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华媒国际推出“华夏风范”平台,融通中外,展示中国城市文化。
仫(mù)佬族是广西的世居民族,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登记数据显示,2010年末,有常住人口17.2万人(户籍人口19.3万人),
主要聚居在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境内。
其余散布在宜州、融水、柳城、忻城、都安、柳江、环江、金城江等县(自治县、区)及柳州市郊。
仫佬族自称伶或谨,他称布谨、姆佬,其实“仫佬”一词在民族语言中也有特定的含义,“仫佬”即是“母亲”。
仫佬族源于古代我国南方的百越族群。
秦汉时称为骆越、西瓯部族。
宋以前被包括在僚族的泛称之中。元时被称为木娄苗、木娄,明以后称为伶、姆佬。
1956年2月,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确认仫佬族为单一民族。
仫佬族有自己民族的语言,没有自己民族的文字。
仫佬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与毛南语、侗语非常接近。
仫佬族语中吸收了不少汉、壮语词汇,大多数仫佬人会讲汉语和壮语,通用汉文。
"走坡"是罗城仫佬族男女青年最传统的一种社交方式,也是仫佬族男女青年互相寻找意中人的大好时机。
每到春节和中秋节前后,仫佬山乡村村寨寨男女青年就不约而同地云集到山清水秀、风景迷人的歌坡“走坡”对歌。
走坡场面有大有小,大的有几千人,小的有百余人或几十人。
这一天,女的盛装打扮,撑着纸伞或花伞,男的也上下新装,三五成群结伴而来,看准哪家姑娘,便以歌传情。
若女方也有意思,自会与之对唱下去,你来我往,互相赞扬,盘问姓名、年庚、住地等,并相约再会,互赠信物,定下终身。
“走坡"反映了仫佬族青年恋爱的自由,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是仫佬族传统文化的映照。
仫佬族过去多崇信神,因而节日较多。
一年之中除十月、十一月之外,几乎每个月都有节日。
在众多节日中,仫佬族最独特最隆重的节日是“依饭节”,又称“喜乐节”。
这天,除全村杀猪宰鸡蒸糯米团等聚餐外,
还请师公来唱歌跳舞,活动一天一夜,热闹非凡。
首先,放置最饱满最长的糯米谷穗,用丝线系好,挂在演唱地点的墙壁上,
中间放一张桌子,桌子上摆满各种祭品祭供依饭公公。
请道师两人,念经请神,扮演神灵。
然后把牛模型、谷穗等分发给各家各户,
全村男女老少围住桌子载歌载舞大会餐,狂欢一天一夜,活动宣告结束。
在如今的广西,仫佬族依饭节是罗城仫佬山乡人民群众的一个最为独特、隆重而又富于神秘色彩和鲜明个性的传统节日。
仫佬族崇尚青色,服饰风格素朴简约,
《广西通志》载:"宜山姆姥即僚人,服色尚青……",爱穿青色是仫佬族服装的特色之一。
仫佬人自种棉花和蓝靛,自织土布,自染。
染布的做法是将布放进染缸,用蓝靛水浸泡,着色均匀之后捞起,
用米汤、薯莨、牛皮胶糊面晾干后,用石磙滚化或棒槌敲打,
这样制作出来的布料闪闪发亮,美观大方,经久耐用。
仫佬族男子都穿对襟无领上衣、长裤,年老的穿琵琶襟上衣,长裤,下穿草鞋。
老年人常戴硬沿平顶碗帽,青壮年多戴瓜皮碗帽或扎青布头巾,
小孩喜戴无顶绒绣花帽,前沿饰以银质或铜质的小佛象、小铃铛。
一般妇女都穿大襟上衣,长裤,在家多跣足,赶圩则穿草鞋。
年老妇女腰上都束青色围裙,系带用黑白相间的棉线织出精致的几何图案,
裙边还用抽纱拧线编成网状花纹,朴素而雅观。
《华夏风范》平台由纵横华媒国际发起打造,致力于向全人类阐释推介更多具有地方品牌特色物产、中国城市文化底蕴、中国人民精神特质、中国经济社会力量、中国智慧与自信的优秀文化,为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人类发展与进步做出贡献。
想了解更多精彩,请关注vx:纵横华媒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