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手机已经成为了人们消遣娱乐和获取信息的主要工具。据统计,截止2021年底,国人平均使用手机上网的时长已经超过3小时以上。
而对于还在上学的孩子来讲,手机使用时间同样不短。其中包含手机游戏时间与利用手机或PAD阅读学习的时间。这其中有好有坏,但总的来讲对尚处于习惯养成与培养兴趣阶段的孩子来说,过度的手机使用时间还是弊大于利的。
虽然每个人的学生时代都有自己的娱乐和放松的方式,但今天的手机所带来的便利性更容易让人产生依赖。比如过去想要进行放松,可能要约几个人一起打篮球,或者等到家长允许时看看电视,玩玩电脑等,愉悦的感觉通常需要一定的等待与交换才能得到。但是现如今,很可能在看书或学习时,稍有疲倦就可以随手拿起手机玩上一会。这种便利性使得难以养成专注的习惯。久而久之,甚至会形成“分心上瘾”。
生理学角度上对“分心上瘾”给出了这样的解答,从心脏流出的血液之中,有大约20%以上是专门给大脑使用的。而当大脑进入专注状态时,每分钟所需要消耗的葡萄糖更是占到身体总消耗量的25%以上。
所以当孩子在专心读书用脑时,是非常消耗精力的。对于没有养成专注习惯的孩子而言,大脑会本能地向身体传达需要放松的信号。而如果每次大脑传达这个信号时,都能通过拿起手机获得满足,那么久而久之就会在头脑里形成一种行为习惯,拿起手机。
在《习惯的力量》这本书的第一节习惯的回路中提到过一个实验,科学家们在小白鼠的脑袋上安装了一个监测大脑波动的装置。随后设计了一个尽头放着美味食物的复杂迷宫来吸引老鼠寻找出口,在老鼠最初的几次寻路过程中,老鼠的每一次嗅气味或挠墙时,它的大脑都非常活跃,大脑始终处于不停处理信息的专注状态。
但是当不断地重复这个实验,老鼠已经在迷宫里走了几百次后,科学家们发现,随着老鼠对穿过迷宫越来越熟练,把每一次转弯都变成了习惯。大脑的波动变得越来越弱,转而由大脑中的基底核与原始神经来取代决策中枢进行工作,使得大脑的消耗量变得微乎其微。
科学家们又结合了之前的其他实验结果,最终得出结论。如果让大脑自由发挥,那么大脑就会让几乎所有的惯常行为活动变成习惯,因为习惯能让大脑得到更多的休息。
这也就能更好的解释,为什么通常培养孩子读书的习惯具有一定难度,而孩子会自发的养成玩手机的习惯,甚至形成分心上瘾。背后的根本原因都是大脑的偷懒本能导致的。因为孩子在阅读时需要大脑同时处理信息并思考,常常会遇到书中的一些字句或问题想不明白的情况,而这时对于大脑来讲会有两个选择,一种抉择是继续投入更大的精力去思考或查找资料,而另一种选择是推给几乎没有消耗的基底核工作,基于习惯拿起手机。
所以孩子虽然孩子玩手机是现代人很重要的一种放松方式,但是如果不加以重视,则会使孩子形成“分心上瘾”的习惯。
那么我们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这个时候许多家长都表现得十分简单粗暴,责骂或者没收手机,但往往效果甚微,甚至有时还会变本加厉。而真正的做法是,不要责骂也不要经常表现出对孩子的失望,而是与孩子一起努力去改变习惯。
《习惯的力量》一书中介绍了改变习惯的黄金法则
习惯不能被消除,也不能被替代。要想改变习惯,必须留住旧习惯回路中的暗示,提供旧习惯回路中的奖励,但要插入一个新的惯常行为。
首先,我们先按照这个法则去找出拿起手机的暗示。通常都是因为在读书的过程中感到烦躁,困惑或者无聊
然后我们再去寻找拿起了手机之后的奖励是什么,通常是满足心理上对休息的渴求。
最后一步就是增加一个惯常行为,来增加到这个回路中。比如说告诉孩子每次遇到暗示时,可以在玩手机之前增加一些类似在屋里慢走几圈,做几个俯卧撑,或干脆闭上眼睛静静躺两分钟这样的动作。如果这个动作满足了对休息的渴求,那就在日历上记录下来,同时记录下这样做之后增加了多久读书的时间。
久而久之随着改进效果越来越明显,孩子自己也会发现自己在日历上记录的东西越来越多,直至最后在学习或读书中拿起手机这个动作完全被新加入的动作所替换。而此时原先满足对休息的渴求这一奖励也会变为对自信增加的渴求,变得越来越自律。
最后,要想长久地改变习惯,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信仰。对于孩子来讲就是关于兴趣或梦想,简单来说就是把习惯变成兴趣,把兴趣变成梦想。这是家长需要耐心陪着孩子走完的很长一段路,这段路上不能急功近利,而是要踏下心来仔细地观察孩子每天的变化与进步,及时鼓励及时让孩子将对休息的渴求变为对表扬和自我进步的渴求。
《习惯的力量》一书一经问世便好评如潮,书中改变习惯的黄金法则不仅适用于教育孩子。更适用于成年人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所有坏习惯改变,而且经过长期的实践证明在对诸如吸烟,酗酒已经工作走神等方面效果显著。如果大家对我上面所讲的内容比较感兴趣,可以在网上查找一下仔细阅读,相信会对生活与工作带来许多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