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熙宁九年(1076)

徐铎中状元、薛奕中武状元

神宗皇帝赞叹
“一方文武魁天下,四海英雄入彀(gòu)中”
南宋咸淳元年(1265)
度宗皇帝盛赞
“莆,文献之邦也”
宋代每42名进士中就有1名莆仙人
历史上,莆田出了
2482名进士、21名状元、17名宰辅

书香庭院 (摄影/方玉蓉)

一则古训

一座名邦

南宋绍兴八年(1138)科考

莆仙14人高中进士

包揽状元、榜眼、榜尊、榜幼

号称“魁亚双标、四异同科”

诵读(摄影/朱崇飞)

高宗皇帝问:"卿土何奇?"
状元黄公度答
“披绵黄雀美,通印子鱼肥”
榜眼陈俊卿却答
“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

高宗皇帝笑曰:“公度不如卿”

从此“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

响彻宋廷,遍传天下

成为历代莆阳学子的座右铭

陈氏玉湖祖祠内石柱(摄影/林明基)

一道家风

一门传奇

01

玉湖陈氏

一门二丞相,九代八太师


陈氏一门,群贤代出

丞相陈俊卿、陈文龙

莆田城隍陈瓒

文韬武略、忠肝义胆

为莆田谱写出一曲壮丽的华章


陈氏祠堂

位于莆田市荔城区阔口社区,祠前有坊匾“陈丞相里第”,祠内有楹联“一门二丞相,九代八太师”。二丞相:陈俊卿、陈文龙皆官至丞相。八太师:陈氏家族九代中有八人都被诏赠“太师”。(摄影/林华青)


陈俊卿

南宋绍兴八年(1138)榜眼及第。乾道四年(1168)拜右相兼枢密使,次年升左相。正色立朝,进贤良,斥邪佞,人称“南渡名宰相”。(摄影/蔡昊)


陈文龙

南宋咸淳五年(1269)状元及第,初名子龙,度宗皇帝为之改名文龙,赐字君贲。曾任参知政事,元军南下时,拒绝降元,孤守兴化城,城陷被俘,一路绝食,于杭州岳飞庙壮烈殉国。民间奉为福州城隍。陈文龙尚书庙,位于福州市台江区。 (摄影/薛龙)


陈俊卿曾孙、陈文龙堂叔,散尽家财,兴兵抗元,保卫莆田,城破后被元军车裂而亡,赠兵部侍郎。民间奉为莆田城隍。莆田城隍庙,位于莆田城内梅园东路。(摄影/蔡昊)


02

九牧林氏
一门九刺史,三代五廷魁
唐天宝年间
林披迁居至莆田
生九子,都当过刺史
世称"九牧林"
后裔元、明、清三代出了五个状元

九牧林祖祠

天下九牧,根在莆田。荔城区西天尾镇龙山村作为九牧林发祥地,是海内外林氏族裔的谒祖地。(摄影/蔡昊)

林默

林披第六子林蕴的七世孙,生前扶危济困,因救助渔民而不幸遇难,被尊称为妈祖,世誉“海上和平女神”,被14位皇帝褒封36次,全球有3亿多敬仰者。湄洲妈祖祖庙,中华妈祖文化发祥地。(摄影/蔡昊)

林龙江

明代莆田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创立“三教合一”学说,乐善好施,抗倭救难,在海峡两岸及东南亚有数十万敬仰者。莆田城内东岩山的东山祖祠,是“三一教”发祥地。(摄影/邹北轩)

03

南湖郑氏

“开莆来学”三先生,史学流芳一草堂

南朝陈梁时 (502-589)
郑氏三兄弟首开莆田教育先河
史称“开莆来学”
郑氏后人郑樵在夹漈草堂
写出纪传体史书《通志》名闻天下

湖山书堂

南朝陈梁时 (502-589),郑露、郑庄、郑淑三兄弟入莆守祖坟,在凤凰山麓构筑湖山书堂,开莆阳文风,奠定莆田文化根基,湖山书堂现仍坐落于广化寺内。(摄影/陈良锦)

开莆来学

“开莆来学”木坊,原立于莆田城内北大路。(图片/来源于网络)

郑樵

南宋著名史学家,在夹漈草堂潜心著述,首创中国通史体系,写成《通志》200卷,与《通典》《文献通考》并称“三通”。梁启超说:“史界之有樵,若光芒竞天一彗星”,认为他是中国古代三大史学思想家之一 。图为郑樵夹漈草堂遗址,位于涵江区新县镇。(图片/《大美莆阳提供)

郑侨

郑樵从侄,南宋乾道五年(1169)状元,官至参知政事,知枢密院事,是孝宗、光宗、宁宗时三朝元老,以忠实闻名天下。郑侨年轻时读书的浔阳书院,位于仙游县菜溪乡。(图片/来源于网络)

04

仙游蔡氏
千古一忠惠,兄弟两宰辅
唐末
蔡用元迁居到仙游
后裔蔡襄是宋代名臣,谥号“忠惠”
枫亭赤湖蔡氏兄弟官至宰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