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以来,闽籍书画名家辈出,硕果累累,奠定了这个群体的重要历史地位。闽籍书画专题一直为瀚成所推出的特色且为长项的专题。清至民国,各地艺坛呈现出不同的派别,如岭南派、京津派,皆有其近似的风格。有人称“闽地书画不成派”,很难总结出他们具有何种特性。但正是这种看似无共性无派别的闽籍书画,各具特色才为其最大特色,正可谓群星璀璨映东南。

闽籍书画部分特甄选伊秉绶、林则徐及福建代表书家郭尚先、沈葆桢、沈觐寿、江春霖等人的数十件作品,以梳理、展示伊、林二人书法面貌及其与同时代闽籍书家的关联。

伊秉绶

伊秉绶(1754-1815),字组似,号墨卿,晚号默庵,清代书法家,福建汀州府宁化县人,故人又称“伊汀州”。乾隆四十四年举人,乾隆五十四年进士,师戴联奎,历任刑部主事,后擢员外郎。嘉庆四年任惠州知府,因与其直属长官、两广总督吉庆发生争执,被谪戍军台,昭雪后又升为扬州知府,1802年(嘉庆七年),伊秉绶54岁时,因父病死,去官奉棺回乡,扬州数万市民洒泪送别。62岁病逝后,扬州人为仰慕其遗德,在当地“三贤祠”(祀欧阳修、苏轼、王士祯三人之祠)中并祀伊秉绶,改称“四贤祠”。在任期间,以“廉吏善政”著称。

伊秉绶喜绘画、治印,亦有诗集传世。工书,尤精篆隶,精秀古媚。其书超绝古格,使清季书法,放一异彩。隶书尤放纵飘逸,自成高古博大气象,与邓石如并称大家。

185伊秉绶(1754-1815)

行书论刘石庵书法

册 页 水墨纸本

释 文:石庵先生书,初学杨少师、林纬乾,继学颜平原,后乃优入右军之室,其书遂为海内冠。秉绶侍先生久,得书最多,获益甚巨。此其年八十时书,仲卿出示,谨斋邀而题之,生赵董后,而不甘学赵董者,随其资质,必成书家。此先生之言,不可不为后生晚辈学告也。

题 识:嘉庆七年(1802年)小除日侨寓羊城寒玉斋,汀州伊秉绶。

钤 印:伊秉绶印、归去来堂

题 签:伊墨卿墨蹟。静石楼藏。

钤 印:自我得之

说 明:文物商店旧藏。

按 语:本册页为伊秉绶论述刘墉(1720-1805)书法尔作。字里行间,充满了伊秉绶对先生(刘墉)的崇敬与念旧之心,以及对先生在书法造诣上的高度赞赏。同时,也不忘通过此法书对晚辈的敦敦教诲。睹物思人,有感而发,情深入笔,笔笔到位,此书册可谓笔墨精到,堪称伊秉绶晚年行书之精品。

17×9cm×9约0.1平尺/幅

林则徐及其交友圈

林则徐(1785-1850)福建省侯官(今福州市)人。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是中国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列强的侵略,在中国有“民族英雄”之誉。著作有《林文忠公政书》、《信及录》、《云左山房文钞》、《云左山房诗钞》、《使滇吟草》等。

187林则徐(1785-1850)行书七言联

镜 框 水墨洒金笺本

120×25cm×2约2.7平尺/幅

释 文:室因抱水随其曲,山为当春信可人。

题 识:集稧贴为,少穆则徐。

钤 印:林则徐印

按 语:林则徐这件腊笺七言联。书写的内容是“室因抱水随其曲,山为当春信可人。”上下联短短十四字,有时间,有地点,有静态,有动态,有风光,有心情,应属集禊帖佳联,足见林公诗文功夫!腊笺是盛行于清中期的一种高档书画用纸,多为皇宫贵胄使用。此件暗豆青色腊笺极为罕见,纸面华美细腻,过墨饱满,线条干净典雅。

这件对联应该是林则徐的盛年之作,行楷书写,字势端庄,锋芒峭丽,笔精墨妙 ,当属林公书法精品中的精品,无需身份旁证,自带基因光芒!这件作品边款:集稧帖为。落款:少穆则徐。印章为:林则徐印、读书东观视草西台。二百多年的岁月更迭和穿越,让这件作品留下了品相的瑕疵,有些纸面已经氧化变色,部分笔画也已受损,这是本件作品的最大遗憾。相信通过重新装裱,是可以让该作焕然一新的。当然,如果没有妙手回春的巧匠,那么,就让这件佳作的残缺美,继续它的历史穿越,等待那个有缘的人……

郭尚先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从唐至今千百年来,溪水绵绵,蒲草青青的莆田,蕴育出书法家的作品,很多被故宫收藏,他们所创造的浓厚文化积淀与斑斓,被载入书法史册。

郭尚先(1785-1832)字元开,号兰石,福建莆田人。嘉庆十四年(1809年)进士,历任乡试考官、国史馆纂修、文渊阁校理、四川学政、左赞善、光禄寺卿。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春,诏授大理寺卿、礼部右侍郎,专司学政吏考之事。郭尚先一生博学多艺,著述甚丰。他工书法,“本学欧阳,后兼颜,褚”,以致当时朝鲜、日本诸国人争相以重金求购其墨宝。他又善绘画,山水之外,尤擅兰石;其篆刻则古朴浑厚,法度精严,被誉为“深入汉人之室”。他著述亦丰,除《芳坚馆印存》二卷行世外,还有《进奉文》、《经筵讲义》、《增默庵文集》、《增默庵诗集》、《芳坚馆题跋》、《使蜀日记》等。

郭尚先是嘉庆十四年(1809)登进士第,林则徐是嘉庆十六年(1811)登进士第。嘉庆十八年五月初九(1813),林则徐入翰林院庶常馆任庶吉士,在翰林院庶常馆习国书(满文)时,与“年齿同而义气合”的郭尚先交莫逆。相与研究舆地象纬及经世有用之学,相国卢公荫溥喜谈掌故,公招郭尚先与则徐小集,时常谈论至移晷,他朝士罕与焉。

林则徐祖籍福建莆田,其先祖由莆田迁居福州。其父显考晹谷府君行状曰:“系出九牧林氏,先世由莆徙居福清文杞店乡,国(清)初再徙居省治(福州)。”则徐对莆田怀有深厚的感情,与莆人郭尚先同朝为官,格外亲切;同为闽人,又志趣相投,遂成莫逆之交。两人情谊甚笃。

林则徐与郭尚先两人经常有书信往来,兼互赠书法作品。

嘉庆二十二年(1817),郭尚先为林则徐之父林晹谷作七十寿序,在序中,郭尚先称“少穆雅识宏才,众流仰镜。”极力推重林则徐。

道光二年(1822),丁父忧在家的郭尚先即将服阙,正考虑是否接受倪琇之请主讲厦门玉屏书院,三月二十三日,郭尚先收到林则徐手札:

兰石老前辈大人阁下:“日前奉到手翰并书法四帧,珍荷无似。濒行忽忽,未及裁谢,滋为歉念也。比维动定绥适,仰奏慈娱,当如心颂。鹭门想当一行,秋间还朝,幸自依期勿迟为妙。侍循例报痊,已于月之二日北上,出山小草,不是初心,就中无可奈何之情,不堪为爱我者缕述也。前岁承假尊章,昨已点交纪纲带缴,谢谢。杭州黑扇,检旧箧中仅存两柄,兹奉上,未知合用否?又单硾笺屏六帧,聊供染翰,并希哂存。舍弟亦有挂屏,欲求大楷,渠虽不善书而向慕墨宝,珍如拱璧,想必有慰其饥渴也。即请安祺,不一。侍则徐顿首。重三夜小舟泊竹崎,停棹书此,颠簸不复成字。”

从札中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林则徐非常敬重郭尚先,同时也很欣赏郭氏书艺,珍如拱璧。从现存林则徐书迹与郭尚先书法体势气息颇为相近来看,林则徐书法深受时享盛名的郭尚先之影响。

清道光七年(1827),林则徐之父林宾日(字孟养,号晹谷)病逝于福州,郭尚先亲撰《公祭林晹谷先生文》。

郭尚先于清道光十二年(1832)十二月廿九日子时终于京第,享年四十有八。林则徐亲撰挽联:“三十年人海才名,帝简方隆天已召。六千里家山归梦,亲心难慰子谁依。”足见二人情谊。

171郭尚先(1785-1832)兰花

镜 片 水墨绢本

题 识:兰石。

钤 印:尚先

23×17cm 约0.4平尺

172郭尚先 兰花

题 识:兰石郭尚先。

173郭尚先(1785-1832)行书节录《唐书》

题 识:先人与王右丞,伯仲之欢也。相国缙云尝以序冠编次,会缙云之谪亡焉。后辈据文之士,风流不接,故小子获忝操简。伏恐魂游无方,嗤责造次,茫茫古道,不见来者。岂以龙战,害乎鹿鸣。郭尚先。

钤 印:臣尚先、兰石

91×27cm 约2.2平尺

174郭尚先(1785-1832)行书论《木兰诗》

题 识:郭尚先。

钤 印:郭尚先印、文渊阁校理知制诰兼修国史

174×84cm 约13.2平尺

175郭尚先(1785-1832)

致魏茂林行书临米芾《提刑殿院帖》

立 轴 设色洒金纸本

题 识:衰老人所弃,蒙□节,翌日欲拜谢,虑大君子讶其情文,钦向钦向!晴和,起居何如?想□检已了。来日欲屈华节,同彦勉家庖早饭,不审肯顾否?谨具启,不备。笛生大兄雅属,郭尚先。

钤 印:郭尚先印、兰石、寄墨斋

说 明:上款“笛生”为魏茂林,字宾门,号笛生,龙岩人。清乾隆末年生,清嘉庆十四年(1809)中进士,授朝廷内阁中书,累迁至刑部,先后任乡试副考官一次、会试同考官三次,两次京察均获一等。道光十二年(1832)始,出任河间保定知府、通永河道道台等职

115×26cm 约2.7平尺

176郭尚先(1785-1832)行书“论何景明李梦阳之争”

立 轴 设色纸本

177郭尚先(1785-1832)行书《光章彪炳》

镜 片 设色纸本

钤 印:郭尚先印、兰石

31×114cm 约3.2平尺

江春霖

江春霖(1855-1918)字仲默,莆田萩芦乡人,光绪二十年进士,在翰林院整整10年之久。擢任御史后,以不畏权贵、直言敢谏闻名,被誉为“清御史第一人”。

江春霖从小就练就一副好书法。据说在他十七岁时,邑人让江春霖父亲给村里的昭灵宫题匾,其父正在构思之中,江春霖已经写出来了,邑人见其字刚劲入木,便欣然釆用。江春霖后期的书法,瘦劲有骨气,字如其人,也是如今收藏者的最爱。

工书法,字清劲有风致。善对联,多以楹联这一短小精悍的艺术形式褒扬贬责,规勉祝愿,直抒胸臆。惜给后世留下的文字不多,但也足见其功力。

101江春霖(1855-1918)行书《八宝箴言》

镜 框 水墨纸本

题 识:八宝箴云,言行拟之圣贤,则德业自进;名利付之天命,则妄想自消;报应念及子孙,则做事自厚;受享虑及疾病,则存心自淡;多言以招尤,不若缄默以怡情;广文以延誉,不若索居以自全;厚费以多营,不若省事以守俭;逞能以取忌,不若蹈精以介拙。书为仁兄雅属。杏邨江春霖。

钤 印:梅阳山人五十七后书、江春霖印

149×50cm×4约6.7平尺/幅

沈葆桢

沈葆桢(1820-1879)字幼丹,福建侯官人。道光二十七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迁监察御史,咸丰五年(1855年),沈葆桢出任江西九江知府,第二年,又署广信知府(今上饶市)。他是晚清时期的重要大臣,改革台湾,发展福州船政局,为近代海军事业做出重要的贡献、除了是清廷倚重的大臣之外,沈葆桢还有另一重身份,那就是封疆大吏、民族英雄林则徐的女婿。

沈葆桢十一岁的时候,父亲沈延枫中举,后赶赴京城到礼部应试。沈延枫北上的时候,将沈葆桢带在身边,中途将他留在南京。当时林则徐,恰任江宁布政使,在沈延枫应试的时间里,沈葆桢一直都住在林家,林则徐应是在这段时间中,了解到沈葆桢的品性以及才能。在沈延枫应试失败,将沈葆桢接走之后的第二年,就给自己的女儿及沈葆桢定下亲事。

沈葆桢没有负林则徐期望,忠贞而富有责任感,虽早期日子过得十分艰苦,但随着沈葆桢在官场的历练,尤其后来受到曾国藩举荐之后,官途还是较为顺利。

《中国美术家人名大辞典》称沈葆桢“工书,间作小品山水,笔意苍劲,法度谨严,一如其人”。

063沈葆桢(1820-1879)行书

扇 片 水墨洒金笺本

题 识:沈振宗。

钤 印:沈

鉴藏印:烟雨楼

题 跋:沈振宗即沈葆桢,中举时用此名,福州人林则徐之婿,道光廿十七年进士授编修迁御史,官至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雨寒。

钤 印:红尘过客

说 明:林雨函旧藏,福州人,驻香港,自营日料。

19×51cm 约0.9平尺

186沈葆桢(1820-1879)行书节录司马迁《史记·魏公子列传》

扇 片 水墨泥金笺

释 文: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公子执辔愈恭。侯生又谓公子曰:“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

题 识:幼卿贤襟姪婿雅属,沈葆桢。

钤 印:沈、葆桢

出 版:《海纳百川——林则徐的精神世界》林则徐及其交友圈作品集P272-P273,黄捷编,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20年。

17×51cm 约0.8平尺

沈觐寿

沈觐寿可以说是福建书法界中不可绕过的翘楚人物。他出生于以“笔墨传家二百年”的福州一书香门第,其祖父乃清末大臣沈葆桢,祖母乃民族英雄林则徐之次女。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沈觐寿幼承庭训,九岁学书,从颜真卿楷书起步在中学阶段他的书法就获得了师长的赞誉。当时,沈觐寿尚随同家人在粤港地区生活。成年后,他返回福州祖居地,几年之中,他即以颜体榜书驰名地方,有中国最后一位颜体书法大家之称。其生前历任福州画院副院长、福建省政协委员、福建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福建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福州市书法篆刻研究会会长等。

沈觐寿竭尽一生,将“褚瘦颜肥”的精髓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的褚体书法成就被公认为现当代书坛翘楚,启功对此曾高度评价:“福建沈觐寿褚体独步书坛!”1987年,《书法报》评选出沈觐寿、耿仲扬、周昭怡为中国当代颜体三大家,评委一致认为,沈觐寿所书颜体在三位当中,还要更胜一筹。著名书法篆刻家林健亦撰文,认为沈觐寿是“千余年来发扬光大褚遂良书法艺术第一人,他的颜体书法当今天下亦无出其右者”。

133沈觐寿(1907-1997)

褚体楷书李商隐“春雨”

题 识:唐李商隐春雨诗一首书应立人仁弟雅属即希正捥,己未秋九静叟沈觐寿于福州画院。

钤 印:沈觐寿印、牟仲

42×92cm 约3.5平尺

134沈觐寿(1907-1997)

褚体楷书“林则徐诗”

题 识:敬录先外高王父少穆公袁,午桥礼部甲三闻余乞疾寄赠依韵答之诗四首之一以应立人仁弟雅属即正,静叟沈觐寿。

钤 印:沈觐寿、石田斋

43×95cm 约3.7平尺

135沈觐寿(1907-1997)楷书七言联

释 文: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题 识:炳泰同志雅属即希正捥,外高王父林少穆公遗句,甲子(1984年)闰月七十八叟沈觐寿于福州画院。

钤 印:沈觐寿印、静叟

136×27cm×2约3.3平尺/幅

举报/反馈

古泉说

65.8万获赞 5.9万粉丝
交天下藏友,聊古董新知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