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台,顾名思义,就是为架设火炮而设置的台基,台为基,炮为剑。炮台大多设在战略要塞,在中国旧时的陆权时代,江海口岸各个炮台的永备工事几乎成了王朝全部的海防力量。

中国的炮台建设起于明朝,主要的目的是防范和打击倭寇,到了康熙年间,炮台的兴建达到了高潮,并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炮台为主的海防体系。

图片来源: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到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夕,清朝建立起了以绿营为主、八旗为辅,以港口、河道、海湾、岛屿等战略要塞为依托,水陆相依的海防体系。

清朝的海防炮台主要以几个重要的城市节点为中心,从南到北依次形成了以广东虎门为中心、以福建厦门为中心、以浙江定海为中心、以江苏吴淞口为中心、以山东登州为中心、以直隶天津为中心、以大连旅顺为中心的沿海炮台群。

尽管这些炮台的规模以及工事的坚固性有所不同,但客观上也的确如同秦汉时期的长城一般,成为了一个国家军事力量的代表。

于是乎,清朝的统治者们看着成群的沿海炮台,感叹到,固若金汤啊,可永保大清万世无忧。于是乎昭告天下,闭关锁国吧。几年公里的海岸线,就这样向世界紧紧关了起来。真正的闭关锁国是从康雍时期开始的,在这之前称为海禁政策。海禁政策最早可以追溯的明朝,只是清朝时期更加的严格。

在大清康熙帝紧闭中国贸易的大门时,和他同一时代的俄国彼得大帝,却在想法设法的建立海军。为此,他放下自己贵族的身份,化名到荷兰去学习造船和航海技术。当时的俄国在没有一个出海口的情况下,他却在国内建立正规的海军,并通过不断的战争和侵略,最终战胜瑞典,为自己的国家争得了第一个出海口波罗的海芬兰湾出海口。

由此彼得被俄罗斯元老院授予“全俄罗斯皇帝”的头衔,成为了俄罗斯历史上仅有的两位“大帝”之一。为了纪念彼得大帝的功勋,俄国人民在次修建了圣彼得堡,并最终将其发展为俄罗斯最大的港口城市。

反观大清的皇帝们,我们真真正正自己意识到开放港口的重要性,其实是在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开始下令自开商埠。此前的通商口岸都是在签订不平等条约时被迫开放的。

由此,人们会发出疑问,这些皇帝们是怎么敢说出闭关锁国这样愚蠢的话,又哪里来得这种优越心理。

其实,只要知道这些炮台是用来做什么的,大概也就知道这种狂妄是怎么来的了。和长城抵御外族入侵的作用不同,清王朝的炮台主要用来防范海盗和海上走私,以及镇压各地的人民起义,妥妥的是把炮口对准了自己人。

和散兵游勇般的走私犯作战,炮台的威力可以说是降维打击了。于是就有了清朝皇帝的优越感,觉得他们的炮火凶猛无敌,大清万年无忧。固若金汤的炮台从此固住了国人的思想和意识、固住了国家的进步和发展。

在这种闭关锁国的环境下,和统治者自我感觉良好的心态下,中国的海防也逐渐走向松散和落后,炮台也仅仅凭着自己的“威武”的长相吓唬吓唬那些流贼乱寇。

直到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这种优越感被英国远征军一炮轰塌,清朝的统治者们才意识到自己口中所谓的“蛮夷”竟如此之强。

此后的60年里,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大清朝的海防线被一次次的撕裂,伤痕累累的炮台们承载了中国近代史的伤痛。

首当其冲的是虎门炮台。虎门从地理位置来讲,只是广东的一个镇。但是从战略防御的角度来讲,它作为大清朝唯一的出海口,是中国的南大门,因此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而盘踞在珠江口的以虎门炮台为中心的防御体系也就成了守护中国南大门的第一道有力的屏障。

虎门位于珠江入海口,内接狮子洋、外连伶仃洋,全长共8公里。炮台群就是依据水道和岛礁而建。

虎门的入口东西两侧是沙角山和大角,沙角炮台和大角炮台便坐落于此,东西相距有4公里的两座炮台如同两只虎钳,阻扼来犯之敌。但由于虎门的地势过于开阔,难以有力的阻挡敌人,因此常作为信炮台。一旦发现敌情,两炮台立即发出信炮,向上游炮台报告敌情。

有此处向北行3.5公里左右,有一江心小岛,名下横档岛,再向北仅600米为上横档岛。两小岛中间的东侧名为饭箩排的小礁。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在上横档岛这座仅有0.079平方公里的小岛上坐落着3座炮台,最西侧为永安炮台,最东侧为横档炮台,横档炮台以西另有一座横档山上炮台。

永安炮台西侧为芦湾,江面宽约1.5公里,多为浅滩,舰船不易由此航行。有此处向北约3公里处,即达江心大岛——大虎山岛,也即虎门一名的由来。大虎山岛的入口处建有大户炮台,是扼守珠江的要塞。如果攻破此处,舰船即可驶入狮子洋,由狮子洋上溯50公里处就可直入广州城。

上横档岛的东侧为武山,俗称亚娘鞋岛,这一区域的江面宽约800米,是最有利于船只航行的水道。因此,在武山岛最西侧与横档炮台相对处建有4处炮台,即镇远炮台、靖远炮台、威远炮台以及沙袋炮台。

此外,在珠江口东侧的沙角沿着晏臣湾向北行驶,即进入三门口水道,三门口炮台便建在与水道紧紧相依的武山东侧。沿三门水道继续上行2公里左右,其东北方向有一小镇时称太平墟,虎门寨在其东北白米外。

图片来源:茅海建《近代史的尺度》

从虎门的地理形式和水道走势分析,虎门的防御体系已经一目了然。

虎门防御体系的第一重门户,即东西两岸的沙角和大角炮台,共计岸炮27门。上文已经提过,由于此处水域较宽,清军的炮火射程难以对江口实行有效的封锁,因此这第一重门户也仅仅能够起到一个长城烽火台的作用。

虎门防御体系的第二重门户,即以虎门水道东岸的上横档岛为中心的炮群,这是整个虎门防御提心的核心力量,清朝最有威力的火炮几乎都集于此地。以最具震慑力的靖远炮台为首,它处于威远炮台和镇远炮台之间,是拥有岸炮最多的炮台,共计炮位60位。

位于江心岛大虎山岛的大虎山炮台则是虎门防御体系的第三重门户。这是进入广州称的最后一只拦路虎,攻破此处,便是开阔的狮子洋,广州城已是无险可守。

至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清政府对虎门炮台进行了加固和增援,也算是苦心经营了一番。然而在英军的第一次对虎门的正式入侵中,就轻而易举的被摧毁了。

18411月,义律发动虎门之战。战斗的第一个阶段时大角——沙角战役。17日上上午8时,英军向沙角和大角炮台发动突然袭击。在英军的猛烈攻势下,到下午4时,炮台已经失陷。此战清军伤亡人数计约700人,然而英军只受伤了38人。令人发笑的是,大部分的受伤英军是在登陆后占领的过程过被一个弹药库爆炸造成的,英军为此还抱怨了很久。

虎门之战第二阶段的战役是上横党战役,在虎门的第一重防御坍塌后,英军于1841226日清晨开始炮击上横岛。双方进行了约计6个小时的炮战,此战是英军自鸦片战争以来遭遇最大的抵抗,期间英军不断增援。从下午1点以后,各个阵地不断被英军击破,炮台失守。下午4点,英军在巩固炮台前登陆,在清营中纵火,巩固炮台失守,虎门防御体系的核心被攻破。

到了战役的第三个阶段就不值一提了,清军几乎是自动放弃了大虎山岛的防守,等于自己打开了狮子洋的大门,把广州城送到了英军的炮口前。

这是虎门炮台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被攻占,前后总计不过2个月,清政府付出了巨大的伤亡,而英军的伤亡相比较而言几乎可以是忽略不计了。

如果说虎门炮台是西方列强撕开中国海防体系的第一个伤口,大沽炮台可以说是最后一个。

第一次鸦片战争,大沽口并没有受到入侵,英军的军舰在大沽口外集结的目的也只是进行示威,以此恫吓清政府向其妥协屈服。

然而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大沽炮台清政府向西方侵略者败降的最后一道防线。虎门炮台是中国的南大门,位于渤海的大沽炮台是北方的屏障,是进入北京城的水道咽喉。

因此,当西方侵略者的舰炮打到大沽炮台时,距离清政府的逃跑和投降也就不远了。而在庚子国难后,《辛丑条约》中更是明令拆除大沽炮台。所以说,大沽炮台不仅承载着中国近代史之痛,更是承载着中国近代史之耻。一张张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如同一座座大山,压在了旧中国苦难的人民背上。

不管是虎门炮台还是海岸线上的其他炮台,它们的弊病大多都一样。

第一炮台的设置和修筑缺乏近代军事思想。以虎门炮台为例,清军的主要阵地都设置在了上横档岛,对于下横档岛防御和战备十分的松懈,英军就是抓住了这一缺陷轻松攻上了下横档岛,打了清军一个措手不及。战后,就连英军都不明白,为什么清军完全忽视了下横档岛的重要性,那里明明是他们防御阵地的咽喉地带。这是缺乏近代化军事知识的典型案例,而这样的例子在整个清朝近代战争中比比皆是。

第二是炮台的武器装备落后。这里涉及到了前文中的一个问题。前面提到,从南向北的炮台构成了中国近代的全部海防力量。而这里似乎忽视了水师的力量,比如第一次鸦片战争的主力军广东水师,这毕竟也算得上是清政府的正规海军力量了。原因在于,战前的清朝将领对于中英的海军力量早已进行了预估,清政府对于自己的海军力量可以说是心里有数。因此邓廷桢等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清军将领在开战前就上书道光皇帝,主张把战备集中在海岸的炮台,企图以岸炮的力量来弥补舰炮力量的不足。然而他们自己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岸炮质量也是相当的低劣,射程更是远不及英军的舰炮。

其实无论是哪一种原因,归根到底都是清政府的落后。炮台防御体系的保守、落后、被动,使得我们处处挨打,几乎每一次的实战都不堪一击。

180年过去了,这些曾经象征着清王朝“实力”的炮台,成为了如今人们的景点。粗笨的火炮、伤痕累累的炮台,无一不再诉说着近一个世纪的伤痛,警示着如今的每一个中国人,落后就要挨打。

举报/反馈

历历可念

1068获赞 341粉丝
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