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工夫市图

解放前的乌鲁木齐,凡需要新建、扩建、维修房屋,修理门窗,打火墙,修火炕的单位或个人都要到“工夫市”上去招聘工匠。“工夫市”(旧社会达官责人贬称其为“人市”)位于乌鲁木齐市明德路东段。每天一大早,工匠们就从四面八方到这里集中,多时上百人,少则二三十人。他们中有汉族、回族、维吾尔族、俄罗斯族。有本地工匠,也有从苏联归国的山东籍华侨和来自甘肃、天津的工匠。从他们手提肩背的工具上,一眼能认出木匠、瓦匠、裱糊匠、粉刷匠……工匠们既没有固定收入,也无做工的安全保障,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到“工夫市”上等候招用。
乌鲁木齐民德路东段,原迪化工夫市旧址
40年代初,以一些在建筑业中知名度较高的建筑工匠为核心,按地区划分组成的民间小团体,俗称行帮。但主要技术力量仍要依靠“工夫市"上的工匠。解放前的建筑多是4梁8柱的土木平房。木匠立起木架,瓦匠以其形砌筑,将木柱包入土块或砖体内,所以有“先木匠后瓦匠"之说。每年10月到来年4月都不能施工。“树叶青,成了精。树叶黄,泥瓦工着了忙”,是当时建筑工匠们生活的真实写照。建筑工匠们凭着祖传的经验和高超的技艺,建成了许多寺院、庙宇、官署衙门、公馆府第、商品铺面、四合院民宅、校舍、作坊和桥梁。号称解放前乌鲁木齐4大建筑的“明德路大银行”、“督办公署东西大楼”,新疆大学“红楼”、“天山大厦”,都有他们的汗水和足迹。在保留的建筑物中,原市政府办公小楼(现为自治区人民医院急救中心),天池浴池和水塔,八路军办事处纪念馆,大十字现信托公司带原“德昌元”、“元顺成”商号、南门医疗器械修理所和隔壁的土产门市部,都留着他们非凡的技艺,今天很多建筑已经拆除。

明德路大银行

1950年初,乌鲁木齐开始新建、扩建沥青马路,维修厂房、机关、学校和住宅。建筑工匠一时显得紧缺,每天一大早,各建设单位开着汽车到工夫市上“抢"工匠。1951年,乌鲁木齐先后成立了7个建筑工会、工匠们由建筑工会负责介绍, 调配他们的临时工作。一时间,“工夫市”名存实亡。50年代初,乌鲁木齐市人民政府决定拨款维修年久失修的人民公园“丹凤朝阳阁”,一时找不到古建筑工匠,最后还是由二区建筑工会推荐会员马兴家、王才等原“工夫市"上的工匠承担了这一重任。他们在没有机械设备的情况下,搭设简易脚手架,完成了难度较大的描龙画凤,砖雕木刻的修复工作。使这座壮丽古朴宫殿式的古建筑恢复了固有的独特神韵和风采。
1957年,各区在建筑工会的基础上相继成立合作社的时候,“工夫市“又热闹起来。来自甘肃。河南、山东等地的工匠成了这里的新主人。1959年大办地方工业,天山区和原多斯鲁克区在建筑合作社的基础上,吸收“工夫市”上的新户,相继成立了地方国营建筑工程公司。至此,“工夫市”才逐渐消失。

今天的工夫市

1978年底,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改革开放的大幕拉开了,大量“走新疆”的甘肃、四川、河南、山东乃至东南沿海的农民工来到天山南北打工干活,在乌鲁木齐老华凌市场、长春北路三工自建房附近都形成了新的“功夫市”,每天7点左右,这些地方就有大量的包工头、建筑工地老板开上车,在这里拉人,起晚的、或者没有谈拢的,等待一些装修公司以及装修的个人在招工。
近年来,很多新一代的思路活泛的年轻的农民工,开始在58同城、赶集网、转转、咸鱼、猪八戒甚至是头条、抖音上发信息,甚至开始做自媒体矩阵展示自己的活计,招揽顾客。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新一代的“工夫市”已经不再是物理地址的某个地点,更多出现在了虚拟地点的精准定位的节点。只要社会市场需求存在,这种线下的线上的“工夫市”就会永远存在下去。西域老范当年装修房子,就是在58和赶集上找的部分工人,一部分是在老华凌市场门口工夫市上找的。新房子装修的师傅经常在朋友圈和抖音上晒自己客户装修的效果和用料,以及售后的反馈,效果非常不错。
西域老范建议乌鲁木齐市文旅部门在乌鲁木齐市明德路修建民国工夫市步行街景点,肯定会成为网红打卡点。
广州永庆坊网红景点

参考资料

新疆人民出版社周恩良等编《乌鲁木齐博览》

百度百科

百度地图

举报/反馈

西域老范

0获赞 240粉丝
不听话的粉笔匠,伪西域文化爱好者,神经的宗教哲学研究者,不正经的电脑硬件爱好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