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作家丹·布朗用一部思维缜密、剧情紧凑、氛围诡异的推理小说紧紧抓住了书本前读者的目光。他循循善诱地将几十万字的文字铺盖在一个惊天大秘密之上。凭一己之力长期霸占畅销书榜单,带给无数人头脑风暴、思想碰撞的酣畅淋漓。
《达芬奇密码》是推理界的翘楚,你以为看的是一部悬疑推理小说,其实它还是一部有关历史、文化、艺术、宗教、信仰和政治的故事。丰富宏阔的背景让人一度怀疑故事的真实性,在质疑和深信中反复横跳,也许这就是小说的最高境界,令人真假难辨。
小说的开头就已经明确了死者身份,他是德高望重的巴黎卢浮宫博物馆的馆长雅克·索尼埃,也是潜藏了千年的地下组织“郇山隐修会”的会长,在临死之前用自己仅剩的15分钟在案发现场留下了一系列隐晦复杂的密码,这是他守护了一生的秘密,也是他能想到的唯一能够流传下去的希望。
郇山隐修会的背景久远且复杂,历任会员包括了各行各业的翘楚精英,如列奥纳多·达·芬奇,艾撒克·牛顿,维克多·雨果等一系列艺术、文学、科学界的大师,他们共同守护着一个惊天大秘密,一个足以颠覆上亿人信仰根基和无数人统治根基的秘密。它就这样悄悄地在一代又一代郇山隐修会的守护下安静神秘地流传着,充满了古老神圣的意味。
破解馆长留下的秘密线索成了罗伯特·兰登(哈佛大学宗教符号学教授)和索菲·奈芙(中央司法警察局密码破译员、馆长孙女)的任务,他们一边在国际刑警的追捕下逃亡,一边破解密码线索。一场激烈的追逐战和头脑搏杀就这样在巴黎和伦敦紧张地上演。
最终反派的揭露确实让人大吃一惊,那个最不可能的人,他处心积虑的布局背后,其动机也充满了错综复杂的意味。看似站在反方的他实则做着主方的推动工作,他只是一个对“圣杯”痴迷的研究者罢了,他比郇山隐修会的成员更渴望秘密的真相大白,于是推波助澜了一把,尽管因此害死了无数人,但他殉道的疯狂思想却至死不休。
小说中频繁出现的对于达芬奇作品的探究和解读,《最后的晚餐》《岩间圣母》《蒙娜丽莎的微笑》等,令人眼前一新,这个调皮又叛逆的画作大师把太多秘密通过他的作品的细节留给了后人,隐秘又有趣。
而这看似轻松地解谜背后,却是一个让人咂舌的真相。耶稣的孩子,抹大拉的玛利亚,圣杯的真正含义,郇山隐修会守护千年的秘密……跟着主人公的步伐一点一点撕开历史神秘的面纱。
这是一个关于原始信仰的争夺战,也是一个关于女性神圣地位的踞守,更是对于思想控制和宗教统治下对自由的渴望与坚守。
合上书,一种“原来如此”的彻悟充盈全身,不论是曾经那个大师云集、信仰自由的过去,还是如今科技横行、渴望真理的现在,他们要守护的那个秘密,其实是一样的,都是对事实的尊重、对自由的强调,对男女平等的执着。
不论是艺术还是科学,都保留追求真相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