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4日
全省“六水共治”攻坚战动员部署会
在文昌召开
会议强调
要把治水攻坚作为“十四五”期间
生态环境保护的重中之重
系统推进治污水、保供水、排涝水、
防洪水、抓节水、优海水“六水共治”
1月7日
海南日报继续刊发
评论员和观察员文章
关注全省“六水共治”攻坚战
图为1月7日出版的《海南日报》A05版版面图
海南日报评论:
从“各自为政”向“协同发力”转变
——二论坚决打好“六水共治”攻坚战
水是流动的整体,治水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全省“六水共治”攻坚战动员部署会上,省委书记沈晓明指出,要坚持“全省一盘棋”,做到从“各自为政”向“协同发力”转变。这一要求体现了治水的系统思维、全局观念,换言之,我们必须打破部门分割、地域屏障,一体谋划,统筹兼顾,在上下同心、协同共进中,形成治水攻坚的强大合力。
协同发力推进“六水共治”,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的必然选择。古语有云,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流动互通是水的一大特点。海南水域辽阔,水道纵横交错,跨市、县的水道很多,倘若没有“上下游一盘棋”的理念,各自为政,互不配合,势必会出现“九龙治水”的局面,影响治水效率,甚至还会“按下葫芦浮起瓢”,白白浪费时间和精力。只有加强部门联动、流域区域协同,实现从“各自为政”向“协同发力”转变,形成科学规划、统筹安排、有序实施、强化质量的水系统治理合力,才能推动治水更有成效、更可持续。
做到“协同发力”,首先要解放思想、摆正观念。对海南而言,“六水共治”是治水新思路,首先冲击的就是固有的治理理念。如果依然坚持“老观念”,固守“三板斧”,“各扫门前雪”,或者“各吹各的调”,是难以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为此,我们要自觉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站在践行“国之大者”的高度,正确把握整体与个体、全局与局部的关系,把治水工作放在协同发力的大局中来审视,从全省治水大局中找准自身定位;要坚持“全省一盘棋”理念,树立大视野、大思路、大格局,多算大账、综合账、长远账,在区域协调联动中抱团谋突破。
推进“协同发力”,还要加强统筹、压实责任。“六水共治”是一场全面攻坚战,覆盖范围广、涉及主体多,倘若没有强有力的协调、保障机制,便很难压实责任、充分调动各方力量。这就要充分发挥省治水领导小组和治水办的统筹协调作用,协调各市县、各部门、各流域区域之间的关系,建立完善的联席会商、信息通报、联合监测等制度,加快构建分工明确、职责清晰、高效运转的治水工作机制,形成部门联动、流域区域协同的管理格局,带动相关各方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密切对接、协同发力,在同频共振中汇聚力量、确保实效。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六水共治”是一项长期工程,也是一个艰巨考验。树立系统思维、强化联动意识,跳出一时一地、一部门一行业视野局限,统筹谋划、协同发力,上下齐心、万众一心,定能推动治水工作迈上新的台阶,保护好海南岛的“肾脏”,为自由贸易港高质量发展营造水清、岸绿、景美的优越环境。
1月5日,在三亚河国家湿地公园,工程人员操作水陆两用挖掘机进行河道清淤、清障作业。 海南日报记者 武威 摄
海南日报观察:
“六水共治”彰显治水新理念
做足“共”字大文章 “攥指成拳”聚合力
新年伊始,治水登上海南“热搜”。
1月4日,新年上班第一天,全省“六水共治”攻坚战动员部署会在文昌召开,打响了“六水共治”攻坚战的“发令枪”。
省委在新年上班第一天就召开这一全省性大会,充分反映出水治理在全省工作的重要地位,传递出坚持绿色发展,践行“国之大者”,守护海南发展最大本钱的坚定决心。
对这样一场备受期待的攻坚战,究竟该如何推进?与以往相比,此次治水有何不同?
在全省“六水共治”攻坚战动员部署会上,省委书记、省治水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沈晓明强调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把治水攻坚作为“十四五”期间生态环境保护的重中之重,坚定决心,上下同心,系统推进治污水、保供水、排涝水、防洪水、抓节水、优海水“六水共治”,保护好海南岛的“肾脏”。
从“说起来重要”向“做起来紧要”、从“各自为政”向“协同发力”、从“单项治理”向“系统治理”、从“粗放治理”向“精准治理”、从“政府主导”向“多元共治”转变……“五个转变”,体现决心,明确方法,关乎海南“六水共治”攻坚战的成败。可以看出,这是一场攻坚战,亦是一场全面战和持久战。
坚定决心,打一场攻坚战
“拖了全省后腿,我们深感内疚和责任重大,将予以整改。”
“工作进度明显滞后于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治理目标要求。”
……
在全省“六水共治”攻坚战动员部署会上,一些市县主要负责人在进行表态发言时这样表示。
这是一次深刻认清形势、直面问题和短板的会议。会议的一些细节传递出一个明确信号:治水攻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山绿水、碧海蓝天是海南最强的优势和最大的本钱。这些年来,海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心怀“国之大者”,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确保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差。而在盘点海南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时,水治理这一薄弱项显现出来。
海南河湖库和近海海域等水生态环境质量虽然保持全国一流水平,但不代表我们的工作做得好——此次召开的全省“六水共治”攻坚战动员部署会,给出了这一判断。
抓治水就是抓生态、抓发展、抓民生。治水攻坚,是我们牢记嘱托,全面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行动,是贯彻新发展理念、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有力举措,意义非比寻常。尤其是当前,我省治水依然面临严峻形势,迫切需要我们增强紧迫感责任感,上下同心、坚定信心,全力以赴打好“六水共治”攻坚战。
号角嘹亮,发出了海南治水新召唤,需要我们在工作中有新作为。抓工作不能只是“嘴上功夫”,单凭“说起来重要”,应当向“做起来紧要”转变,做到“知行合一”。要践行“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政绩观,敢啃“硬骨头”,抓具体抓落实求实效。
动员令发出后,我省加紧筹建治水办,明确“三步走”目标,立足新形势建章立制……一系列大动作传达的导向很明确,就是要引导全省上下充分认识到,开弓没有回头箭,必须立即行动起来,及时补齐短板弱项,坚决打好这场治水攻坚战。
系统推进,打一场全面战
治水虽难,但只要找准规律、下足功夫,是能够治得好的。此次海南采取的是“六水共治”,一体治理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
水是流动的、相通的,涉及不同流域、水域、区域,治水可谓“牵一发动全身”。如果“九龙治水”“各管一段”,或者顾此失彼,“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都是徒劳无功、治理不好的。治水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系统治理、统筹考虑,增强治理的整体性、协调性。海南推进“六水共治”,体现了方法论与认识论的统一,是做好治水工作的关键之策。
不同于以往,此次海南“六合一”式治水涉及工作多,涵盖范围广,极具综合性、系统性。既要坚持统筹兼顾,又要把好轻重缓急,既是对固有治理理念的冲击,也是对治水能力的新挑战。
“六水共治”突出系统推进。全省“六水共治”攻坚战动员部署会提出,要坚持陆海统筹和水岸、上下游全流域综合治理,坚持城乡一体和“建、管、用”一体,坚持“点、线、面”结合,做到从“单项治理”向“系统治理”转变。这一“六水共治”,是一个整体系统,分工有别,和而不同,打出的是组合拳。
重统筹,也要抓重点。在我省治水工作中,系统性、复杂性、综合性最强的是治污水。从社会反映看,对污水,老百姓感观直接、深恶痛绝。从实际操作看,治污水,最能带动全局、最能见效。我省提出,“六水共治”,治污先行,把污水治理作为“六水共治”的主战场。抓好这项工作,无疑对于治水工作至关重要。
“六水共治”强调协同发力。“六水共治”不是零敲碎打,单打独斗肯定不行,必须顾全大局、协同作战。要坚持“全省一盘棋”,发挥省治水领导小组和治水办统筹协调作用,压实市县主体责任,加强部门联动、流域区域协同,做到从“各自为政”向“协同发力”转变。
“六水共治”要求精准治理。治水贵在精准,也难在精准,需要遵循客观规律,因地制宜、科学施策,找准“病灶”、靶向治疗。要立足实际、科学施策,堵疏结合、有减有增,对症下药、强化功能,做到从“粗放治理”向“精准治理”转变。
创新驱动,打一场持久战
“六水共治”不是一阵风,而是要长期抓,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这场持久战该如何打?
这一全面系统的持久工程,是对原有治理理念的革新升级,事关广大群众的核心利益、根本利益,如果没有坚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便难以行之长久、取得实效,需要我们创新体制机制,提供有力保障。
此次召开的全省“六水共治”攻坚战动员部署会提出,要坚持边治理边总结,建立健全领导机制、市场化运行机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督导激励机制,做到标本兼治、长治长效。结合发展实际,我们要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坚持边治理边总结,及时把好的经验做法固化为体制机制、上升为法律法规,铸牢体制机制这一“定海神针”,通过刚性、有效的体制机制压责任、改观念、促落实,确保标本兼治、长治长效。
这一全面系统的持久工程,跨部门多、跨地域多,需要我们明确目标任务,紧扣工作重点,抓统筹、抓项目、抓质量。我省正加快组建治水办,统筹协调作战,推动治水工作由各自为战转为全域联动。要抓紧建立分工明确、职责清晰、高效运转的治水工作机制。各市县要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党政一把手靠前指挥,结合本地区和流域上下游情况,制定联动规划或具体方案,集中力量、重点突破。
没有工程支撑,治水就是一句空话。要坚持“项目为王”,以工程建设为抓手推进“六水共治”。要聘请专家团队作为治水顾问,从基础调查、方案论证、图纸设计、现场施工、效果验收等方面进行全过程把关,确保治水的专业化和科学化。
这一全面系统的持久工程,关系着千家万户,也需要千家万户的共同参与。当前,治水还一定程度上存在“政府干、群众看”的现象。要建立健全市场机制,广泛发动群众,调动各方积极性和参与度,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公众参与的共建共享治水新格局。
上下同心,合力推动。在“六水共治”攻坚战中,只要我们坚定决心,切实扛起治水重担,集聚群治伟力,系统推进,定能打赢这场攻坚战,推动全省水环境质量实现质的提升。
1月6日,在海口市龙珠湾,环卫船开展日常海上环卫作业。海南日报记者 袁琛 实习生 张芷毓 摄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海南日报记者1月6日从省水务厅获悉,在“六水共治”中,我省将以供水为着力点,立足本省实际,优化水资源配置,构建丰枯相济、多源互补的供水网络,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提升城乡供水能力和品质,确保从水源头到水龙头的水安全,确保群众从有水喝到喝好水。
“十三五”期间,我省按照“全省一盘棋、全岛同城化”的理念,推进现代水网建设,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民生水务保障水平持续改善,农村饮水安全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
在城市供水方面,全省有23家主要供水企业,供水能力为244.4万立方米/日,供水受益人口402.2万人,公共供水普及率97.73%。城市供水设施不断改善,我省城市(县城)供水水质综合合格率达到100%,供水管网平均漏失率控制在10%以内。
农村供水方面,全省基本上建成了从水源工程、输水工程、净水处理工程、输配水工程的农村供水系统。目前,我省现有农村供水工程5948处,服务人口614.66万人,工程均正常运行。其中千吨万人以上供水工程106处,服务人口345.12万人;小型供水工程5842处,服务人口269.54万人。全省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8.5%,规模化工程服务人口比例达51.5%。18个市县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专业公司对农村饮水工程进行统一管护。
在农业供水灌溉方面,我省实施松涛、石碌等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加快红岭灌区田间工程建设,加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运行维护,全省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70万亩,灌溉率达52.4%,热带特色高效农业水利基础进一步夯实。
接下来,按照“六水共治”中的保供水要求,我省将根据全省“南北两极带动、东西两翼加快发展、中部山区生态保育”的发展格局均衡配置水资源,推进区域供水水源互联互济,片区水厂互通互补,城乡统筹、联调联控,加快解决局部地区和特别时段缺水问题,着力构建分区分级均衡、特别时段保障、“三生”(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协调的城乡供水保障格局。
1月4日,在海口市龙华区东湖水域,无人驾驶清洁船对水面进行清洁。这艘无人驾驶清洁船充一次电最长可待机8小时,水面漂浮物打捞效率成倍提升。(记者:郭萃 袁琛 特约记者:刘伟)
完善水资源配置体系
提升城乡供水能力和品质
统筹推进农村供水
保障工程建设
超前谋划供水工程
和水网基础设施
来源:海南日报客户端
记者:罗霞 孙慧
制图:杨千懿
值班主任:张杰
值班总监:李国栋
内容审核:陈咏棋
责任编辑:张运桐 唐咪咪
举报/反馈

海南日报

124万获赞 7.3万粉丝
传播海南声音,传递海南价值。
海南日报官方账号
关注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