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深受《新白娘子传奇》影响,对西湖有一种莫名的向往,后来来杭州工作生活也有很多年了,期间断断续续也去过别的城市,但唯独对杭州割舍不下,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因为西湖。由于工作生活的并不如意,说不定哪天就得回老家,特意从今日起写些东西,万一离开,也有个回味的地方。

传说中西湖本是天上的明珠,一龙一凤视为至宝,不幸被王母娘娘听闻,乘玉龙金凤不在,派天兵天将将之偷取,玉龙金凤上天庭争执,争斗间明珠坠入凡间,化为一汪湖水,便是西湖,玉龙和金凤盘旋不去,最后化为玉皇山和凤凰山永久守护着西湖。

这是传说中西湖,充满了极致的浪漫色彩,现实中的西湖的诞生却没有这么美好,历史上西湖以前是海洋的一个海湾,因吴山和宝石山形成两岬对峙,随着人类活动加剧和地质学上“沉积作用”,慢慢大量泥沙堆积起来,使西湖和海洋隔绝开来,形成泻湖,再后来因为人们不断的改造建设西湖,才形成了今天的西湖,可以说西湖不是天生丽质,而是女大十八变,越养越漂亮。

在秦朝时,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设钱塘县,曾出游巡视到此。据《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过丹阳,至钱唐。临浙江,水波恶,乃西百二十里从狭中渡。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而立石刻耸秦德”,可见,当时这里还只是一片恶水波,还没有形成湖。

今在西湖宝石山上大佛寺的“大佛头”据说就是当时秦始皇南巡时的缆船石。

本来按照一般泻湖的发展规律,湖水慢慢蒸发,变为沼泽,进而消失。这时有一项千古大工程改变了西湖的命运。

到了隋朝,隋文帝设杭州,下辖钱唐、余杭、富阳、盐官、于潜、武康六个县,这是杭州之名的第一次出现,其后隋炀帝下令开凿大运河,终点就在钱唐江边的杭州,从此,杭州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江南小城一跃到东南第一州。其后才有源源不断的大才来杭州,建设杭州,影响西湖。

唐朝李泌六十岁时出任杭州刺史,当时杭州主城区因为是由海湾演变成的陆地,地下水又苦又咸,人们生活取水极为不便,李泌带领百姓们在涌金门、钱塘门一待开凿六井,埋设竹管等方法,引西湖水进城中,极大的方便了群众,从此杭州城区生活人口大大增加。

这是西湖湖滨设的李泌饮水纪念设施

后面西湖迎来了首位宣传大使-白居易,中年的白居易对朝局失望,自请外放任杭州刺史,这位新任市长来到杭州后筑钱塘湖堤,蓄水灌溉防洪一举两得,并且写了一篇《钱塘湖石纪》,刻石立在湖边。另外疏通李泌留下的六井。在卸任离开杭州的时候还把节衣缩食积攒下来的俸禄都留在官库,以备公用,继任者们都延续他的做法,这笔钱直到黄巢之乱的时候才消失。

这是西湖边的“惜别白公雕塑”,再现的是白居易卸任离开杭州时百姓前来送行的场景。

白居易在杭州的时候写下了大量描写西湖的诗句,离开杭州后都一再的回忆杭州。

这本是白沙堤,后人为了纪念白居易,将其简称为白堤。

到了五代时期,西湖多年未曾疏浚,已经杂草重丛生,满湖淤泥。在建立吴越国扩建牙城时,有术士给钱镠进言:如在旧基扩建,国祚只有百年;如填西湖,以建府治,国祚可以延长十倍。钱镠回答说,百姓靠湖水为生,无水即无民,哪有千年不变的真主?有国百年就心满意足了。他花大力疏浚西湖,组建“撩湖兵”用来清除杂草,还疏通涌金池,引西湖水通运河,使得西湖秀色再现。后人有“留得西湖脆浪翻”赞扬他。

钱镠在位期间做过很多杭州建设,改造杭州城,修筑钱塘堤,广建佛寺塔,到了他的孙子钱俶即位,修建了杭州四塔:保俶塔、雷峰塔、六和塔、白塔。如今只有白塔不存,其他三塔都是闻名遐迩。成为西湖名景。

钱王钱镠,钱祠表忠是三评西湖十景之五

到了宋朝,杭州又迎来了历史上另一位著名的老市长苏轼。苏轼曾经于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和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两次到任杭州,在杭期间,他赈灾安民、治病救人、治理河道、浚挖六井、疏浚西湖,为杭州做了非常多的好事实事。

北宋时期,在苏轼治理西湖之前,虽然有零星的治理,但一直没有得到全面彻底的治理,当时,西湖沼泽化严重,葑草疯长,淤泥堰塞,湖中蓄水不足,“更二十年,无西湖矣”,由于西湖无水可输,运河只能引钱塘江水入河,由于降水泥沙较多,当地只能每隔三五年就要疏浚一次运河,不然运河也将废毁,每次都是劳民伤财。干旱时西湖蓄水很少,濒湖农田得不到灌溉,等到雨时又常常发生洪涝灾害。杭州居民苦不堪言。

苏轼任杭州知州时,遇上大旱,饥荒与瘟疫并发,苏轼向朝廷请求,免除上供米的三分之一,并降价出售常平仓的米,拿出自己囊肿黄金五十两,收集多余的钱二千建造治病场所,熬粥煎药,带着医生各街巷治病,救活了很多人。

第二年向朝廷上《杭州乞度牒开西湖状》,在获得朝廷支持后,以百僧度牒为经费(一万七千贯),加上当时救灾留下的钱,用以工代赈,花了二十万工清淤除葑,产生的淤泥无处堆放,创造性的将这些葑草、淤泥自南至北筑起了一条长堤,横贯湖面,为水流相通,此堤上修建了六座桥梁,这就是今天的苏堤。苏堤春晓为西湖十景之首。

还于湖中立石塔三座,严禁在石塔内湖面种植菱藕,以免再次湮塞。这就是今天的一元人民币背景上的三潭印月。

这次大治,使得西湖重又烟水渺渺,绿波盈盈,为后来的南宋定都选择杭州做好了某种意义上的准备。

南宋定都杭州,西湖的治理得到当朝统治者的重视,各种景观建设得到较快发展,皇朝偏安一隅,大量皇亲国戚、官僚地主、富商豪贾争相在西湖周边建设庭园,南北园艺大融合,久而久之,总结提炼出了流传至今的“西湖十景”。

南宋期间,临安知府赵与筹做了一次大规模的疏浚:自六井至钱唐上船亭、西泠桥、北山第一桥、苏堤、三塔、长桥等处,菱荷茭荡,全数去掉,西湖又恢复了旧观。并在苏堤、东浦桥畔至曲院风荷(当时在洪春桥附近)筑堤,以通灵隐、天竺,堤长二百五十丈,“夹岸花柳一如苏堤”,名小新堤,后来堤废,清代,在旧址筑金沙堤,也就是今天的赵公堤。

后来元灭南宋后,“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人们把南宋的覆灭怪罪于西湖,从此官府对西湖任其自生自灭,各豪门占湖为田,西湖已处于泯灭的危境。

明朝杨孟瑛任杭州知府时,力排众议,经朝廷批准,进行了一次浩大的疏浚西湖工程,此次疏浚,从明正德三年(1508)二月开始至9月结束,历时152天,拆毁田荡3480亩,用银28700多两,用了670万个工日。从苏堤以西,一直开浚到山麓止。所挖葑泥,一部分用于补益苏堤,使堤身增高2丈,堤面增阔至5丈三尺;另外的葑泥仿照苏堤,在西里湖筑起一条与苏堤平行的长堤,堤上自北向南也建六桥,西湖始复唐宋旧观,并且也极大的方便了南北交通,后人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将此堤称为“杨公堤”。

清朝时李卫曾任浙江巡抚,雍正四年曾主持修浚西湖,历时2年,耗银三万七千两,挖淤三千余亩。雍正九年又疏浚金沙港,挖沙筑堤,自苏堤东浦桥至金沙港广三丈余,全长六十三丈,名为金沙堤。并增修了“西湖十八景”并主持修撰《西湖志》。

清代浙江巡抚阮元主持疏浚西湖,费银四千五百两,并用葑泥堆成小岛,即今天的阮公墩。阮公墩是西湖三岛中面积最小的岛,最开始筑成后因岛基松软,除遍植柳树外,没有其他建筑,有人戏称为“软公墩”,现岛上建有云水居、忆芸亭、环碧小筑等竹屋茅居,岛外碧波粼粼,岛上草木葱葱,被称为“阮墩环碧”,新西湖十景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西湖进行过三次大疏浚,很多杭州人都曾亲身参与过。第一次疏浚,挖出淤泥720万方,第二次,18万方,第三次,340万方,今天杭州人喜欢去逛的“太子湾公园”就是前2次的淤泥堆放场,江洋畈公园是第三次的淤泥堆放场。这都创造了新时代的奇迹。

举报/反馈

chizhe520

7.2万获赞 2818粉丝
微风送荷淡淡香,漫步苏堤缓缓归
活力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