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日报 记者 张绚丽

乡村振兴需要巾帼力量。近年来,在位于秦岭北麓天留山下的临渭区桥南镇活跃着一群女性,她们依托山区、扎根基层,将自己的聪明智慧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把握时代机遇,引领带动当地留守妇女用双手打拼出幸福美好生活,奏响了农村美、农民富、产业兴的时代乐章。其中最为突出的陈春苗、王贞养、张喜芹、张芳玲、张静,被大家亲切地称为“五朵金花”。

“巧娘草编”陈春苗

大雪节气刚过,在位于桥南镇一安置小区内的巧娘草编手工艺专业合作社操作车间,几位农家妇女正娴熟地“掐辫子”。

“掐辫子”是当地普及的传统手工艺——草编的基础,有着上百年的历史,主要是利用麦秆、玉米皮、野草等天然材料,手工编成辫子的形状,进而加工成草帽、草圈、收纳筐等生产生活用品。

“我们这里塬高沟深、交通不便,巧娘草编最大的优势就是让农村妇女实现‘无风险、零成本’在家就业,合作社订单派活、统一收售,现在基本达到村村是工厂、户户是车间、家家有巧娘。”谈到成立合作社的初衷,合作社理事长陈春苗说,“我一个人能力有限,就想着如果有更多的人加入进来,大家都可以在家门口挣钱了。”

在多年的实践中,有着非遗传承人身份的陈春苗又创造性地提出“以非遗传承带动技能帮扶”的工作模式,共举办培训班150多期,辐射带动周边留守妇女600多人。产品订单也向困难群众倾斜,收购价高出市场10%,并与他们签订长期收购合同。

2021年,陈春苗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在草编产业的基础上,增加了其他手工代加工车间,新增加25名年轻留守妇女,让她们不再“等、靠、要”,而是以技为生。

桥南镇烟村大寺组的程大嫂,家庭发生变故后,她和儿子相依为命,生活非常拮据。陈春苗得知情况后,亲自上门为她传授草编技艺,并与她签订了长期收购合同。现在,程大嫂已成为合作社的骨干老师之一,一个月授课和草编收入合计在3000元左右。

近年来,巧娘草编还尝试融合二三产业,共接待全国大、中、小学生和草编爱好者200多场次,人数达万余人。

“电商达人”王贞养

做建材、卖肥料、做农产品电商销售……创业致富路上,50岁出头的王贞养似乎每一步都踩在了点子上。

20世纪90年代初,王贞养教过书,跟着亲戚做过小生意。直到2000年,头脑灵活的她在当地开始做起了五金建材的生意,并“挖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2008年,手里有了资金的王贞养又在街道开办了第一家农资连锁店,一年下来能赚几十万元。

2014年,看到周边经常有人在网上购物的王贞养想着,如何利用网络把当地农特产销售出去。

经过一两年的学习摸索后,2016年,她注册成立了陕西恒然四季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自此,产自秦岭北麓的土鸡蛋、猕猴桃、花椒、核桃、蜂蜜、柿子醋、草编等几十种绿色农产品,经过统一包装后开始销往全国各地,2017年销售额达310余万元,让王贞养初次尝到了“互联网+”的甜头。

为了更好地发展电商,公司免费对全区14个镇、两个办事处进行电商培训12场次,惠及900余人。还采取“企业+基地+困难群众”的形式,为桥南镇秦阳村67户困难群众托管核桃、花椒330亩,提供农药供应、技术托管、产品回销全链条“一条龙”服务和“零风险”收益,并为他们免费发放约1.7万元的农药器械。

2019年8月16日,王贞养承接运营临渭区扶贫产品超市后,通过“党支部+”的方式,从当地的产业园区、合作社、贫困户处收购各类农副产品,进行线上线下统一运行销售,形成“实体线下+团购+电商线上+政府+企业+农户”的扶贫爱心销售矩阵模式,有效打通困难群众销售“最后一公里”的同时,销售额持续攀升,2020年达4000余万元。

在做大企业的同时,王贞养先后联系爱心企业为40名贫困听力障碍老人免费配发了价值14.4万元的助听器,为9名贫困学生发放爱心助学金,投入4000元支持“乡村春晚”,为魏娜娜等8名留守妇女安排工作,平均每人每月增收2300元。

眼下,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王贞养表示,她将继续抢抓机遇,做大做强“互联网+农业”,带动周边更多乡村和群众增收致富。

“核桃女王”张喜芹

“这是我刚研发的核桃酥饼、核桃列巴,大家快尝一下,提个意见。”在位于桥南镇南边的谦顺公司大院见到张喜芹的时候,沉浸在“核桃王国”里研发新品的她已经十多天没出公司大门了。

说起创业过程中的酸甜苦辣,张喜芹满是感慨。

20年前,从商洛市山阳县远嫁到桥南村的张喜芹发现,这里交通不便、信息阻塞,许多天然的中药材大量堆积,无人问津。

于是,瞅准商机的张喜芹开始收购药材。为了最大限度地将南塬山区的中药材销售出去,让当地农民多一份收入,她几乎跑遍了全国各地的药材市场,最终打开了销路,每年销售当地药材达600吨左右,给群众带来经济效益上千万元。

2013年,临渭区在南塬大力发展核桃产业,但是大量的核桃都是以初级产品的形式出售,产品附加值低,经济效率低下。

眼光独到的张喜芹不顾家人、朋友的反对,毅然将做药材积蓄的100多万元投入到核桃加工厂的建设,第一年就赔了20多万元。

虽然出师不利,但张喜芹从未想过放弃。在她看来,只要坚持下去,打开市场,就一定能让乡亲们通过核桃脱贫致富。

于是,她一方面主动和种植户签订收购合同,提供就业岗位,一方面投资500万元更新了深加工设备,随着奶香、五香等多种秘制烤核桃的上市,公司逐渐转亏为盈。

“公司成立之初的定位就是依托产业,带动产业,以此延长产业链,带动周边群众致富。”连续五年来,每到春季和冬季,张喜芹都要从核桃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修剪施肥等方面给当地群众免费培训。如今,公司旗下生产的枣夹核桃仁、椒盐核桃、奶香核桃、核桃油等系列产品,已经打出南塬核桃品牌,走出大山,实现直播销售。

对于未来,张喜芹信心满怀。她说,自己要带乡亲们走的路还很长,依托临渭区20万亩核桃投身“乡村振兴巾帼行动”,是她的使命,也是她为之奋斗的目标。

“留守妈妈”张芳玲

给孩子们上课、辅导作业、培养阅读习惯、整理床铺、打扫卫生、洗衣做饭……这已经成为张芳玲十几年来的必修课。

作为村里第一波外出打工的人,她先是将家乡的姐妹们带出山区打工挣钱,当看到留守儿童面临的各种问题时,她又呼吁姐妹们回家管孩子。

在劝说大家无果的情况下,2005年,张芳玲毅然辞掉了工作,回到家乡,用自己多年打工攒下的十几万元积蓄,租房创办了桥南镇留守儿童之家。至今累计有5000多名留守儿童在这里完成小学(初中)学业,其中近50名留守儿童已顺利完成大学学业。留守儿童之家得到了政府和社会认可的同时,张芳玲也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留守妈妈”。

十余年来,除了外出开会,她一直和孩子们住在一起、吃在一起,生怕哪个孩子受了委屈、出了状况,精神一直高度紧张,几度血压飙升。为了改善孩子们的生活学习环境,她不仅将自家10亩地里的粮食全部用来补贴留守儿童之家,还借贷20余万元修缮校舍,给孩子们提供安全舒适的生活学习环境。

留守儿童小燕(化名)父母离异,父亲患有精神疾病,平时由年迈的爷爷照顾。张芳玲了解到这一情况,将孩子接到留守儿童之家,免费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并解决孩子的上学问题。

张芳玲算了一下,这些年,除了许多减免费用的孩子,在留守儿童之家完全免费生活3年以上的孩子大约有10多个。

为了更加全面的了解每一位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张芳玲为孩子们建立了班主任与父母的联系档案,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为留守儿童构建立体教育平台,赢得了学校老师、孩子家长的一致称赞。

“2010年,学校遭火灾后,我从120斤一下子瘦到90斤,躺在床上几天吃不下去饭!”谈到办学的初心和夙愿,张芳玲坦言,最难的时候自己也想过放弃,但是多亏了各级妇联组织的支持,也多亏了各界爱心人士的关注,才让她坚持了下来。作为老师,她只想让更多的留守儿童从这里出发,更好地融入社会。

“草帽姐”张静

年近花甲的“草帽姐”张静不仅有着合作社带头人以及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草编传承人、“三秦巧娘”等多重身份。2013年之前,她还是一名在乡镇农业、计生战线上摸爬滚打了半辈子的基层妇女干部。

“我们这儿家家有用草编补贴家用的习惯,但都是各家各户单干,缺乏组织,也没有规模。行情好的时候一把辫子也只能卖三块钱。既辛苦,又赚不到钱!”于是,临近退休的张静便萌发了带领农户做草编的念头。

当她满怀欣喜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时,却没有得到家人的支持。“我当时就是吃了秤砣铁了心,不管谁劝阻,都要把合作社办起来!”

2013年1月,张静成立了当地首家编织合作社——百富草编合作社,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

“村民们最初不相信草编可以赚钱,不愿意加入合作社。”张静坦言,合作社成立之初,周围有很多质疑声。有人愿意花钱买吗?麦秆草做的东西能卖多少钱?面对这些,张静清楚,只有把草编产品卖出好价钱,才会消除大家的疑虑。

为了鼓励初学的村民,她自掏腰包回收了所有的草编,这一举动打动了很多人。

慢慢地,大家也沉下心来,在张静的带领下反复尝试,研究编制出多个花样的草编产品。产业也开始辐射到周边及潼关、临潼、柞水等地。

“你们看,这边是草帽墙,第一代产品市场上都能见到,第二代产品简单加了些黑边,第三代产品用线编做顶,增加透气性,第四代用纱装饰后很时尚,第五代是一侧收边的大檐帽,刚编好就被抢完了!”

近几年,为了让草编工艺品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张静不仅尝试与一些网红合作,实现产品触网销售,还不断推陈出新,打造爆款。“最不可思议的是这个‘乞丐帽’,在一次展览会上有个老外花100元买走了,更想不到的是帮我销售的年轻人说,类似的帽子在网上能卖到300元。”张静说。

提及今后的打算,张静表示其实很简单,就是能对接更多、更好的平台,让这些草编工艺品卖出好价钱,让更多的乡亲从中得到实惠,也让草编这门传统的手工技艺得以继承和发扬。

渭南日报 记者 张绚丽

乡村振兴需要巾帼力量。近年来,在位于秦岭北麓天留山下的临渭区桥南镇活跃着一群女性,她们依托山区、扎根基层,将自己的聪明智慧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把握时代机遇,引领带动当地留守妇女用双手打拼出幸福美好生活,奏响了农村美、农民富、产业兴的时代乐章。其中最为突出的陈春苗、王贞养、张喜芹、张芳玲、张静,被大家亲切地称为“五朵金花”。

“巧娘草编”陈春苗

大雪节气刚过,在位于桥南镇一安置小区内的巧娘草编手工艺专业合作社操作车间,几位农家妇女正娴熟地“掐辫子”。

“掐辫子”是当地普及的传统手工艺——草编的基础,有着上百年的历史,主要是利用麦秆、玉米皮、野草等天然材料,手工编成辫子的形状,进而加工成草帽、草圈、收纳筐等生产生活用品。

“我们这里塬高沟深、交通不便,巧娘草编最大的优势就是让农村妇女实现‘无风险、零成本’在家就业,合作社订单派活、统一收售,现在基本达到村村是工厂、户户是车间、家家有巧娘。”谈到成立合作社的初衷,合作社理事长陈春苗说,“我一个人能力有限,就想着如果有更多的人加入进来,大家都可以在家门口挣钱了。”

在多年的实践中,有着非遗传承人身份的陈春苗又创造性地提出“以非遗传承带动技能帮扶”的工作模式,共举办培训班150多期,辐射带动周边留守妇女600多人。产品订单也向困难群众倾斜,收购价高出市场10%,并与他们签订长期收购合同。

2021年,陈春苗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在草编产业的基础上,增加了其他手工代加工车间,新增加25名年轻留守妇女,让她们不再“等、靠、要”,而是以技为生。

桥南镇烟村大寺组的程大嫂,家庭发生变故后,她和儿子相依为命,生活非常拮据。陈春苗得知情况后,亲自上门为她传授草编技艺,并与她签订了长期收购合同。现在,程大嫂已成为合作社的骨干老师之一,一个月授课和草编收入合计在3000元左右。

近年来,巧娘草编还尝试融合二三产业,共接待全国大、中、小学生和草编爱好者200多场次,人数达万余人。

“电商达人”王贞养

做建材、卖肥料、做农产品电商销售……创业致富路上,50岁出头的王贞养似乎每一步都踩在了点子上。

20世纪90年代初,王贞养教过书,跟着亲戚做过小生意。直到2000年,头脑灵活的她在当地开始做起了五金建材的生意,并“挖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2008年,手里有了资金的王贞养又在街道开办了第一家农资连锁店,一年下来能赚几十万元。

2014年,看到周边经常有人在网上购物的王贞养想着,如何利用网络把当地农特产销售出去。

经过一两年的学习摸索后,2016年,她注册成立了陕西恒然四季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自此,产自秦岭北麓的土鸡蛋、猕猴桃、花椒、核桃、蜂蜜、柿子醋、草编等几十种绿色农产品,经过统一包装后开始销往全国各地,2017年销售额达310余万元,让王贞养初次尝到了“互联网+”的甜头。

为了更好地发展电商,公司免费对全区14个镇、两个办事处进行电商培训12场次,惠及900余人。还采取“企业+基地+困难群众”的形式,为桥南镇秦阳村67户困难群众托管核桃、花椒330亩,提供农药供应、技术托管、产品回销全链条“一条龙”服务和“零风险”收益,并为他们免费发放约1.7万元的农药器械。

2019年8月16日,王贞养承接运营临渭区扶贫产品超市后,通过“党支部+”的方式,从当地的产业园区、合作社、贫困户处收购各类农副产品,进行线上线下统一运行销售,形成“实体线下+团购+电商线上+政府+企业+农户”的扶贫爱心销售矩阵模式,有效打通困难群众销售“最后一公里”的同时,销售额持续攀升,2020年达4000余万元。

在做大企业的同时,王贞养先后联系爱心企业为40名贫困听力障碍老人免费配发了价值14.4万元的助听器,为9名贫困学生发放爱心助学金,投入4000元支持“乡村春晚”,为魏娜娜等8名留守妇女安排工作,平均每人每月增收2300元。

眼下,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王贞养表示,她将继续抢抓机遇,做大做强“互联网+农业”,带动周边更多乡村和群众增收致富。

“核桃女王”张喜芹

“这是我刚研发的核桃酥饼、核桃列巴,大家快尝一下,提个意见。”在位于桥南镇南边的谦顺公司大院见到张喜芹的时候,沉浸在“核桃王国”里研发新品的她已经十多天没出公司大门了。

说起创业过程中的酸甜苦辣,张喜芹满是感慨。

20年前,从商洛市山阳县远嫁到桥南村的张喜芹发现,这里交通不便、信息阻塞,许多天然的中药材大量堆积,无人问津。

于是,瞅准商机的张喜芹开始收购药材。为了最大限度地将南塬山区的中药材销售出去,让当地农民多一份收入,她几乎跑遍了全国各地的药材市场,最终打开了销路,每年销售当地药材达600吨左右,给群众带来经济效益上千万元。

2013年,临渭区在南塬大力发展核桃产业,但是大量的核桃都是以初级产品的形式出售,产品附加值低,经济效率低下。

眼光独到的张喜芹不顾家人、朋友的反对,毅然将做药材积蓄的100多万元投入到核桃加工厂的建设,第一年就赔了20多万元。

虽然出师不利,但张喜芹从未想过放弃。在她看来,只要坚持下去,打开市场,就一定能让乡亲们通过核桃脱贫致富。

于是,她一方面主动和种植户签订收购合同,提供就业岗位,一方面投资500万元更新了深加工设备,随着奶香、五香等多种秘制烤核桃的上市,公司逐渐转亏为盈。

“公司成立之初的定位就是依托产业,带动产业,以此延长产业链,带动周边群众致富。”连续五年来,每到春季和冬季,张喜芹都要从核桃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修剪施肥等方面给当地群众免费培训。如今,公司旗下生产的枣夹核桃仁、椒盐核桃、奶香核桃、核桃油等系列产品,已经打出南塬核桃品牌,走出大山,实现直播销售。

对于未来,张喜芹信心满怀。她说,自己要带乡亲们走的路还很长,依托临渭区20万亩核桃投身“乡村振兴巾帼行动”,是她的使命,也是她为之奋斗的目标。

“留守妈妈”张芳玲

给孩子们上课、辅导作业、培养阅读习惯、整理床铺、打扫卫生、洗衣做饭……这已经成为张芳玲十几年来的必修课。

作为村里第一波外出打工的人,她先是将家乡的姐妹们带出山区打工挣钱,当看到留守儿童面临的各种问题时,她又呼吁姐妹们回家管孩子。

在劝说大家无果的情况下,2005年,张芳玲毅然辞掉了工作,回到家乡,用自己多年打工攒下的十几万元积蓄,租房创办了桥南镇留守儿童之家。至今累计有5000多名留守儿童在这里完成小学(初中)学业,其中近50名留守儿童已顺利完成大学学业。留守儿童之家得到了政府和社会认可的同时,张芳玲也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留守妈妈”。

十余年来,除了外出开会,她一直和孩子们住在一起、吃在一起,生怕哪个孩子受了委屈、出了状况,精神一直高度紧张,几度血压飙升。为了改善孩子们的生活学习环境,她不仅将自家10亩地里的粮食全部用来补贴留守儿童之家,还借贷20余万元修缮校舍,给孩子们提供安全舒适的生活学习环境。

留守儿童小燕(化名)父母离异,父亲患有精神疾病,平时由年迈的爷爷照顾。张芳玲了解到这一情况,将孩子接到留守儿童之家,免费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并解决孩子的上学问题。

张芳玲算了一下,这些年,除了许多减免费用的孩子,在留守儿童之家完全免费生活3年以上的孩子大约有10多个。

为了更加全面的了解每一位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张芳玲为孩子们建立了班主任与父母的联系档案,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为留守儿童构建立体教育平台,赢得了学校老师、孩子家长的一致称赞。

“2010年,学校遭火灾后,我从120斤一下子瘦到90斤,躺在床上几天吃不下去饭!”谈到办学的初心和夙愿,张芳玲坦言,最难的时候自己也想过放弃,但是多亏了各级妇联组织的支持,也多亏了各界爱心人士的关注,才让她坚持了下来。作为老师,她只想让更多的留守儿童从这里出发,更好地融入社会。

“草帽姐”张静

年近花甲的“草帽姐”张静不仅有着合作社带头人以及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草编传承人、“三秦巧娘”等多重身份。2013年之前,她还是一名在乡镇农业、计生战线上摸爬滚打了半辈子的基层妇女干部。

“我们这儿家家有用草编补贴家用的习惯,但都是各家各户单干,缺乏组织,也没有规模。行情好的时候一把辫子也只能卖三块钱。既辛苦,又赚不到钱!”于是,临近退休的张静便萌发了带领农户做草编的念头。

当她满怀欣喜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时,却没有得到家人的支持。“我当时就是吃了秤砣铁了心,不管谁劝阻,都要把合作社办起来!”

2013年1月,张静成立了当地首家编织合作社——百富草编合作社,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

“村民们最初不相信草编可以赚钱,不愿意加入合作社。”张静坦言,合作社成立之初,周围有很多质疑声。有人愿意花钱买吗?麦秆草做的东西能卖多少钱?面对这些,张静清楚,只有把草编产品卖出好价钱,才会消除大家的疑虑。

为了鼓励初学的村民,她自掏腰包回收了所有的草编,这一举动打动了很多人。

慢慢地,大家也沉下心来,在张静的带领下反复尝试,研究编制出多个花样的草编产品。产业也开始辐射到周边及潼关、临潼、柞水等地。

“你们看,这边是草帽墙,第一代产品市场上都能见到,第二代产品简单加了些黑边,第三代产品用线编做顶,增加透气性,第四代用纱装饰后很时尚,第五代是一侧收边的大檐帽,刚编好就被抢完了!”

近几年,为了让草编工艺品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张静不仅尝试与一些网红合作,实现产品触网销售,还不断推陈出新,打造爆款。“最不可思议的是这个‘乞丐帽’,在一次展览会上有个老外花100元买走了,更想不到的是帮我销售的年轻人说,类似的帽子在网上能卖到300元。”张静说。

提及今后的打算,张静表示其实很简单,就是能对接更多、更好的平台,让这些草编工艺品卖出好价钱,让更多的乡亲从中得到实惠,也让草编这门传统的手工技艺得以继承和发扬。

(来源:渭南日报 记者 张绚丽)

举报/反馈

大秦直道wn

1.1万获赞 9753粉丝
聚焦百姓故事,传递渭南声音。
媒体人,中国新闻摄影学会,社会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