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他们,我说,按字面上的意思理解,真实不是别的,而是想象的影子。

——柏拉图,《理想国》

01洞喻

伟大的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他《理想中》第七卷开头提出一个可怖的情景。

有一群被锁在洞穴里的囚犯。囚犯的脚和脖子都被铁链所束缚,他们只能依靠双眼直视前方,看到洞底,而在他们后上方洞口不远处燃着一堆火。火与洞口之间有一条路,而路上又有一堵墙。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他们不转动他们的头颅的话,囚徒们能看到些什么呢?

囚徒们可以在洞穴的墙壁上看到他们的影子,还有那些沿着墙壁扛着东西的人的影子,也就是说,他们所能看到的一切都是他们看不到的真实物体的“投影”。对于他们来说,那些影子也就是他们所知的“现实真理”了。他们以这些经验出发,以此构建他们赖以生存的准则。

当其中一个囚犯挣扎了锁链了,冲出了洞穴看见外面的阳光时,以及发现原来自已所见不过是投影时,心里是欢喜又充满激动,当他们试图告诉那些依旧生活在洞穴中被囚禁的同伴时“真相”里,他可能不被理解。


02何为真实

在柏拉图哪里,世界被分为可感观可知以及感观不可知思维可感知的环节。可见世界继续划分,第一部分是影像,第二部分是影像的原本,即具体事物;可知世界第一部分是数理理念,即几何、数学等;第二部分是伦理理念,包括美、正义、勇敢等。

先来讲讲生活的例子。

我们对于真实还是虚幻的真实感受。比如,我们想到“露从今夜白,夜是故乡明”,我们知道,夜是故乡明,是带有主观色彩的,普天之下,只有一轮明月,明月应该是毫无分别的,那为什么故乡的月却显得如此独特。可见这个故乡的明月是带有感情色彩的;又比如,我们对于某些事物的概念或者是影子而产生美的感觉,我们有时候只是喜欢概念而并不是事物本身,甚而叶公好龙。看见树的倒影,甚而好过树本身。我们喜欢他的欢欣,却不喜欢他的忧愁。

生活中明显的例子是,我们常常执着于过去某一些好吃的食物,比如小时候吃过的一种糖,尽管那时的条件艰苦,但我们依旧想念那段过去;又比如,我们会对过去某一长相的人存在着莫名其妙的好感或者说亲切,这种经历一直会伴随到人生成长的过程中,直至这个形象被打破。这些等等,都只能一方面,我们想暂时脱离现在,想要逃避,想要逃避此时的不快与愁闷,获得美妙的体验,满足内心的虚荣,获得认可;另一方面,这也是为了生活,我们将生活的经验不断刻下,以便应对生活。回忆常常篡改真实,此时的真实与投影依然存在着模糊不清的界限。

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中讲到,“看倒影,看过去,看旁人的境遇,看稀奇的事物,都好比站在陆地上远看海雾,不受实际的切身的利害牵绊,能安闲自在地玩味目前美妙的景致。看正身,看现在,看自己的境遇,看习见的景物,都好比乘海船遇着海雾,只知它妨碍呼吸,只嫌它耽误程期、预兆危险,没有心思去玩味它的美妙。此时更能强调的是,有时候引起内心悸动的事物或事情,可能只是这事物过后的倒影,而并非当初沉浸于此中的事情本身。

当我们眼中的事物开始带有主观性的色彩,当我们是安闲玩味的态度还是匆忙赶路的态度时,所看到的事物是不是一成不变。在欣赏与匆忙赶路之下,流淌的是一种对环境的不可自控,合理的环境、合理的时间,可能才会产生合理的态度。那么是欣赏而不是应对的态度,对待人生是不是截然不同。

03走出"洞穴"

在《乡土中国》中,一个有意思的说法是:“我说过我们要发展记忆,那是因为我们生活中有此需要。没有文化的动物中,能以本能来应付生活,就不必有记忆。我这样说,其实也包含了另一项意思,就是人在记忆上发展的程度是依他们的生活需要而决定的。”简言之,我们对于外界的感受来自于我们的选择。在洞穴里,我们注意到人的声音、走动的影子,但是我们却无法看到洞穴以外的世界。

将视线拉回眼前,《理想国》的洞穴寓言,恰恰指明了“祛魅””。驱除遮蔽,驱除遮蔽在眼前的生活幻想。世界总是富于变化的,而人们的心却习惯于稳定如初。弗洛伊德曾提到死本能与强迫重复原则,人们有一种保持着原始的状态的倾向。当然他也提到生本能,人们也有主动改造环境的一面,积极向上与消极保守是人生活态度的一体两面,两者并行不悖。在工业技术、科学知识落后的情况下,我们面对世界的种种神秘现象,难免会引起内心的焦虑与恐慌,而我们所做的,只是祈求或者寄托于这种神秘力量,直至现代技术慢慢地揭开了这层面纱,可即便面纱揭开了,神秘现象被证伪,过去的错误观念似乎是被更改过来,但依然面临着许多问题,内心失落,信仰开始塌陷,科学技术是推到了某种过去不合理的事情,但并没在内心里建起某种支撑,在旧的城墙倒塌与新的城墙建立之间,似乎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这个滞后带来的是事情的悬而未决,无法安定。而事物的发展却在不断地往前走了,人被生活推着不断往前行进。例如,在过去的宗法家族,各个家族以父族一支形成一个极其亲密的氏族,家族成员按照长辈的意见去从事什么,即便失败,依然能获得家族的支持,依然有哪个从前就走在这条道上的人,走过了,尔后再告诉你,同一个剧本不断地在重复上映,反观现在,个人的自由是多了,但却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举这个例子,并不是说不应该往前,并且各个发展阶段都有对应的问题,不可因噎废食。一遇到新的问题,就需要恢复原有的习惯与风俗,那历史的车轮又怎么滚向前向呢?而我们希望提出的观点是,似乎当意识觉醒时,当意识到在洞穴外存在着新的世界时,就类似于亚娃偷吃了那个苹果,意味着一旦踏出,可能永远不会回到过去,亚娃也不会回到伊甸园,那个当他发现了自己看到的只是火的倒影而不是真正火的时候,当他冲出洞穴,拥抱真正的太阳的时候,他几乎是再也不能回头了。

我们总是一步步地往前走,发现一个又一个神秘现象背后的真正原因,一直往前走,走出洞穴,看到星空,在兜兜转转之时,翻开几千年留传的书籍,依然能透过时间,读懂那时候人们的爱与恨、希望与痛苦,才会得出,人终归是环境的产物。

洞穴寓言概念图


-END-

举报/反馈

寻找B612星球

16获赞 9粉丝
一个文艺青年的自我修养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