化石记录显示被子植物在白垩纪中期突然大量出现。达尔文将这一“反常现象”称为“讨厌之谜”。许多被子植物通过昆虫进行传粉(虫媒传粉),从而促进基因流动,形成高度的多样性。因此,昆虫传粉被认为是白垩纪中期被子植物大爆发的一个关键因素。包童助理教授于2019年在白垩纪中期(约1亿年前)缅甸琥珀中首次发现了被子植物经甲虫(花蚤)进行传粉的直接证据(Bao et al., 2019)。该研究结果证实了许久以来学者们关于白垩纪甲虫是早期被子植物传粉者的猜想,填补了早期被子植物虫媒授粉证据的空白(图1)。2020年,德国、美国等联合团队从缅甸琥珀中首次报道了短翅花甲为被子植物传粉的证据(Peris et al., 2020)。随后,英国团队基于疑似的粪化石再次报道了短翅花甲为被子植物传粉的观点(Tihelka et al., 2021)。

近日,中山大学生态学院包童助理教授联合德国、奥地利、英国、冰岛等国的学者在《自然》子刊Nature Plants发表文章,对英国团队在该期刊发表的关于白垩纪被子植物昆虫传粉机制的论文(Tihelka et al., 2021)提出新认识。

Tihelka et al.(2021)对一枚白垩纪缅甸琥珀标本中的内容物化石进行了分析,得出了早期短翅花甲是中生代被子植物传粉者的结论。然而,包童团队根据文中描述和结论,重新设计了现生昆虫学和孢粉学实验,结合理论分析与实验数据,证明该论文的讨论与结论缺乏说服力。该质疑论文在《自然》子刊Nature Plants 以Matters Arising专栏发表。论文指出Tihelka et al.(2021)的主要问题包括:

1.Tihelka et al.(2021)指出其研究琥珀标本中包含短翅花甲化石、疑似的“粪化石” (图2,d)和若干 “被子植物花粉” 颗粒(图2,b)。包童团队经细致现生昆虫生理学分析,认为此 “粪化石” 的尺寸明显超出了甲虫消化道的可能容积,因此难以确认其与该短翅花甲科甲虫之间的关系。

2.包童团队指出,以甲虫为代表的很多昆虫类群,其取食的花粉经消化道排出体外时,花粉结构会有一定的挤压和变形或破损,昆虫粪便表面会有膜状结构保留 (图3)。Tihelka et al.(2021)研究中所示 “粪化石” 均无体现上述特征。

3.Tihelka et al.(2021)文中指出该琥珀标本中保存有聚集的 “被子植物” 花粉,与此琥珀中保存的 “粪化石” 中所含花粉类型一致。包童团队经古植物学和孢粉学分析,证明此花粉并非被子植物花粉,而是属于一类已灭绝的裸子植物Erdtmanithecales。

Matters Arising是Nature期刊开办的特别专栏,专栏的评论文章都是对已经在Nature发表的论文提出学术性质疑,受到读者的广泛关注。该专栏的同行评审过程较Article更为严格谨慎,需经过被质疑文章作者的多次辩驳以及三位独立评审人的通过。本质疑发表过程中得到了国际古昆虫、古植物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和被质疑文章的审稿人的支持。中山大学生态学院为论文唯一通讯单位,包童为论文第一作者与通讯作者。该工作获得了中山大学“百人计划”项目、奥地利科学院Austrian Science Fund (Fonds zur Frderung der Wissenschaftlichen Forschung)和Leverhulme Emeritus Fellowship等支持。

论文信息:

Bao,T ., Wedmann, S., Grímsson, F. Beutel, R. G., Seyfullah, L., Bao, L., Edmund Jarzembowski, Ed. Was the kateretid beetle Pelretes really a Cretaceous angiosperm pollinator? Nat. Plants (2021). https://doi.org/ 10.1038/s41477-021-01044-3.

Tihelka, E., Li, L., Fu, Y., Su, Y., Huang, D., Cai, C. Angiosperm pollinivory in a Cretaceous beetle. Nat. Plants 7, 445–451 (2021). https://doi.org/10.1038/s41477-021-00893-2

Bao, T., Wang, B., Li, J., Dilcher, D. Pollination of Cretaceous flowers.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16, 24707-24711 (2019). https://doi.org/10.1073/pnas.1916186116

Peris, D., Labandeira, C., Barrón, E., Delclòs, X., Rust, J., Wang, B. Generalist Pollen-Feeding Beetles during the Mid-Cretaceous. iScience, 23, 100913 (2020). https://doi.org/10.1016/j.isci.2020.100913.

相关报道:1亿年前,被子植物“红娘”到底是谁

据科技日报(叶青):什么是当今最繁盛的植物类群?被子植物(有花植物)当之无愧,其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占据主导地位。被子植物的繁衍需要靠传粉,而谁是被子植物最早的传粉者一直是科学家不断探索的问题。

去年上半年,英国蒂海尔卡科研团队提出白垩纪的短翅花甲是中生代被子植物传粉者。而在去年年底,中山大学生态学院助理教授包童联合德国、奥地利、英国、冰岛等国的学者在《自然》子刊《自然·植物》发表文章,对此结论提出了新认识。

寻找最早传粉者步履不停

对于被子植物传粉者的寻找要从1亿年前说起。有化石记录显示,被子植物在白垩纪中期突然大量出现。达尔文认为,一切类群都应该有一个从少到多的发展过程,因此他将这一反常现象称为“讨厌之谜”。

“人类的大部分食物都来自被子植物,90%以上的被子植物需要昆虫进行授粉,从而促进基因流动,这才有了我们今天的花花世界。因此,昆虫传粉被认为是白垩纪中期被子植物大爆发的一个关键因素。但究竟昆虫的传粉行为是什么时候在地球上出现的?这在全世界是一个谜。”包童说。

世界上的科学家一直都在寻找这位最早出现的“红娘”,以解答达尔文的“讨厌之谜”。

2019年,包童在约1亿年前白垩纪中期的缅甸琥珀中首次发现了被子植物经甲虫(原始花蚤类)进行传粉的直接证据。该研究结果证实了许久以来学者们关于白垩纪甲虫是早期被子植物传粉者的猜想,填补了早期被子植物虫媒授粉证据的空白。这是科学家们找到的最早的传粉“红娘”。

但关于“红娘”的寻找还远未结束。2021年上半年,一个新的“红娘”又被英国一个科学家团队发现。蒂海尔卡科研团队对一枚白垩纪缅甸琥珀标本中的内容物化石进行分析,得出早期短翅花甲是中生代被子植物传粉者的结论。

三个问题质疑“红娘”身份

细细琢磨,蒂海尔卡科研团队的研究结论让一部分科学家产生了质疑。

“通过化石来验证甲虫传粉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因为大多数结论是基于化石中的甲虫是否有适于传粉的形态特征,或是与以花粉为食的现生类型比对来进行推断。”包童说,为了进一步验证自己的猜想,他和团队根据文中的描述和结论,重新设计了现生昆虫学和孢粉学实验,结合理论分析与实验数据,发现了3个问题。

首先,粪化石尺寸明显超出甲虫消化道的可能容积。蒂海尔卡科研团队指出其研究琥珀标本中包含短翅花甲化石、疑似的粪化石和若干被子植物花粉颗粒。包童团队经细致现生昆虫生理学分析,认为此粪化石的尺寸明显超出了甲虫消化道的可能容积,因此难以确认其与该短翅花甲科甲虫之间的关系。

第二,粪化石并未体现昆虫粪便特有的膜状结构。“以甲虫为代表的很多昆虫类群,其取食的花粉经消化道排出体外时,花粉结构会有一定的挤压和变形或破损,且昆虫粪便表面会有膜状结构保留。”包童说。但蒂海尔卡科研团队研究中所示粪化石均无体现上述特征。

第三,粪化石所含花粉并非被子植物花粉。蒂海尔卡科研团队指出,该甲虫被超过100枚花粉颗粒包围,甲虫附近有4个聚集而成的花粉簇,这些花粉属于典型的三沟型花粉,与此琥珀中保存的粪化石所含花粉类型一致。

包童团队经古植物学和孢粉学分析,证明此花粉是属于一类已灭绝的裸子植物Erdtmanithecales,而非三沟型花粉。“三槽花粉也有三条‘沟’,但其中一条较另外两条更宽,不仔细观察很容易将这种花粉误认为被子植物的花粉。”包童指出。

“以上一系列证据很好地支持了对蒂海尔卡科研团队提出的中早期短翅花甲是中生代被子植物传粉者结论的质疑。”包童说。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学术质疑过程中,科学家均持开放的态度。“谁是真正的传粉‘红娘’,是近年来古生物学界的研究热点,很多科学家都在努力尝试。”包童介绍,他们的质疑通过了同行严格谨慎的评审过程,需经过被质疑文章作者的多次辩驳以及三位独立评审人的通过。他们在质疑发表过程中得到了国际古昆虫、古植物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和被质疑文章的审稿人的支持,“所有科学家都希望通过共同的努力,找出真正的‘红娘’。”他说。

参考资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9/3195558.html

阿根廷巴塔哥尼亚发现的大量化石提供恐龙群居生活的最早证据

阿根廷巴塔哥尼亚发现的大量化石提供恐龙群居生活的最早证据

据cnBeta:根据发表在《Scientific Reports》上的一项研究,生活在中生代的大型长颈食草恐龙遗骸化石可能提供了恐龙群居生活的最早证据。Diego Pol及其同事在阿根廷巴塔哥尼亚的Laguna Colorada地层中发现了属于Mussaurus patagonicus物种的69个个体和100个蛋的骨骼化石。

研究人员们发现,大多数的蛋被排列成8至30个蛋的集群。对其中5个集群的X射线成像显示,蛋中含有Mussaurus patagonicus的胚胎并在壕沟内排列成两到三层,这表明它们被包含在一个共同的繁殖地的巢穴中。

研究人员分析了遗骸的大小和骨组织的类型以确定化石个体的年龄。他们确定了一个由11只年龄小于1岁的幼体组成的集群、2只一起被发现的成体以及9只比幼体大但比成体小的个体。他们认为,在同一地点出现特定年龄的个体集群可能表明M. patagonicus一生都在群居,但在群居中主要跟其他同龄人交往。对遗骸周围岩石的分析表明,这些遗骸约有1.93亿年的历史,比以前关于恐龙复杂社会行为的记录早了4000多万年。

研究人员推测,长足动物中复杂的社会行为的进化可能跟2.27亿到2.08亿年前身体尺寸的增加相吻合。他们认为,满足跟更大的身体尺寸相关的增加的能量需求可能需要M. patagonicus协调它们的行为并形成群落以便进行远距离的觅食。

参考资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9/3194435.html

NASA聘请24位神学家协助评估一旦发现外星生命时人类如何反应

NASA聘请24位神学家协助评估一旦发现外星生命时人类如何反应

据东网:外星是否有生命存在仍是个谜,但美国太空总署(NASA)最近就邀请24位神学家,参与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大学神学研究中心一个计划,协助评估一旦发现外星生命时人类如何反应,以及这发现将如何影响人类对宗教和创造论看法等一连串问题。

拥有生化学博士学位的英国剑桥大学牧师戴维森(Rev. Andrew Davison)是其中一位获邀的神学家。他明年出版名为《天体生物学与基督教教义》的著作,书中指出有神论者比较容易接纳外星生命同属受造物的说法,无神论者就似乎高估了外星生命存在对信仰的冲击。

另外,美国天主教大学的天文学家兼物理学女教授德梅洛,以及梵蒂冈天文台长兼前教宗本笃十六世的科学顾问富??内斯神父,亦与戴维森一样相信外星有可能找到生命。不过美国南部浸信会神学院的院长莫勒 就曾公开表示不相信有外星生命。

参考资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9/3194959.html

NASA马里兰州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寻找外星污染是决定某颗星球是否存在生命的指标

NASA马里兰州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寻找外星污染是决定某颗星球是否存在生命的指标

据cnBeta:外媒报道,来自NASA马里兰州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的一项新研究建议,寻找外星污染就是一个决定某颗星球是否存在生命的指标。该中心的Ravi Kopparapu在一份声明中指出:“在可居住的行星上观察二氧化氮(NO2)可能预示着工业化文明的存在。在地球上,大部分NO2是由人类活动排放的,如汽车尾气和化石燃料发电厂的燃烧过程。”

Kopparapu是这项新研究的论文首席作者,该研究调查了NO2作为太阳系以外行星潜在技术特征的概念。

其他科学家认为,含氯氟烃(CFC)可能是地球以外工业活动的迹象。它们在地球上被用作制冷剂,但由于它们对臭氧层的不利影响已经被逐步淘汰。该研究的合著者之一、来自西雅图蓝色大理石科学研究所的Jacob Haqq-Misra指出,氟利昂也可用来对火星等行星进行地球化和温暖大气层从而使其更适合居住。

Haqq-Misra表示:“据我们所知,CFC根本不是由生物学产生的,所以它们是比NO2更明显的技术特征。然而,CFC是一种非常特殊的人造化学品,在其他地方可能并不普遍,相比之下,NO2是任何燃烧过程的副产品。”

问题是,NO2也可以通过火山和闪电等自然过程产生。这意味着任何对NO2的观察都可能是假阳性。来自NASA戈达德中心的合著者Giada Arney表示,探测需要通过模型来估计一个外星世界可能从自然来源中获得的NO2的最大含量。

行星大气中的云和气溶胶也有可能跟NO2的特征相混淆。

因此在另一个世界寻找污染将需要更先进的计算机模型来帮助过滤掉所有这些潜在的误报情景。另外它还需要在未来的大型望远镜上观测数百小时,这是一个相当长的时间。

参考资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7/3196605.html

Google最新卫星图曝撒哈拉沙漠惊现神秘蓝色大倒勾

Google最新卫星图曝撒哈拉沙漠惊现神秘蓝色大倒勾

阿尔及利亚拉甘区出现「群山降蓝雪」的神秘美丽景象,但该处实际上并不是山区。

据ETtoday(记者 张靖榕):地球至今仍有许多地方是人类鲜少或从未探访过的,一名网友日前把Google卫星画面截图分享到网路上,表示在撒哈拉沙漠一处显然从未有人到过的深处,地表竟出现一个「蓝色大勾勾」,像倒过来的Nike图样,而且蓝色的部分似乎还闪烁着不可思议的金光。

该名网友在美国知名论坛reddit放上图片,立刻引起网友讨论,有些人认为该处可能原本是水源冒出的地点,之所以会形成倒勾的形状,或许是在沙漠终年大量的风吹沙作用之下,形成人类一般难以想像的景象。

不过根据《每日星报》报导,这些照片出现的时间不过十几天,因为上头还有2022年的浮水印。事实上就在「蓝色大勾勾」北方不过几百公里远的地方,还有一座更大、更加蔚蓝的蓝色区域,从卫星图看上去像是蓝色的雪降在大片群山之上,但该地点在阿尔及利亚的拉甘区(Reggane),那里并没有群山。

原PO表示这个发现很有趣,他认为从卫星图上来看所有沙子都浮了起来,蓝色区域则像闪着剔透光芒的蓝宝石,或是某种闪着蓝光的沙粒。部分留言认为这可能是「撒哈拉之眼」的一部分,但撒哈拉之眼位于西非国家茅利塔尼亚的国境中央偏北,和阿尔及利亚的拉甘区相差十万八千里,尽管两国有少部分领土接壤,但大部分区域中间都还夹着另一个国家马利。

一名网友指出,地图上可以看到探勘地震线,代表可能在不久后会作为开采石油的区域或天然气的矿场。

参考资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9/3194872.html

Google地图美国内华达州的金字塔湖深处惊现神秘黑影

Google地图美国内华达州的金字塔湖深处惊现神秘黑影

据ETtoday(记者 叶睿涵):外国网友AudiS7最近在搜索Google地图时,意外发现美国的金字塔湖(Pyramid Lake)居然出现了一个神秘的影子,但他却无法辨别这个影子究竟是什么,于是便po上外国论坛Reddit询问网友意见,没想到竟意外掀起众人热议,甚至还有人怀疑,这是美军的秘密军事基地。

综合外媒报导,AudiS7最近发现,Google地图美国内华达州的金字塔湖深处,竟有个黑色的神秘影子,只要将地图放大,它就会出现。这个影子是由4个部分所组成,每个部分的长度不同,而且和湖底金字塔形状的岩石也没有任何关系。

AudiS7将照片po上Reddit,询问广大网友这是什么,没想到竟在Reddit掀起讨论热潮。不少网友认为,这个神秘物体形状非常奇怪,代表它一定是为了特殊目的而设的。有人指出,影子所在的地方十分靠近军事基地,那里还有一个被建在沙漠中央的「海军水下作战中心」,因此这可能是个专门用来进行研究的秘密水下军事基地。

有熟悉当地地形的网友则表示,金字塔湖附近有很多不同的山、海滩和森林,许多道路都可以通往那里,因此影子应该和军队没有任何关系,「那是个钓鱼的好去处,我以前经常在湖边露营」,也有网友认为,金字塔湖历史悠久,因此它或许是一艘被废弃的船。

过去也曾有考古学家在当地找到使用过的工具、武器、衣服、木乃伊等,怀疑该处早在公元9500年前就已有人类出现,因此报导指出,这个黑影也可能是个远古文明的遗址。

参考资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1/3196772.html

Google doodle纪念水痘疫苗先驱者日本病毒学家高桥理明

Google doodle纪念水痘疫苗先驱者日本病毒学家高桥理明

据cnBeta:近60年前,一个患有水痘的3岁男孩激励他的父亲创造了一种疫苗来治疗这种高度传染性疾病。这个人就是高桥理明(Michiaki Takahashi)博士,他的疫苗现被用来保护全世界数以百万计的儿童免受这种疾病的侵害。

为了强调高桥对健康和科学的贡献,Google周四在这位日本病毒学家94岁冥诞之际将其涂鸦献给他。这幅涂鸦描绘了高桥为分离这种病毒而进行的研究,这种病毒会引起瘙痒、水泡状的皮疹并扩散到整个身体。Teruyuki

高桥曾在日本研究麻疹和脊髓灰质炎病毒多年。1960年代中期,他的小儿子从一个玩伴那里感染了水痘,当时高桥正在德克萨斯州的贝勒医学院做研究工作。高桥在2011年为《金融时报》撰写的一篇文章中回忆称,在儿子接触水痘的两周后,他的脸上出现了皮疹并迅速蔓延到全身。

“他的症状发展很快,而且很严重,”高桥说道,“他的体温急剧上升,开始出现呼吸困难。他的情况很糟糕,我和妻子所能做的就是日夜看着他。我们没有睡觉。他看起来病得很重,我记得我很担心他会发生什么。”

最后,高桥的儿子康复了,但高桥说道--“我当时意识到,我应该利用我的病毒知识来开发水痘疫苗。”

1928年出生于大阪的高桥于1965年回到日本开始了对病毒的紧张研究。经过五年在动物和人类细胞中使用该病毒的活体但被削弱的版本,他开发出了一种可以进行临床试验的早期版本的疫苗。针对会引发水痘病症的水痘病毒的Oka疫苗于1974年开发出来,1986年开始在日本和其他国家展开广泛的接种。

高桥后来担任了大阪大学微生物疾病研究基金会的董事会成员。他于2013年去世,享年85岁。

参考资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7/3196807.html

CT检查奥地利发现的恐龙化石 发现甲龙行动迟缓且耳聋

CT检查奥地利发现的恐龙化石 发现甲龙行动迟缓且耳聋

据cnBeta:德国和奥地利的科学家们仔细观察了来自奥地利的一只恐龙的脑壳。该小组利用微型CT检查了该化石,并发现了令人惊讶的新细节:它行动迟缓且耳聋。相关研究最近发表在科学杂志《Scientific Reports》上。

甲龙类群恐龙的体长可以达到8米,代表了一组食草恐龙,也被称为“活的堡垒”。它们的身体上杂乱地分布着骨板和尖刺。它们的一些代表,甲龙(ankylosaurids)有时拥有棒状的尾巴,而结节龙(nodosurids)的脖子和肩膀上有细长的尖刺。然而,它们生活方式的某些方面仍然令人费解。

虽然许多恐龙可能生活在群体中,但至少有些甲龙似乎更喜欢孤独的生活,因为它们的听觉比较差。这就是来自格赖夫斯瓦尔德大学和维也纳大学的科学家们在用高分辨率计算机断层扫描仪检查奥地利恐龙的脑壳以产生一个数字三维模型时得出的结论。

曾经容纳了大脑和其他神经感觉组织的脑壳化石非常罕见,但对科学来说很重要,因为这些结构可以提供对特定动物生活方式的洞察力,如内耳可以提示听觉能力和头骨方向。

厚甲龙(Struthiosaurus)是奥地利晚白垩世(80Ma)的一种相对较小的节龙,来自维也纳南部Muthmannsdorf附近的一个地点。这种恐龙的化石在19世纪已经属于维也纳古生物研究所的收藏品。在他们的研究中,Marco Schade(格赖夫斯瓦尔德大学)、Cathrin Pfaff(维也纳大学)和他们的同事检查了这个小小的(50毫米)脑壳,并由此揭示了厚甲龙的解剖学和生活方式的新细节。有了这些数据,研究人员就有可能进一步了解它的平衡感和听觉。

这项研究的结果显示,厚甲龙的大脑跟它的近亲的大脑非常相似,比如绒球--大脑的一个进化的古老部分,非常小。绒球对于在头部、颈部和整个身体的运动中固定眼睛非常重要,如果这种动物试图瞄准潜在的竞争对手或侵略者,这可能非常有用。Marco Schade说道:“跟它的北美亲戚包头龙(Euoplocephalus)相比,包头龙有一个尾部大棒且在脑投上有一个清晰的絮状物,厚甲龙可能更依赖它的身体盔甲来保护。再加上内耳的半圆管的形式,这暗示了这种奥地利的植物食客的生活方式非常迟缓。

此外,科学家们还发现了迄今为止最短的恐龙耳廓。耳廓是内耳的一部分,在这里发生听觉,它的大小可以帮助推断听觉能力。这项研究为恐龙的进化史和它们的世界提供了新的见解,在这个世界上,欧洲大部分被淹没在海洋中。

参考资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2/3196398.html

COVID-19(新冠肺炎)如何悄无声息地夺走患者的氧气?

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医院(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 Hospital)有位59岁的男性患者死于COVID-19,从这张以电脑断层扫描制成的3D模型图,可以看出患者的肺部有多处损伤(黄色区域)。 PHOTOGRAPH COURTESY GEORGE WASHINGTON HOSPITAL AND SURGICAL THEATER

据美国国家地理(撰文:MAYA WEI-HAAS 编译:黄于薇):医界发现COVID-19有个惊人的症状,就是让患者的血氧浓度悄悄降低,而且患者不易察觉。 医疗专家正在倾力研究背后的病理机制。

玛丽. 塞姆(Mari Seim)站在病人家中的客厅里,惶然不知所措。 这位60多岁的男子约在一周前开始生病,出现类似流感的症状。 由于他呼吸频率增加,他的女儿打电话到挪威奥斯陆附近的塔尔纳森医疗中心(Taarnaasen Medical Center),也就是塞姆担任全科医生的诊所。 塞姆立即考虑到COVID-19(新冠肺炎)的可能性,并着手为病患进行相关检查,但结果却出乎她的意料之外。

「他坐在椅子上,脸上带着微笑,」塞姆描述道,「看起来没有什么不舒服的样子。 」

但这名病患的呼吸非常急促,几乎是正常呼吸速率的三倍,他的嘴唇和手指也有点发青。 塞姆直到检查了血氧浓度,才真正明白他的病情有多严重。 正常的血氧浓度应维持在90%以上,她看到的数据却是66%。 有那么一瞬间,塞姆心想应该是她把仪器装反了。 她重新检测,上面的读数却还是一样,于是她马上叫来了救护车。

这名病患出现的症状称为隐形缺氧(silent hypoxia),在COVID-19感染者身上似乎相当普遍,但一开始往往不会察觉。 COVID-19与其他呼吸道疾病不同,会慢慢让身体缺氧,刚开始并不会让人感到呼吸困难,但部分患者会逐渐觉得难以呼吸或感到胸闷;这两者都是美国疾病管制与预防中心列为紧急危险征兆的症状,出现时病情已经相当危急。

隐形缺氧这种症状让许多医师大感惊讶,有些患者的血氧浓度低到让医护人员认为他们应该已经语无伦次或处于休克状态,但他们却意识清楚、情绪平稳而且能正常应答,可以和医师聊天,也可以滑手机。 科学家虽已了解让病患不会立刻感到呼吸困难的生理学原理,但还在努力厘清COVID-19是如何破坏人体,以及为何这种疾病能够悄悄夺走人体的氧气。

呼吸困难的原因

呼吸困难通常与肺组织失去弹性有关。 许多呼吸道疾病都会使肺发炎、受伤结疤或是累积脓液,导致肺组织硬化。 硬化会妨碍肺脏的运作活动,产生空气被从身体里挤出来的感觉。

肺硬化也会影响病患排出二氧化碳的能力,而二氧化碳在体内积累会启动身体的反应机制,强烈促使我们吸气。 人体的二氧化碳浓度通常维持在一定范围内,如果二氧化碳增加,大脑就会接收到紧急警告,也就是呼吸困难的感觉。

宾州大学医学中心(Penn Medicine)的胸腔暨重症加护医师卡麦隆. 巴斯顿(Cameron Baston)表示,许多COVID-19患者似乎并没有出现这两种反应。 在病程初期,很多病患的肺脏仍保有弹性,就像气球一样,所以他们仍然可以正常呼吸。 随着体内含氧量慢慢下降,病患的身体会为了补足氧气而逐渐增加呼吸频率,连带排出体内的二氧化碳。 结果就是病患的身体悄悄地开始缺氧,有些患者体内含氧量甚至低到相当危险的程度,但却没有出现二氧化碳增加的情况,因此身体也不会接收到警讯。

急诊科医师理查德. 莱维坦(Richard Levitan)曾自愿到纽约的贝尔维医院(Bellevue Hospital)服务十天,协助治疗COVID-19患者,他表示:「几乎在所有临床经验中,肺部发生疾患时,吸收氧及排除二氧化碳的能力也都会出问题,但COVID-19这种疾病却不同。 」

莱维坦指出,医界先前就在高海拔登山者和飞行员身上观察到隐形缺氧的现象。 这是因为高度增加时,气压会随之降低,所以每次吸气获得的氧分子较少,但急促呼吸时仍会排出二氧化碳。 他强调,高山症和COVID-19的成因大不相同,因此治疗方式也大相迳庭,网络上某些将两者混为一谈的说法并不正确。 不过,对于这两种病症造成的缺氧,人体都会出现呼吸急促的反应。

在挪威特种作战司令部(Norwegian Special Operations Command)担任医师的低压医疗专家威廉. 奥特斯塔(William Ottestad)表示,他们也曾针对飞行员进行研究,让飞行员在低氧(低压)舱内受训,以找出隐形缺氧过程的细微症状;因为飞行时机舱内部的气压降低,有可能会发生隐形缺氧。 他补充说:「隐形缺氧是逐渐发生的,难以察觉,所以也被称为隐形杀手。 」这是因为舱内压力突然降低,会让飞行员失去意识而坠机。

在这类情况下,由于急促呼吸导致二氧化碳浓度较低,会让氧气与血红素(红血球中负责载运氧气的蛋白质)结合得更紧密,身兼奥斯陆大学医院(Oslo University Hospital)空中紧急救援部麻醉师的奥特斯塔表示,这代表只要心脏持续强力压送血液,就能将更多氧气输送到需要的组织。

COVID-19患者的情况与飞行员有几分类似,呼吸急促的病患在染疫初期大多仍保有良好的心脏功能,因此仍有能力将血液输送到身体末梢部位。 奥特斯塔推测,要不是二氧化碳浓度很低,COVID-19患者体内的含氧量可能会比现在量测到的更低,将使重症患者的病况雪上加霜。

对于在初期发现隐形缺氧的症状能否改善COVID-19患者的预后情形,目前专家尚未深入研究。 但是,长期缺氧会让心脏乃至其他体内系统过度耗损,而巴斯顿指出,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简称COPD)的患者在接受氧气补充治疗后,可以提高预期寿命。

为什么会发生隐形缺氧?

奥特斯塔表示,目前我们还不知道新型冠状病毒是如何引起隐形缺氧,这个问题让我们相当困惑。 」不过,还是有人提出一些假设。

其中一个假设的根据,在于氧气从肺部进入血液时,是透过称为肺泡的小气囊送入血管中。 SARS-CoV-2(新型冠状病毒的正式名称)会利用表面的棘状蛋白,附着在细胞膜表面的受体蛋白「ACE2」上入侵细胞,而肺脏和肺泡上有非常多的ACE2。 一旦病毒侵犯的细胞达到一定数量,人体免疫反应和病毒之间的大战就会造成许多破坏。

奥特斯塔表示,这可能会阻碍氧气从肺泡进入血液的通道,但是二氧化碳可以较快从血液进入肺脏、排出体外,因此较不受影响。 他提出两项小规模的遗体解剖研究,结果都显示COVID-19在病程初期就会使肺泡附近的组织发炎。

在美国犹太健康医院(National Jewish Health)担任重症医学科主任的胸腔科医师威廉. 约翰逊(William Janssen)表示,另一个可能的原因,就是COVID-19会使肺部的氧气移动与血流不协调。 一般来说,血管会收缩,让血液尽量流入肺脏中充满气体的部位载运氧气,减少缺氧部位的血流。 但COVID-19患者的这套保卫机制可能会失常,使得更多血液流向肺脏受损的部位,反而较少血液流经健康部位。

约翰霍普金斯医院(Johns Hopkins Medicine)的胸腔暨重症加护医师艾妮. 纽普顿(Enid Neptune)表示,血管中的微小血栓可能会阻塞,使血液难以流入肺脏中含氧量高的部位。 已有许多学者指出,血栓增加可能是COVID-19致死的原因之一。 有些医师正在争论是否应让COVID-19患者使用抗凝血剂来预防血栓发生,但约翰逊提醒,应先进行更大规模的试验,才能将抗凝血剂纳入常规治疗。

不仅如此,宾州大学医学中心的巴斯顿医生表示,会引发隐形缺氧的或许不只有COVID-19;巴斯顿负责治疗严重及罕见肺部疾病的患者,他曾遇过病人因细菌性肺炎等其他病症出现隐形缺氧,虽然这种情况并不常见。

「COVID-19就是让我们在重症病人身上看到的症状,出现在全国所有的社区医院里。 」巴斯顿说道。

担心发生隐形缺氧,该怎么办?

COVID-19的症状扑朔迷离,促使许多医疗人员努力寻求更有效的治疗途径。 如今很多医师认为除非患者病况恶化,否则应该暂缓使用机械式呼吸辅助,在初期改用较不具侵入性的支持疗法,例如氧气补充治疗、让病患采取俯卧姿势提高氧气通气量等。

莱维坦表示,让大众注意到COVID-19有隐形缺氧这种不易察觉的症状,可以促使患者提早就医,不要等到病况恶化、需要使用机械式呼吸辅助时才寻求医疗协助。 他指出,有种称为血氧分析仪的仪器,操作简便、适合在家使用,如果出现其他症状,就可以使用血氧分析仪监测是否有隐形缺氧的情况。

「这不是万灵丹,无法避免所有患者死于COVID-19,」莱维坦直言:「但我们需要让大家感觉到希望,并提供民众更多信息,这样一来人们才能够理解现在发生的情况。 」

西班牙某所大学正与挪威多间医疗中心合作,召集COVID-19患者来研究血氧分析仪等生物传感器应用在远距追踪患者病况上的成效。 研究团队希望这样的方式能用于提早发现感染者,并降低轻症患者长期住院的需求。

其他医生大多认同家用血氧分析仪可以用于监测病情,不过约翰逊强调,使用血氧分析仪仍需咨询专业医疗人员。 COVID-19疫情使得人心惶惶,他忧心患者会因惧怕感染风险而不敢进入医疗院所,造成病患无法与医生充分沟通、擅自判断病情。

他给的建议非常简单:「只要生病,一定要打电话谘询医生。 」

参考资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9/3194050.html

BLC1:宜居行星半人马座比邻星b发出无线电信号 外星人打来电话?

BLC1:宜居行星半人马座比邻星b发出无线电信号 外星人打来电话?

据俄罗斯卫星网:去年12月,澳大利亚帕克斯天文台的科学家探测到潜在宜居行星半人马座比邻星b发出的无线电信号。它被命名为BLC1,被人们称作可能是外星人的呼叫信号。主动给外星智慧生物发送信息计划(METI)主席道格拉斯·瓦科奇(Douglas Vakoch)在接受俄罗斯卫星通讯社采访时解释说,为什么只有一个信号还不能成为外星人的“铃声”。

瓦科奇解释称:“研究人员现在试图确认这是原始信号。主要的挑战在于听到重复的信号。”在搜寻来自外星智慧生物信号的过程中,仅发现一个信号是不够的,这个信号必须是重复的。

“如果我们不是实时检测到信号,而是仅仅几个月后,那么就很难确定原始信号到底是什么。” 他指出:“我想宣布他们是外星人,但没有确凿的证据。科学家无法确定是否找到了外星人,直到我们获得独立的确认。因此,如果这个信号不重复,我们就不能相信。”如果BLC1确实是某个先进文明发出的信号,那么人类将有证据证明宇宙充满了外星生命。

“如果离地球最近的恒星系内居住着智慧生物,那么我们可以纯粹从统计学角度得出结论,银河系中到处都有生命存在。”瓦科奇解释道:“但是,由于60多年来我们从未遇到过来自任何地方的外星人发出的信号,因此距离我们最近的恒星系中存在生命的概率不大。”

即使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帕克斯射电望远镜多次接收到BLC1信号,天文学家也将不得不寻找另一个独立天文台,以排除听到的信号不是由地球上的某台计算机发出的可能性。

然而,即使BLC1达不到预期,它还是能帮助METI团队。因为多亏有它,科研人员才能更好地理解如何正确发送信号,以便接收者毫不怀疑这确实是来自另一个文明的信号。

参考资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9/3194964.html

7000万年前的化石揭示巨大的、类似鹭科鸟类的风神翼龙的独特行走行为

7000万年前的化石揭示巨大的、类似鹭科鸟类的风神翼龙的独特行走行为

据cnBeta:根据一项研究,7000万年前的化石揭示了巨大的、类似鹭科鸟类的风神翼龙的独特行走行为。今天,环顾任何湿地,你很可能会看到3英尺高的白鹭或4英尺高的苍鹭在浅滩上涉水,隐秘地寻找鱼、昆虫或甲壳类动物。但在7000万年前,沿着得克萨斯州的格兰德河,一种更令人印象深刻和更可怕的生物在沼泽地里徘徊:这种12英尺高的翼龙被称为风神翼龙(Quetzalcoatlus)。

风神翼龙拥有37至40英尺(11至12米)的翼展,是有史以来地球上最大的飞行动物。

在本周由脊椎动物古生物学会发表的六篇论文中,科学家和一位艺术家提供了关于这个恐龙近亲的最完整的图片,其中最大的例子仅仅是20世纪70年代末从大本德国家公园收集的一组骨骼化石。这些论文描述了风神翼龙在晚白垩纪的地质和生态环境,它的解剖学和分类位置,以及它如何在地面和空中移动。

其中一篇论文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古生物学家Kevin Padian共同撰写,他是综合生物学的名誉教授和加州大学古生物博物馆的名誉馆长。他回答了围绕这种独特动物的飞行和行走行为的一些谜团,自从45年前发现这种动物以来,关于它的研究很少。一种动物的翼展如此之长,以至于在折叠时触及地面,它如何能够行走?它吃什么,又是如何进食的?它的飞行能力有多强?还有,一种翼展长度为40英尺,但腿部只有6英尺高的动物是如何飞到空中的?

“这种古老的飞行爬行动物具有传奇色彩,尽管公众对这种动物的概念大多是艺术性的,而不是科学性的,”共同编辑该专著的Padian说。他说:“这是第一次真实地观察这个有史以来最大的飞行动物的整体,就我们所知。这些结果对翼龙的研究是革命性的,翼龙是继昆虫之后,第一个进化出动力飞行的动物。”

最初的风神翼龙化石是由Douglas Lawson发现的,他当时还是一个22岁的年轻人,在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攻读地质学硕士学位,后来成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博士生。翼龙化石--他以阿兹特克会飞的羽蛇神的名字命名--由一个部分翅膀组成,暗示其大小可与一些飞机相媲美,比已知最大的鸟类的翅膀至少大50%,这是一种已灭绝的、比活着的秃鹰大得多的近亲,是恐龙的后代。

与羽蛇神不同,风神翼龙没有羽毛。它的身体,包括皮肤的翅膀和角质的纤维,和所有的翼龙一样,都被毛发覆盖。像恐龙一样,它可能是温血动物,而且很活跃。它失去了尾巴,大概是为了提高它的机动性。

Wann Langston,多年来一直是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脊椎动物古生物学实验室的馆长,他邀请了许多同事,包括Padian,来研究这些化石,但在他2013年去世之前,未能发表对该动物的完整描述。

应实验室的要求,Padian与工程师和业余古生物学家James Cunningham以及伦敦艺术家John Conway--他们都是 Langston的长期同事--一起研究Lawson发现的Quetzalcoatlus northropi的骨骼化石,并将其与更多的较小风神翼龙物种的标本进行比较,以便更好地了解进食、飞行、行走和起飞行为。Langston被列为该论文的第四位共同作者。

“Jim 、 John和我带着非常不同的想法来到这个项目,”Padian说,“但是我们没有在论文中加入任何一个声明,除非我们三个人都同意。”

为了了解风神翼龙的行为方式,Padian及其同事操纵了来自大约12个较小和较完整的翼龙化石骨骼的模型,包括Quetzalcoatlus lawsoni这个物种的骨骼,在随附的一篇论文中,它是以Lawson命名的。Q. lawsoni化石是在西得克萨斯州的同一个Javelina地层中发现的,大约在较大的Q. northropi被挖掘出来的时候。较小的标本只有Lawson最初发现的较大标本的一半大小,但它们由大约300块骨头碎片化石组成。然而,这种较大的动物只从几块翼骨中得知:分别来自上臂和前臂的一根肱骨和一根尺骨。

Padian、 Cunningham 和 Conway所描绘的画面是:一种动物在进食和飞翔的方式上类似于白鹭和苍鹭,在翱翔的方式上类似于兀鹫和秃鹰,但是,由于其巨大的翅膀,在行走方式上不同于任何其他已知的动物。

他说:“翼龙有巨大的胸骨,这是飞行肌肉附着的地方,所以毫无疑问,它们是了不起的飞行者。它们的上臂骨--肱骨--有巨大的骨嵴,用于固定飞行肌肉,这些肌肉比鸟类的大,比蝙蝠的大得多。翅膀的工作原理基本上与鸟类和其他恐龙一样,翼龙与它们的关系最为密切。尽管两个世纪以来,人们把翼龙重建得像蝙蝠一样,但没有证据证明这种观点。蝙蝠是独特的,与鸟类和翼龙非常不同"。”

像鸟类和蝙蝠甚至人类一样,翼龙的前肢有三个部分:上臂或肱骨,从肩窝到肘部;前臂,包括桡骨和尺骨;以及腕骨和手骨。但与鸟类和蝙蝠不同的是,翼龙翅膀外部的前缘是由一个巨大的翼指形成的。

Padian说:“这就像有一个滑雪杆从你的手指底部延伸出来,并向外倾斜90度。”

风神翼龙是双足动物,也就是说,它用两条腿走。但是由于它的前肢骨骼是如此的修长,它的翅膀在折叠时无法避免接触到地面。这种四点式的姿态在一些人看来,翼龙的行走方式就像吸血蝙蝠一样,它用前肢在地上推动自己前进。但是对骨骼的研究表明,翼龙不可能用翅膀来推进。在地面上时,它们只能将翅膀向前或向侧面移动。

Padian表示:“一旦你把这些翼龙的前肢放在地面上,你就不能像任何明智的四足动物那样把前肢向后旋转来推动动物前进,因为在肩部有一块骨头挡着。”这并不意味着它们是笨拙的。

“为了避免绊倒,动物首先抬起左肢,然后将左腿前进了一整步,然后它将前肢放在地上,”他说。“这个过程在右肢上重复。右肢抬起,右腿前进并放出右脚,然后右肢下降。对我们来说,这似乎是一个繁琐的过程,但动物可以快速而轻松地执行这种步态。”

Padian说,这与20世纪90年代在法国南部发现的行走翼龙的足迹完全吻合。

“跑步起飞是有问题的。在较小的标本中,你所看到的是一个9英尺长的翅膀,它可能被弯曲到每边不到8英尺。臀部可能离地面3至4英尺。因此,如果你在奔跑,你只能将翅膀压在水平线以下40度左右,然后才会落地。理想情况下,你希望得到一个更深的行程,由于这些翅膀是如此之大,你不能快速移动它们,所以更快的行程是不行的。跑步有助于你的起飞速度,但这并不是问题所在。”

相反,风神翼龙很可能利用它们强壮的后腿向上跳跃,然后,一旦地面间隙与翅膀长度相等,就开始扇动。苍鹭和白鹭也是这样做的,尽管它们比风神翼龙小得多。

“如果它们能跳到臀部高度的两倍,达到8英尺,翅膀就能离开地面,它们就能执行更深的飞行动作,”Padian说。“这可能是起飞的最佳选择,尽管这取决于腿部的足够力量。”

他说,前肢可能有助于以吸血蝙蝠的方式将该生物推离地面,但这需要前臂伸肌的非凡力量,这似乎不太可能。

考虑到它的栖息地--内陆沼泽和开阔的田野,与今天的西德克萨斯沙漠大不相同--风神翼龙最可能的进食策略类似于今天的白鹭和苍鹭,它们是涉水者和潜行者,饮食多样化。它们在淤泥中筛选螃蟹、蠕虫和蛤蜊,但也抓取小鱼、昆虫、蛇和蜥蜴。

“有些人说它是食腐动物,有些人说它飞过水面,像鹈鹕一样捕捉鱼。”他说:"那些东西是行不通的。它们的下嘴非常长而薄。而如果你看一下苍鹭或白鹭的下嘴,它们也是一样的--适合于摘取蜥蜴和其他小猎物,但绝对不是清除尸体。它没有牙齿。"

风神翼龙可以像从陆地上一样熟练地从空中跟踪猎物。“这种动物可以垂直地抬起它的头和脖子,以便吞下它抓住的小猎物。它可以把巨大的头降低到水平线以下,所以如果它在旱地上巡航,它可能会俯冲下来,抓住毫无戒心的动物,”Padian说。“在陆地上行走时,它的头和脖子可以移动到180度的弧度,能够完全看到周围的情况。”

近40年前,Padian与曾在法国发现翼龙足迹的古生物学家让-米歇尔-马津合作,描述了翼龙的降落技术。

"动物不得不扇动翅膀来拖延时间,减缓下降的速度。然后它用后脚着地,并进行小跳,"Padian说。"然后它放下前脚,伸直身体,走了过去。"

他说,研究小组之所以能够对风神翼龙的解剖学和行为进行详细的重建,是因为这些化石的状况非常好,几乎以其原始的三维形状保存下来。这对于动物化石来说是非常罕见的,特别是对于翼龙来说,它们的骨骼非常薄,通常会被压碎。

Padian承认,关于风神翼龙和一般的翼龙的问题仍然存在,例如翼膜的形状以及它们连接到身体的位置。他指出,腿的组织方式与鸟类和其他恐龙一样,膝盖向前指,而且它们在行走时把一只脚放在另一只脚前面。然而,它们不可能像蝙蝠那样将腿向侧面倾斜,因为蝙蝠有独特的髋关节,可以这样做。

正因为如此,翼龙的腿对于伸展翅膀是无用的,这表明翅膀只连接在身体上。翼龙可能类似于飞行中的鸟类,它们的腿收在下面。

所有的细节都将在网上供世人阅读和评论,这要感谢微软公司前首席技术官Nathan Myhrvold,他资助了各个团队准备专著,并支付了开放访问的费用。

Padian说:“把所有这些多年来参与研究的人聚集在一起,所有这些不同的方面,从发现的历史到动物的古代环境,到研究它的解剖学是什么样的,有多少种小动物,它如何行走、飞行和起飞等等,这真的很令人兴奋。把所有这些东西放在专著的一套论文中,是对这种动物的一种一站式服务。我们真的很高兴能够使它开放,感谢Nathan。”

参考资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5/3196757.html

6600万年前小行星撞击地球时鳄鱼为何能存活下来?

6600万年前小行星撞击地球时鳄鱼为何能存活下来?

据新浪科技(叶倾城):国外媒体报道,0.66亿年前一颗小行星碰撞地球导致恐龙物种灭绝消失,然而这场灾难中鳄鱼却顽强地幸存下来,鳄鱼能存活下来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鳄鱼可以在没有食物的情况下存活很长一段时间;其次,它们生活在小行星碰撞地球影响最小的地区。

当小行星碰撞地球

大约0.66亿年前,恐龙统治着地球自然界,但随着一颗直径超过9公里的巨型小行星碰撞在现今墨西哥浅海区域,由此产生的爆炸非常巨大,导致了全球地震、海啸、森林大火,甚至出现毒雨。

此外,小行星碰撞地球的地点可能是最糟糕的区域之一,这里的岩石很容易“爆炸”或者蒸发,这将导致大量尘埃抛向天空,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遮挡了太阳光线,使地球进入漫长、黑暗和寒冷的冬季。

没有阳光,绿色植物就会死亡,其次是以绿色植物为食的食草动物,以及以食物动物为食的食肉动物,科学家认为,地球上四分之三不同种类的动物现已灭绝,其中包括大多数恐龙。

但由于某些原因,一些物种存活了下来,一群会飞的恐龙顽强渡过了这场灾难,这得益于它们的飞行能力和在遥远地区寻找食物的能力,它们的羽毛保护它们免受寒冷,突出的喙部让它们吃到掩埋在死亡植物附近的种子,令人惊奇的是,这些恐龙幸存者的后代仍然和我们生活在一起,它们就是鸟类!

鳄鱼掌握着“生存密钥”

鳄鱼是此次小行星碰撞地球后的另一组幸存者,显然,它们不会飞行,也没有羽毛,更不会吃种子!但是它们还有其他成功幸存的秘诀。

首先,鳄鱼的身体消耗能量很少,它们经常躺在地上,缓慢地呼吸,甚至心跳速度也很慢,这就是它们如何在水下憋气一个多小时的方法。

这意味着它们可以几个月不吃食物,当小行星碰撞地球之后,鳄鱼的食物变得十分匮乏,它们独特的生存能力对于适应环境非常有益。另一方面,恐龙是较为活跃的物种,这意味着它们需要更多的能量——尤其是像迅猛龙这样的肉食恐龙,如果短期内无法获得食物,它们很快就会饿死。

更重要的是,鳄鱼生活在那些失去绿色植物也不会造成太大影响的环境,而恐龙生活的森林或者草原,如果那里的植物死亡,那么所有需要它们的动物也会死亡,包括那些无法觅食的食肉动物,但鳄鱼通常生活在河流、湖泊和海岸等环境,生活在这些地方的动物不需要太多的绿色植物,死去的植物和动物从周围的陆地冲入水域,被微小生物吞食,一些动物尸体则被鳄鱼在内更大的动物吃掉。所以与生活在陆地上的恐龙不同,水域中的鳄鱼不会在绿色植物死后就被饿死。

哺乳动物的祖先也幸存了下来

一个类似的原因有助于解释为什么人类的祖先也能在小行星碰撞地球中幸存下来,它们是生活在恐龙时代末期的小型哺乳动物,它们最终产生了现今所有不同种类的哺乳动物,包括人类。

哺乳动物的祖先是类似老鼠一样的小家伙,在地上枯叶中四处觅食,吃昆虫和蠕虫,这些小生物不是靠绿色植物生存,而是依赖从树上掉落的树皮和枯叶,或者是被风吹来的其他物质为食。

所以就像鳄鱼一样,我们的小祖先在小行星上幸存下来,部分原因是它们不太依赖现存的植物,这也是一件好事——正是这样的生存技能,才使哺乳动物祖先存活下来,并逐渐演变成现今各种各样的哺乳动物群。

参考资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7/3196617.html

2021年十大恐龙新发现:怪异甲龙尾部长着“阿兹特克剑”

2021年十大恐龙新发现:怪异甲龙尾部长着“阿兹特克剑”

据新浪科技(叶倾城):国外媒体报道,在恐龙考古探索方面,2021年并未让人们失望,研究人员调查了远古时期霸王龙的存活数量,记录了有史以来最大的恐龙物种,并描述了几个令人震惊的恐龙新物种,一起来看看2021年的十大恐龙新发现:

1、首个保存完好的恐龙“屁眼”

研究人员发现了各种类型的恐龙化石残骸,例如:骨头、牙齿、皮肤和羽毛等,但他们从未发现过屁眼……今年1月份,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古生物学家发表研究报告称,我们发现恐龙的泄殖腔,用于排粪便、尿液、繁殖和产卵,其保存状况非常好,达到完美等级。

2、霸王龙数量曾达到几十亿只!

白垩纪时期(1.45亿至0.66亿年前),霸王龙曾是地球上的霸主,数量曾多达25亿多只,之后小行星碰撞地球导致恐龙物种灭绝。今年4月份,发表在《科学》杂志的一项研究表明,研究人员分析了各种因素来确定霸王龙的数量,包括种群密度、栖息地大小、世代时间和世代总数。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种群数量,相比之下,考古学界已知霸王龙化石还不足100例。

3、超龙是迄今发现最长的恐龙

依据今年在古脊椎动物学会年会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迄今发现体型最长的恐龙是超龙,其体长超过39米,甚至可能达到42米。1972年,考古学家发现超龙体型很长,之前认为它的体长可达到34米,是一种食草类恐龙,但最新挖掘的超龙骨骼化石表明,超龙的体长更长,甚至可达到42米。

4、恐龙老幼成群地迁徙

考古学家在阿根廷一处“恐龙墓地”发现远古时期恐龙群体行为特征——长颈恐龙,从老鼠大小的幼体至巨大的成年体,都成群结群地迁徙,该迁徙行为比之前认为的早4000万年。同时,研究人员还挖掘发现100多个恐龙化石蛋和80多具Mussaurus patagonicus(一种食草蜥脚类恐龙,长颈和长尾)骨骼化石,这些化石的历史可追溯至1.92亿年前的侏罗纪时期。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甚至有证据表明,年轻恐龙在一起生活(并且死亡),这表明恐龙群体存在一个内部结构,依据今年10月份发表在《科学报告》杂志的研究报告,这是恐龙具有复杂群居行为的最古老证据。

5、恐龙为了护蛋而死

一种类似鸵鸟的恐龙在孵蛋时死亡,这是一项独一无二的发现,也是迄今为止发现唯一栖息在胚胎蛋的非鸟类恐龙标本。依据5月份发表在《科学通报》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报告,该恐龙物种被命名为oviraptorosaur,其历史可追溯至白垩纪时期,是在中国境内挖掘发现的,当时该恐龙正坐在恐龙蛋上孵化,在24枚恐龙蛋中,有7枚仍是胚胎化石,这对于7000万年前的恐龙蛋而言,算是保存状况较完好的。

6、一些恐龙跑得很快,但不包括霸王龙

依据对西班牙北部两条恐龙足迹的分析,食肉恐龙的奔跑速度接近45公里/小时,研究发现,这些恐龙足迹可追溯至白垩纪早期,是两种不同物种食肉恐龙在潮湿湖床上奔跑时留下来的。该发现表明,这些动物的速度与人类跑步最快纪录——尤塞恩·博尔特(Usain Bolt)差不多,博尔特曾在2009年一次比赛时取得44.3公里/小时的成绩。

但是依据今年4月份发表的另一项研究报告,霸王龙这种著名的食肉恐龙行动缓慢,通常行走速度为5公里/小时,这相当于普通人类行走的平均速度。这对于霸王龙来说很尴尬吗?是的,然而霸王龙确实长有香蕉大小的锯齿状牙齿,且拥有地球历史上最强大的咬力。

7、“鲨鱼齿”恐龙比霸王龙更大

通常考古学家会认为霸王龙是远古地球环境的顶级捕食者,但事实上该观点是错误的,还有一种体型更庞大的恐龙物种,一种叫做乌鲁格贝格龙(Ulughbegsaurus uzbekistanensis)的鲨齿龙是霸王龙的近亲物种,长着类似鲨鱼的牙齿,且体型更大,是霸王龙的竞争对手。

乌鲁格贝格龙骨骼化石挖掘于现今的乌兹别克斯坦境内,其历史可追溯至大约9000万年前,其体长8米,体重可达到1000公斤,这意味着其体长是当时生态系统中的顶级捕食者,是帖木儿暴龙体长两倍,体重5倍多。

8、霸王龙会咬脸

可怕的霸王龙会撕咬对方的脸部,但可能不是为了杀死对方,霸王龙在争夺领地、配偶或者种群更高地位时,可能会撕咬对方脸部。

他们通过研究202具存在多处伤疤的霸王龙头骨和下颌骨,可深入洞察恐龙行为特征,发现这些骨骼上存在324个伤疤,并且多数是成年恐龙骨骼上,推测很可能是成年恐龙在争夺交配权时被对方撕咬。

9、长颈恐龙远距离迁徙

科学家如何确定恐龙是否迁徙?一种方法是分析恐龙胃石,这是恐龙吞下石块,用于磨碎胃部食物,恐龙会在一个区域吞下石块,再到其他区域随粪便排出体外。在侏罗纪时期,一种长颈蜥脚类恐龙在现今美国威斯康星州地区吞下粉红色石英岩胃石,之后在现今美国怀俄明州地区死亡,这意味着它胃中装着胃石,迁徙到另一处新地点死亡。这段距离长达数百公里,研究人员称,这是有史以来推测(非鸟类)恐龙迁徙距离最长的例子之一。

10、怪异甲龙尾部长着“阿兹特克剑”

2021年,考古学家在南半球发现一个完全未知的甲龙新物种——背甲龙,它们长着独特的尾部。当泛大陆在侏罗纪时期分裂时,生活在劳亚古大陆(板块理论中包括亚、欧和北美州的古大陆)的背甲龙长出带有尖刺和棍棒结构的尾部武器,然而在智利境内发现的甲龙新物种表明其进化历程完全不同,它们进化出独特的尾部武器,看起来像“阿兹特克剑”。

最新发现的甲龙物种死于7000多万年前的河边,很可能是死在流沙中,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该恐龙标本保存得如此完好。

参考资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7/3196456.html

NASA研究人员:银河系中大部分外星人可能已经被“歼灭” 才没有被人类发现

NASA研究人员:银河系中大部分外星人可能已经被“歼灭” 才没有被人类发现

据ETtoday(实习记者 汤子旸/编译):来自美国NASA的研究人员表示,银河系中大部分的外星人可能已经被「歼灭」了,才没有被人类发现。根据《每日邮报》报导,研究人员利用改良后的德雷克方程式(Drake Equation)计算推测,外星文明可能在银河系行成80亿年后诞生,但随后毁灭在自己发展的科学技术上,而其他外星生命可能仍过于年轻,人类没有能力观察到。

研究小组认为,「潜在的自我毁灭对智慧生命有很大的影响,如果智慧生命有毁灭自己的可能性,那么宇宙中没有别的生命存在就不足为奇了。其他有智慧生命可能还『太年轻』,而且离地球太远。」

「德雷克方程」是由美国天文学家德雷克(Frank Drake)于1961年撰写的,综合考虑恒星的数量、产生的速率以及可发展生命的行星比例,试图估算出银河系中地外文明的数量。

研究论文中提到,「如果评估在特定时间范围内,银河系中复杂生命的变化量,我们可以更好理解生命起源的假说『地球殊异假说』。」这项假说解释,复杂生命需要在极难的条件与巧合下形成,而地球是宇宙中特殊的存在。

论文解释,生物进化的时间长度很大程度会与地球类似,而「自我毁灭」过去时常被学者们所忽略。研究结果表明,智慧生命可能在银河系中很常见,但地球的位置不靠近他们所在的区域而已。

相关报道:找不到外星人有答案了 研究称银河系存在着大量死亡外星生命

据快科技:虽然至今人类尚未找到外星人,但却不能否认外星文明的存在。据外媒报道,来自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和加州理工学院的一项新研究显示,银河系可能存在着大量已经死亡的外星文明。

这项发表在预印本网站arXiv上的研究,使用了德雷克公式(由美国天文学家Frank Drake提出的一条用来推测“可能与我们接触的银河系内外星球高智文明的数量”之公式),确定银河系形成后的80亿年外星智慧生命就可能出现了。

该研究指出,通过分析各种可能导致宜居环境的因素,外星文明有可能在银河系形成80亿年后就出现了,而人类则是在银河系形成135亿年后才出现。

并且外星文明最有可能居住在银河系金属含量丰富的宜居带行星上,距离银河系的中心大约有13000光年。相比之下,地球距离银河系的中心大约有12000光年。

研究人员表示,人类一直热衷于寻找外星文明但毫无所获,这可能是因为这些外星文明已经自我毁灭了。因为上世纪60年代的研究曾指出,科学技术的进步“将不可避免地导致生物的退化和毁灭”。

此外,研究人员也考虑了一些导致外星文明灭亡的可能性,比如辐射伤害、进化停滞和智慧生物自我毁灭(如气候变化、生物技术进步或战争)。

这也意味着,任何外星文明都可能存在着类似的发展模式,即形成生命的阶段,然后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阶段后,最终因各种因素走向了灭亡。

相关报道:研究认为外星文明可能在演化过程中自我毁灭

据3DMGame:一个新的研究暗示外星文明可能已经通过演化而自我摧毁,这意味着我们的银河系可能充满了死亡的外星文明。据《纽约邮报》报道,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喷气推进实验室以及加州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认为,银河系可能是外星文明的家园,这些外星文明通过科技进步自我毁灭,最终“导致了彻底的毁灭和生物退化”。

这个理论假定,在我们之前生活在银河系的任何有智慧的生命都可能已经自我毁灭了,“如果智慧生命有可能自我毁灭,那么其他地方几乎都没有智慧生命也就不足为奇了”。

如果你想知道为什么我们可能还活着,那是因为人类比这些已经死亡的文明落后数十亿年。这些外星人可能在银河系形成80亿年后才看到生命的形成,而我们是在银河系形成135亿年后才出现的,这意味着我们大约落后了55亿年。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的研究人员Jonathan H. Jiang说:“从卡尔·萨根时代开始,就有很多研究。尤其是自从哈勃太空望远镜和开普勒太空望远镜以来,我们对银河系的密度、恒星的形成率和系外行星的形成有很多了解……以及超新星爆炸的发生率。我们其实知道一些数字。”

实际上这并不是研究人员第一次提出我们的星系可能是已经死亡的外星文明遗迹的家园。早在2018年,研究人员就发现了同样的理论,但《福布斯》的这份报告称,导致它们整个文明灭绝的并不是进步,而是气候变化。

参考资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9/3193891.html

举报/反馈

机机早知道

491获赞 217粉丝
创新无边界,看到未来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