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者吴文科: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所长
图片拍摄:刘源隆
今年是我作为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履职的第5个年头,也是我从事曲艺研究的第35个年头、担任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所长的第18个年头和兼任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的第15个年头。
近十年来,我在从事曲艺研究、主持编纂《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曲艺学科”条目、培养硕士及博士研究生等曲艺高端学术人才方面继续坚守尽责;也通过各种方式在全国各地深入走访调研,为包括曲艺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国家的文化建设和文艺繁荣建言献策。
社会不断进步,彰显文化自信
回首曾经,这十年间的变化让我感慨万端。
首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十年是我国文化设施建设成就最大的时期。我在全国各地都看到新的公共文化设施包括演出场所、文化馆站、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等不断翻新和改善,有些文化场所成为了当地的新地标,其中搭载应用的许多新技术,更是为文化服务提供着极大的便利。
2020年,我还提交了《关于适当增加各级文化馆站人员岗位编制及事业经费投入,切实保障公共文化服务持续健康发展的提案》,希望在文化设施硬件升级的同时,切实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与软实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化建设高度重视,引领确立“文化自信”。“十三五”时期,我国文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工作调研的同时,这十年间给我第二个深切的感受便是中国人民从思想到行为,所体现出的文化自信心越来越强。
就像2022北京冬奥会开幕当天正逢立春,二十四节气倒计时清晰又美妙地向世界表达出中国人的时间观、历史观、自然观与文明观,这种对于体现中国人传统智慧的特色文化的自然简约表达,与其它的非遗热和“国潮”及“国风”热一样,折射并焕发出的是中国人面向世界自然流露并日益增强的文化自信。
让传统曲艺尽快搭上现代教育的“快车”
长久以来,曲艺的艺术教育和文化传承主要停留在“口传心授”的经验层面,缺乏进行集约化人才培养的现代学校教育机制,这使“人在艺在,人亡艺绝”成为曲艺传承的潜在风险。早在十八大前,我就多次撰文,指出未能搭上现代高等教育的“快车”,是当今制约曲艺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一大瓶颈。十多年来,我也一直呼吁将“曲艺”纳入《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及《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并在2018年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和去年的十三届四次会议期间,先后两度提交了有所关联的两份提案——《关于将“曲艺学”和“杂技学”纳入“学科目录”和“专业目录”,进一步完善艺术人才培养体制与机制的提案》和《关于建立中国曲艺大学,发展曲艺本科教育的提案》。
令人欣喜的是,去年12月21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及其办公室下发了拟修订的新版《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专业目录(征求意见稿)》,终于在艺术学科门类中增设了有关曲艺的专业学位。今年2月24日,教育部最新公布的2021年度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也明确显示,“曲艺”成为列入普通高校新增的31个本科专业之一,正式搭上了现代教育的“快车”,开启了全新的发展时代。
这使曲艺的高等教育及学科建设,终于有望纳入国家总体的相关规划并予以规范和指导。曲艺终于获得了科学发展的“户籍”名义和政策理由,有志于从事曲艺创演与研究的人才,在这个非常注重学历和文凭的时代,也终将拥有发展的路径和评价的归口。
使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并驾齐驱
当然,参政议政虽然要发挥所长,在自己熟悉的领域代言发声、反映社情民意,但不能有本位思想和一己私心,更要“识大体”“顾大局”,立足国情实际,聚焦全面振兴。
为此,2019年我还提交过《关于成立杂技研究专门机构,提升杂技艺术发展水平的提案》。我坚信在我们的不断呼吁和推动下,不久的将来,杂技的学科建设及高等教育也会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
除了专业领域,5年来,我在全国政协的提案还对包括乡村振兴中的文化建设、网络游戏内容的健康性、汉语言文字的纯正性和影视剧制作的精神价值等问题予以特别关注。这些提案建议的背后,是我对我国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强人文科学研究的思考。
因此,今年我将提出切实加强人文科学研究并成立中国人文科学院的提案,从顶层设计与发展规格上,使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并驾齐驱,推动进一步强化文化自信的学术建构及智力支撑,为在新征程中推动建成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竭尽绵薄。
采访撰写:刘源隆
采访拍摄:陈晨
后期剪辑:王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