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也不八卦的show一点 陈新怡 周勤
卢骁,火了。
这些年因为新闻或者医疗纪录片进入大众视野的医生并不少;但因为一档职场观察类真人秀,而拥有了一众铁粉的专业医生,他是独一份。
有人说他长得像韩剧《浪漫医生金师傅》里的韩石圭,有人说他就是那个真实版的“星空下的仁医”,还有人说他很像医疗日剧里的扫地僧大佬。
于是,一个周五的下午,我们来到浙大二院,和他好好聊了一聊——迎面走来的是一个打扮精致的男人:蓝色大衣,里面是一件黑色卫衣,图案卡通;脚上是一双炫彩的Nike……身上的香水味,让周遭的人很难忽视他的存在。
他脱衣坐定后,我往前探了探刚想开口,突然电话铃响起,他示意:“稍等,我还要再交代几句。”
10分钟后,他挂上电话,礼貌地解释:过来之前,他刚结束40分钟的病人急救,并和家属面谈。
腾讯视频《令人心动的offer3》(以下简称《offer3》)今天就要收官了,医学生们前期分散在浙大二院3个不同科室实习,中后期集中去了急诊医学科,随着节目的播出,带教医生卢骁的名字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
前两天,他去迎接院里驰援宁波归来的抗疫队伍,结果,一群同事排队要他签名。何甜甜,他的老同事,在当天被第三次求婚(钱江晚报连着两天头版报道),也请未婚夫帮忙拍了张合照。
节目中,卢骁一反之前几位带教老师“温煦和风”的教学风格,人狠话不多的他,被观察室嘉宾易立竞评价为“硬汉”。
但他对患者展现的人文关怀以及专业之外的那份浪漫,又被弹幕夸作“铁汉柔情”。
在节目里他对医学生说:“我们得内心强大,强大不代表冷血,不代表我们看惯了之后觉得理所应当。”
他反复告诫:“你们以后不要当一个冷漠的医生。”
浙大二院的急诊医学科在国内首屈一指,重症病人集中、抢救和管理任务重,工作十余年的卢骁感受了诸多人世百态。
前阵子,急诊来了一位突然腹痛的小伙子。卢骁听说他长期酗酒,果断抽血做腹腔引流,结果发现胰腺整个坏死,晚一步的话就危险了。
小伙子吓傻了,温驯的样子卢骁记忆犹新:“打针时,会撒娇,求身旁男医生借一只手给他,每次打完,医生手上就会多一个红印。”
最近他的病情慢慢好转,卢骁去查房时,小伙子拉住他的手承诺:“医生,我以后再也不喝酒了。”
这个例子被卢骁分享在自己的微博中,以此告诫大家珍惜生命,远离酗酒。
这世上大多数人求生,却不知有些人一心求死。
据央视报道:全球15-29岁的年轻人,死因排在第二位的就是自杀。根据《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的数据,我国10-25岁的青少年,非疾病死亡原因里,自杀可以排到前三。
工作中,卢骁敏感地发现,这两年来,年轻人因为生活习惯、工作压力等各种因素影响,在生理和心理上都亮起了红灯,有些扛不过去的人选择放弃生命。在他的印象中,每年浙二急诊科都会接诊数位因中重症抑郁症而自杀的年轻人。
有个姑娘,因为家里太过溺爱,每天什么都不干,不开心就买买买发泄。有天,她忽然觉得失去了生活的意义,一跃而下,卢骁和同事花了3个多月才让她康复,这种身体康复的同时还要进行一定的心理疏导。
很多时候需要心理疏导的不仅仅是病人,更多的是家属,送病人来急诊的家属,谈话尤为重要。
在节目中,陶勇曾解释过,对家属而言,如果不能充分地了解病情以及将要操作的风险,医生很有可能得不到足够的支持和配合。
沟通不畅的话,很容易让本是同一战壕的队友,却因此有了嫌隙,甚至走上了对立面,延误了最佳的抢救时机。
朱自清那句“所谓人情世故,一半是在说话里”,大概也就是这个意思。
家属谈话中,卢骁最忌讳的是,上来就把病情往最坏的说,大部分普通人都是缺乏病理常识的,一通分析下来,如果看不到一点希望,精神会被击垮。
在节目中,医学生冯琛就犯了类似的错误,也因此被批评:“你们心里大多想的是,反正我谈到重没有关系,反正进了急诊抢救室,都是病危。可这样合适吗?那人都不用送过来了,都回去好了。我们是医生,得告诉他们,还是有办法的,通过治疗还是有希望的。”
而卢骁在谈话时,被家属问最多的一句是“医生,如果是你家里人,你会怎么办?”
怎么回答?
“毫无保留地站在家属角度给出专业意见”是医患双方能共同去面对问题,达成相对比较有效的治疗方案的基础。
然而,现有环境下这并不容易,特别是年轻医生,很多就会乱掉。这在卢骁看来:“第一,代表你在技术上不熟悉。第二,代表你不了解对方。只有大家互相信任,后面才能顺利。”
医生的这份良苦用心,不是所有家属都能理解的,当然会遇到非常不配合的家属。#注:配图是节目中出现的SP标准化病人家属#
之前卢骁曾收治过一名主动脉夹层的病人,当时唯一的办法就是手术,但家属坚决不肯签字,一定要医生承诺:“如果你开刀,那要百分之百能够治疗好,我才能签。”
在这样的情况下,卢骁明知手术结果是向好的,却也无法作出百分百的承诺。
僵持之下,眼看着黄金治疗时间一点点流逝,卢骁急了——他和科室找到医院的总值班并和家属进一步沟通:“再拖到后面,肠子都要坏死了,手术必须做。 ”
最终,手术顺利进行且预后很好。
这些判断、沟通、抉择,每天都在急诊室发生,但是对普通人而言,不真正站到抢救室那扇感应门前,不真正面对一个个陌生的医疗术语之前,不真正拿起那支签字笔犹豫要不要在同意书上签字之前,是绝对不可能感同身受的。
《offer3》用一种做节目的方式,让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了解到:如果当你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紧急情势,不得不替关心的人去做出这样一个决定时,应该如何去看待和分析医生给出的信息,以积极配合抢救和治疗。
卢骁,杭州人。投身医学,始于一句玩笑。
记得填报志愿时,他在英语和文学专业之间犹豫不决,同桌忽悠他:“我们一起报个医学院,我报护士,你报医生怎么样?”
结果志愿表交上去之后,同桌才告诉他:“其实,我报了服装设计。”
虽然学医是一场意外,却也让他在浙江中医药大学读书期间认真做出两个选择:一是摸清自己的秉性,明确了急诊医学专业;二是不想要混日子,选择继续深造考研。
而之所以选择第二军医大,除了急诊的学科优势外,还源于25年前,那部描绘第二军医大学的电视剧《红十字方队》。
当时该剧风靡全国,做一名军医成为无数青年的光荣梦想。这颗种子也曾在卢骁的心里种下过。
读研期间,卢骁在上海长征医院急救科进行了两年多的临床及科研培训。用卢骁的话说,学校提倡“野性培养”,就是“直接就把你扔到最前线。”
带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骁勇,卢骁很快在急救室独当一面。
急诊抢救的累是一种站在悬崖边上的累。崩溃的时候,同时来三个急重病人,卢骁恨不得一个人劈成三个:“实在不行了,我两只手一边按一个都不够,何况还有第三个。”
研三发生的一件事,让他记忆犹新。
那天他值班,有7位病人因不同原因入院,最终都不幸离世。这段经历,深深刻在他脑海里:“那天整个人就像疯了一样。”
“那些你以为可以救过来但是没能救过来的,特别难受。”
毕业后,他加入了浙大二院,平常医生3年才能做的事情,他两三个月就能够上手,“胆大心细,冷静担当”,急诊室医生要具备的八个字被他融会贯通。
工作四年后,他作为访问学者赴巴黎和伦敦进行深造,是浙大二院急诊医学科最年轻的出国进修医生。
2020年武汉抗疫时期,作为科室第一位报名的人,卢骁加入了驰援的医疗队伍。在当地,身着防护服的他一天工作8-10个小时,不能吃饭,不能上厕所。
初期,他有两个坚持:一是坚持不理平头;二是坚持不尿在尿不湿上。最终,他疲于洗澡后还要吹干头发,在服务队上门时主动提出:“给我理个平头吧。”
比起体力上的挑战,更艰难的是心理上的克服。
当时一名四十多岁的患者因抢救无效死亡,卢骁想拿她的手机翻家属电话,无意间看到她微信里家人朋友发来的各种关心:“你到底在哪里?你到底怎么样了?你还在吗?”
在《offer3》中与学生谈及此,他仍如鲠在喉。
在武汉呆了68天的卢骁,曾在一段时间和浙大二院团队一起,整建制接管了整个重症监护室。待到武汉真正度过难关,他才返回杭州。
抗疫归来,很多人叫他英雄,但他并不喜欢这个称呼,在他看来,这只是每个医生都会做的事:“救人是医生的日常。”
对他而言,武汉就像一个病人,他和同事要做的,就是把它重新救回来。在《offer3》中,他对医学生金明说:“不要觉得我们都做不了,等到灾难来临的时候,其实我们都是一份很重要的力量。”
几年前他曾想加入无国界医生,但因为疫情,暂时没了下文,“大部分会派去比较危险和艰苦的地方,这就比较锻炼能力,看你在没有高级设备的情况下能不能走下去。”
急救科的医生,永远在和时间抢生命,永远在挑战自己的极限。
《offer3》的播出,除了让浙大二院滨江院区的硬件条件出了圈,也让很多人改变了对医生的刻板印象,这其中,卢骁更是可以说颠覆了,他钟爱手冲,骚气跑鞋每日不重样……
卢骁的圈粉还来自于他的品味和浪漫,而接触之后,你发现,这位挺懂生活的男子,偶尔被发现有“偶像包袱”后还会害羞。
采访当天的卢骁,衣品极佳,他说这是来源于法国一年多的进修经历。“喷香水是去了法国之后开始的。”卢骁说,那里的医生都很精致,而在英国,即便是急诊大夫也是常年西装三件套。
更让他感慨的是,当地医生会找各种办法给自己解压,比如一个男医生,可以不辞辛劳花5天时间把办公室刷成粉色。“而他给出的理由仅仅是,你看这多有意思!”
是啊,要想度过一个充实的人生,只有两种选择:一种是“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另一种是“让自己喜欢上工作”。
卢骁开始“入乡随俗”地学会享受惊喜,让生活有一点仪式感。“在急诊总是能看到让人无奈又难受的事,有时候想想,可能一闭眼也就……所以要给自己一些理由,好好的活下去。”
他兴趣广泛,涉猎众多,在巴黎时喜欢逛各种小店,对时尚如数家珍,“我可能比很多女生都要懂”,尤其爱买一些小众品牌,他喜欢英国本土香水品牌潘海利根,百瑞德无人区玫瑰也是他的爱。也爱极限运动,“去夏威夷跳过高空伞,自己跳过滑翔伞”,年轻人喜欢的剧本杀,他也跟得上趟。
面对繁忙的工作,他总会调整好状态再回到家中,绝不把负面情绪带回去。日常减压,除了健身,打ps5,就是聚会,买各种鞋,刷剧自然也刷,但是和很多医生不看行业剧不同,美剧《天蝎计划》《黑色警报》《夜班医生》都是他的心头好。他评价这些剧,“既温暖治愈,又丰富知识。”
至于这两年经常被人们挂在嘴边的中年焦虑,卢骁认真想了想说:“真没有,感觉自己和90后们都能玩成一片。”他说,之前在十四中打球,还被误认为是学生呢。不过很快又笑着找补,“当然咯,有可能他们是骗我的。”
卢骁185cm的身高放在杭州男人中,是远超平均值的,但他健硕的身材之外还带着一种生人勿进的气场,很多时候他无意识地瞪一下眼,都会吓到刚巧做错事的小护士。
这种气场,时常会遭人误解。
但对卢骁而言,唯一让他无法接受的是态度问题。
他曾因“不认真”或者“细节没到位”对学生发过大火:“犯过错误的,再次强调过的简单的问题,还错!这就不是能力,而是态度问题,外面随便找个人做的都要比这个好。”
医生,是我们把生命交到他手里的那个人,他们没有容错机制,来不得一丝马虎。
所以拨开“卢老师很凶”的传言后,内里是一颗柔软的心。
刚见面时,他曾对8名医学生说:“我一直在。”这不是随口说说,观众发现在节目的任何角落都能够找到卢骁的影子。
《offer3》在急诊室拍摄的一个多礼拜里,他昼夜不停地跟着这批医学生,生怕他们出一点点纰漏,为此他牺牲了自己的国庆假期。
同事江利冰评价他:“别看他胡子留一留,长得五大三粗,其实心很细。”
他给外伤很重的小女孩买了娃娃熊放在床边;在医学生实习最后阶段给他们买解压的小礼物;他带着第一次因病人死亡而痛苦无助的医学生仰望星空,指认星座:“这个时候你可以忘掉在抢救室那些不好的,很多时候你抢救了一晚上,可能都没有救过来,你会觉得医生是不是真的好没用,一点能力都没有,但奇迹不可能自己会有的,哪怕只有0.001的希望,也要努力。”
《Offer3》播出后,卢骁的微博粉丝已有7w多,还有了自己的超话和粉丝群。他热衷分享在急诊室里点滴,也会不时回复热心网友的留言。
一些初中、高中在读的孩子,私信他,叫他卢骁叔叔,倾诉他们有关读医的梦想。
有一个西安的粉丝看了节目后,私信他说:“和医生相比,我们现在这些苦算什么”,原本因疫情心情郁闷的他,第二天报名做了志愿者。
喜欢挑战自己的卢骁,参加这样一档节目也是一种挑战:“无论是因为节目,还是因为我本人,能够让更多人了解医生这个职业,让医生得到更多尊重和理解,或者因为有了我们让更多人有了生活动力,那所有付出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当然,感动也不仅仅只限于普通人,还有很多医护人员,“科室好几个护士,那几期都看哭了。”
医生这个行业压力大,琐事多,时间久了,容易丢失初心,变得麻木,卢骁说: “所以,不能仅仅只是当一份工作,它不是编程,错了可以重来。我们一旦错了,对病人和病人的家庭将造成灾难性的后果。毕竟我们是和死神抢Kpi。”
他托我们对所有年轻人说一句:如果选择做医生,请守护好你的初心,不要给麻木、怯懦和错误找借口,每天都请告诉自己,绝不能放松!。
卢骁的微信名叫“高手”,同事们喜欢叫他“骁爷”。
骁,“勇”刻进骨里,“柔”溶于血中。
在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对此保有热爱,谁能说这样不是一种浪漫的英雄主义?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举报/反馈

钱江晚报

1582万获赞 116.9万粉丝
30年一贯靠谱!新闻快、资讯多、服务全!
钱江晚报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