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智者学派

智者:sophistes,原本泛指有智有识有才之士,但到了公元前5世纪时,专指一批收费授徒、重点教授修辞学和论辩术并以此为职业的教师。对于动摇传统观念起到很重要作用。

智者的兴起是雅典民主制的产物,同时也标志着雅典民主制的衰败。

智者的观点:事物没有对错,只有论证方式。否定了知识的可能性,认为一切都是意见,每个人都是万物的尺度。

普罗泰戈拉:人(作为感觉经验的个人)是万物的尺度;一切理论都有其对立的说法


(六)苏格拉底

被判死刑的原因:苏格拉底的政治理想和当时的雅典城邦发生了冲突。知识救国论,强调人一定要对国家和政治生活有知识才能够参与政治生活,才能有效地去做工作。


1、提出“知识”作为解决希腊文明问题的一个关键方法,延续着早期哲学追求对自然知识的思路。

2、认为认识自然是力所不能及的,认为自然万物真正的主宰和原因不是物质性的本原,而是它的内在目的,即,认为万物都有一个向善的、实现自身的目标。

3、认识你自己,认为哲学的认识对象不是自然,而是人自己,即认识人自身中的“善”,即为德行(使一切事物成为该事物的本性)。德性即知识,无知即罪恶。要以德性的自觉作为一切行动的根本前提。

4、人的知识是先天的。(柏拉图:学习就是回忆)

论辩方法:“助产术“(辩证法)——反讥、归纳、诱导、定义


(七)柏拉图

老师死后外出游历,考察各地社会制度,试图拯救希腊文明。失败后在阿卡德摩建立柏拉图学院。


人的灵魂与国家的灵魂:理性(统治者) 激情(保卫者) 欲望(生产者)

四主德:古希腊传统的四种美德,即智慧、勇敢、节制、正义

太阳之喻:在《理想图》中,柏拉图将世界划分为现象世界、实在世界。现象世界是可见事物的世界,实在世界是不可见的理念世界。现象世界中太阳是主宰,理念世界中善的理念是主宰。

线段之喻:把一条线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相等于可感世界,一部分相等于理念世界,然后根据真实性和明确性作再次划分。

洞穴比喻:比较明确地讨论可感世界与理念世界的区别。


对事物和理念关系的两种解释:分有——具体事务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们分有了同名的理念

摹仿——造物主是根据理念来创造具体事物的,所以事物因摹仿理念而存在

一般和个别是完全分离的两个世界,理念世界是存在于可感世界之外的另一个世界,可感世界是由于分有或模仿了理念世界的模型而变成的。

理念:理念是事物的共相;理念是事物存在的根据;理念是事物模仿的模型;理念是事物追求的目的

认识理念:回忆说,灵魂转向说(从感觉经验的世界转向理念世界)

理念论最重要的目的是给知识提供根据。


理念论的困境:理念的普遍性(善的理念带有伦理色彩,恶的理念问题无法解决);理念的分有问题(分有理念的整体还是部分);

“第三者“(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共性为理念,事物与理念之间的共性问题);

”分离“的问题(理念世界与可感世界分离,如何认识理念,理念世界如何对可感世界发生作用)


通种论:柏拉图后期打通理念与理念之间的关系的学说。在《智者篇》中提出了三对“最普遍的种”(即最普遍的“理念”):“存在”与“非存在”、“动”与“静”、“同”与“异”,认为对立的范畴(“种”)之间既相区别,又相联系,它们是相通的。

0人点赞
日记本
举报/反馈

小苏的文艺角

103获赞 24粉丝
电影音乐文学相关,请多包涵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