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被称为现代工业的“血液”,以它为原材料生产的汽油及化工衍生物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石油资源的匮乏和重要性使得各国都对它视若珍宝,甚至不惜发动战争抢夺。上世纪“石油枯竭”论调,更造成延绵数十年的世界级恐慌。
——1914年,美国矿务局预测,本国的石油储量只能用10年。
——1926年,联邦石油保护部门估计美国石油的供应量只能再维持7年。
——1939年,内政部说石油能用13年,12年后改口说还能再用13年。
——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卡特总统说,“下一个10年结束的时候,我们会把全世界所有探明的石油储量用完!”
现在看来,以上所有关于石油枯竭的预言全部都落空了。由于这些言论的始作俑者都是美国,而现在美元-石油霸权体系的建立,让人不得不会怀疑这些“科学”论断的真实性。
抛开当时的政治因素不谈,现在摆在眼前的问题是:
石油到底会不会在短期内枯竭?它是如何形成的?
石油的形成学说大致可分为两类,有机类和无机类。有机类石油形成学说认为石油是由远古生物遗体掩埋地下经过百万年演变而成。由于形成时间长,各时期生物数量恒定等原因,石油资源在人类高效开采、使用的情况下,将会在短期内枯竭。
而无机类石油形成学说认为,石油主要来自于地球内部,并会一直通过无机生油理论不断生成,相对于人类的消耗速率,石油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国外影响较大的无机生油理论有两个,一个是Gold氏的地幔脱气理论,一个是费-托地质合成理论。
地幔脱气理论是根据太阳系、地球形成演化模型提出,认为地球深处存在着大量甲烷及其它非烃资源,大量还原状态的碳是在地壳深处被加热释放出来的。费-托地质合成反应指的是上地幔岩浆冷却区域,在高温高压环境下,二氧化碳和氢经过地质催化剂作用,生成石油烃类物质和水。
几乎在上世纪同一时期,有机论和无机论这两种理论先后被提出,有机生油论的拥护者在美国,无机生油论的拥护者在苏联。在不可抗力下,这两种理论争论的结果和美苏争霸的结果一样,以有机生油论获胜而告终。
在获胜方的大肆宣传下,有机生油理论席卷全球,当时的中国也受到该理论的影响。在中国早期地理课本上记述的石油,就被定义为不可再生资源,并由古生物遗体经过百万年演化而成,煤的形成也是一样。这真印证了一句至理名言“历史总由胜利者书写”。
从石油探测、开采看有机成油论
实际上,现在开采的石油大部分都是无机转化来的,而且地球仍在源源不断的生成;有机转化的石油占比极低。而之所以有机论被大部分人推崇备至了近一个世纪,完全是因为石油探测、开采的地质情况很好的支持了这一理论。
世界上绝大多数油气田都在沉积岩区而非火成岩、变质岩。在这地球三大岩类中,沉积岩在地表分布最广,基本占到70%,它形成于地表母岩风化后的砾石、砂、灰泥和生物残骸沉积。在这些沉积物中唯一有能力形成石油烃类物质的只有古生物遗骸,这个时间跨度在百万年。
单从石油开采现象来看,有机生油论的理论解释无疑是最合适的。反观无机生油论,几乎没有在火成岩中开采油田的记录。但用这一点来证伪完全是取巧,试问哪个公司敢在地下熔岩活动频繁、地质结构松散的火成岩区域开采石油呢?
如果再往地下深入16公里,把石油的搜索范围扩大到整个岩石圈,那时沉积岩的含量降到5%,你就会发现无机生油论才是正确的。
无机生油理论对沉积岩中发现大量油气田的解释是,来自地球深处的烃类物质经过大断裂带往运移的过程中,容易在孔隙较大、连通性较好的沉积岩中大规模富集。由于现在的钻井开采技术限制,油田的勘测开发只能停留在地壳表面。
石油会不会越采越有?
当然,想要证明无机生油论的正确性不必真挖穿岩石圈,我们只要对早已开采的几个油田产量进行对比分析就能得到答案。如果油田产量经过不断开采仍出现逆向增长,那不就证明油田的油一直是有地下烃类物质补充的。
事实上,油田越采越多的情况在世界各地都有发生。美国墨西哥湾尤金岛330区块油田于1971年发现,原计算可采储量仅0.488亿立方,到1997年底已开采出原油1.59亿立方,产量翻了三倍。俄罗斯伏尔加-乌拉尔盆地的罗什金油田于1948年发现,计算可采储量20亿吨,到2002年累计产油30亿吨。
不过,仍有人认为这些数据代表不了什么,他们的理由是:由于当时测算失误和开采技术的进步,这些油田最初的可采储量是被错估的,石油越采越多的情况很正常。
针对这个论点,我们再通过石油生成年份的分析来探究一下,这些石油是不是百万年前就定量生成的。科学家们对加利福尼亚中部的Guaymas盆地热液喷口的石油进行了碳14年龄检测,得到的石油平均年龄为4692年。这些新鲜出产的石油距今不到五千年,这说明什么?
这说明石油根本不是什么上古遗骸花百万年时间转化来的,它是由地球无机生成的。
幔源油气会源源不断地补充沉积盆地和已发现油气藏的储量。
“去石油化”
说点实际的,虽然石油的产出几近无限,但石油的价格却不会因此而大跌,单说汽油的价格反而是连年增长的。据统计,开采出的石油90%被用来制成燃料,燃料的使用造成的巨大污染是石油价格始终不落的原因之一。现在石油身上更多的标签不是“不可再生”而是“燃油污染”。
纵观21世纪世界各国的发展,你会发现所有人都在往环保低碳上靠,“去石油化”成了人类工业文明的必经之路。为了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工厂中国舍小己成大我,制定了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目标计划,为人类共同发展谋福祉。
参考文献:
《为什么说永远等不到石油枯竭的那一天?》_芜花,新能源经贸观察,资料来源:中国知网
《对两种石油生成理论的一点思考》_王浩,内江科技,资料来源:中国知网
《幔源油气理论引领世界进入廉价油气时代》_记者陈丹江访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崔永强博士记述,中国化工报,资料来源: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现代石油地质学——幔源油气理论》_崔永强,新疆石油地质,资料来源:中国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