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遨游太空、潜入海底,人类可以大有作为。但对于人体本身,至今还有数不清的奥秘没有破解。因为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自身,正常人体是不可以任意取材、尝试做各种试验来验证科学想法的。
当下人们往往被夸大的科技进步、医学进展、医疗成就等宣传所迷惑,以为人都可以遨游太空、潜入海底、完成试管婴儿、实现转基因生物等,小小的身体毛病还弄不清楚?现实的情况是,对于人体,至今还有数不清的奥秘没有破解。
医学作为生物学的一个分支,有着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特征,及其研究对象是人类自身,人体是不可以随意拆卸、随心取材,或做各种试验的。生命是神圣的,是至高无上的,医学正是为了维护这一权利,才成为发展最为缓慢的一种自然科学。
由于条件有限,且人体较为复杂,所以有些症状很多医生在经验不够的条件下是有误诊概率的。国内对误诊现象也是非常的重视,特地为其创办期刊;几十年的探究和积累,让如今的医学技术不断地精进,然而误诊就可以没有吗?这无法这么肯定的说!
据悉,《临床误诊误治》以每月二十余篇论文的速度,数十年来已经有约一万篇「误诊」论文发表。这些论文的基石,便是数以万计实实在在的误诊病例。
同样,在知网上搜索「误诊」二字,会出现近 10余万篇文献,几乎都是对于某种疾病的误诊研究,误诊概率最大的是肿瘤!比如鼻咽癌、白血病、恶性淋巴瘤、胰腺癌、结肠癌等恶性肿瘤的平均误诊率在40%以上;结校病中,肝结核、胃结核、肠系膜淋巴结核中耳结核咽结核等肺外结核的平均误诊率也在40%以上;传染病中,流行性出血热. 份寒、副伤寒、钩虫病、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等的平均误诊率在30%以上;器官异位中,甲状腺异位、子宫内膜异位等的平均误诊率在60%以上。
2012 年,湖南发生一起医疗纠纷:患者是一位中年男性,因颈椎病在某医院做了颈椎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术后出现急性肾衰竭、呼吸骤停,医院给予对症治疗,但患者还是很快去世了。 医院认为患者死于「脊髓水肿或喉头水肿致呼吸循环衰竭,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但患者家属并不认可,他们找到司法中心,由法医最终鉴定患者死于「术后脑出血及多器官功能衰竭」。
后来死者将医院告上法庭,指责医院因误诊延误治疗,一审判定医患双方过错比例为 6:4,即该医院需承担死者的60%的赔偿责任。
这样的医疗纠纷并不罕见,近几年,告到司法机关的就有近万例,院内投诉事件更是数不胜数。投诉发生后,调解、赔偿、给予手术方便往往是医院层面最多的处理方式。久而久之,处理误诊的手段变成了「处理误诊引起的投诉」。
那么对于医院、医生来说怎么才能减少误诊发生的根本办法?那就是在误诊发生前解决!
1、对于医生来说怎么减少误诊概率的发生?
刚出生的新生儿,四天后才被检查出肛门闭塞!
西安某专科医院刚出生的一个婴儿,四天后,这个婴儿才被发现是先天性的肛门闭锁,四天内这个孩子经过了多个助产士、医生、护士的手,却没有一个人发现。先天性的肛门闭锁并不是完全平整,还是会有一点凹陷的,而年轻的助产士并没有亲眼见过真正的肛门闭锁,加上用棉签检查肛门时,棉签上粘了一点胎脂,助产士误以为没问题。新生儿的家人沉浸在得子的喜悦中,也没有发现。 这一天是星期五,接着周末两天都是值班医生,医生人手本就不多,也没有人发现。直到周一,家人发现孩子一直没有解大便,叫来医生检查,医生才发现孩子肛门闭锁。
这个孩子后来转入儿保科进行治疗,助产士统一被重新培训,保证人人都能识别常见的新生儿畸形。
这个医疗纠纷就暴露了医院内部系统的问题:助产士的培训不足,他在能力不到位的情况下,便通过了考核,上岗工作了。其次,交班医生在周六孩子一整天未解大便的情况下,周日时依然没有发现孩子的问题。 院方人士表示,针对常见的误诊情况,科室会组织交叉学科的培训,邀请其他诸如外科、新生儿科的主任来科室做分享。
2、医院如何降低误诊概率?
(1)、组织医生们定期复盘疑难病例;
以胸外科著名的北京某三甲,每当有病人死亡时,全科室便要坐下来一起讨论这个病人的病情,复盘病情变化的每个节点。其中,就包含了不少最初误诊的案例。医生们之后再遇到类似的案例,都会格外注意。
(2)、三级查房制度;
海南省某医院内分泌医生林惠谨(化名),她曾收入院的一个年轻男病人,入院时是典型的上睑下垂,而且在外院已确诊为糖尿病神经病变,于是她就给予了营养神经的治疗,但效果一直不好。
一筹莫展时,她请来同院的神经内科专家会诊,专家一眼就看出,这个男孩患上了重症肌无力。后来病人转入神经内科住院治疗,恢复地很好。 林惠谨医生介绍,这样的会诊制度,在她们医院已经超过 10 年。「这是个非常好的减少误诊的方法。」
(3)、医院要适当对医生们的管理收放有度。
医院过度的处罚会让医生对误诊产生恐惧心理,不敢面对的医生甚至会增加误治的可能。
医学博大精深,医生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在临床疾病面前,我们永远都是小学生。
对于误诊的研究,可能永远不会结束。把视角放大一点,解决误诊不仅是医生的事。作为医院、政策制定者,更不应该置身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