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新春时节,迎请门神、张贴年画、驱邪纳福,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风俗习惯,已经延续了几千年。
不过,您有没有想过,咱们中国人过年为啥一定要贴年画?而且为啥很多年画都描绘了“门神”这个形象呢?
门神,最初的含义是“司门之神”,它源于咱们老祖先的自然崇拜。汉代以前,古人用桃枝削成木人立在门前做驱邪避害之用。从汉代开始,人们在门上绘制虎符以及神荼郁垒(上古传说中可制伏恶鬼的两位神人)画像,以此寄望神灵能够外驱鬼魅、内安人心。
到了唐代,门神年画出现世俗化的关键转折,神荼和郁垒门神的位置逐渐被秦琼(秦叔宝)和尉迟恭(尉迟敬德)取代。
传说秦琼和尉迟恭自隋末跟从李世民起兵,征战南北、立功无数。待唐太宗即位后,因早年杀伐太重,夜夜梦恶鬼“寝门外抛砖弄瓦,鬼魅呼叫”,两人遂每晚戎装守卫宫门两旁。唐太宗不忍心他们日月辛劳,命画师将两人戎装画像贴于宫门两旁。此后经世沿袭,二人永为门神
唐玄宗时期,得到“皇家认证”,加入“门神男团”的,还有传说中擅长捉鬼的大人物——钟馗。由于百姓喜其神通广大,钟馗不仅会在春节辞旧迎新之际“上岗就职”,甚至端午节也会应邀“加班”。
每至端阳,市肆间用尺幅黄纸,盖以朱印,或画天师、钟馗之像……
据《唐逸史》等记载,唐玄宗久病卧床一月有余,忽然梦见两小鬼滋扰,玄宗奔逃于殿上。这时出现一大鬼,捉住小鬼而食。待玄宗问之,自答:“我乃钟馗,发誓为陛下清除一切妖邪。”玄宗惊醒后病愈,遂召吴道子绘制钟馗画像挂于殿内
明清时期,木版印刷进入黄金时代,相应推动了年画产业的繁荣发展。且由于手工业聚集效应,还形成了若干木版年画主要产地,如天津杨柳青、潍坊杨家埠、苏州桃花坞等。
有趣的是,在年画工艺的发展过程中,也有不少保密元素。例如杨家埠年画,在明代主要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销售。为保守工艺秘密,从家族传承上,强调“传男不传女”“传媳妇不传闺女”;在外界交往中,主张“宁赠一锭金,不撒一口春”“宁给十元钱,不把艺来传”,可谓家族企业中的“保密先锋”。
杨家埠年画《喜报三元》不过,其后随着年画产业做大做强,清代末年,杨家埠画店开始公开招募学徒,年画工艺逐渐对外开放。这种技艺传承的变革,客观上促进了杨家埠年画的创新,也防止了某些工艺的失传。
可以说,年画文化发展到清代,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蕴含的,是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像后来出现在年画上的人物,如魏征、关羽、赵云等,均寄托了中华儿女以忠勇立身,以善行处世的民族精神。
也正因为年画传输着积极正面的价值取向,使得抗日战争时期出现了一个有趣现象。不少人家绘刻八路军和新四军战士,作为“抗战门神”,以此表达对战士们的敬意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这种思想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后,民间出现了以解放军和边防战士作为“门神”的年画作品。也有不少地区绘制古代民族英雄如戚继光、郑成功的年画,作为门神。
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工业科技的发展,门神年画守护的木门、院落日渐退出江湖,取而代之的是坚固的防盗门和精巧的密码锁,但其承载的数千年民族记忆不会逝去。可以说,一部门神年画演变史,也是一部中国社会发展变革史。
今天,我们再贴门神年画,已不再具有旧时的迷信色彩,而是希望通过这些精美的图画,展示内心对生命的热爱与眷念,以及对幸福生活的渴求与期盼。这是一种思想的满足,也是一种精神的愉悦。
近日,金城出版社联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年画老字号“云成号”,为保密工作者带来一套保密人专属年画。年画以著名的“鞭尺门神”为主要人物,左侧财神赵公明,上书“平安”二字,座下黑虎,是专吃恶神的辟邪猛兽;右侧燃灯道人,上书“守密”二字,座下仙鹿,有“进禄”之寓意。尤为特别的是,年画上方专门绘制了闪烁古人保密智慧的国宝文物:虎符。众所周知,虎符因其铸成虎型而得名,是古代将领调动军队的一种特殊凭证,也是古代军事防伪、保密的重要工具。由此,虎鹿双进,是为福禄;虎符居上,是为保密。此年画制作精美,寓意深刻,具有安宅定居、迎吉纳福、保守国家秘密安全的三重含义。实乃春节期间家宅、办公场所张贴年画的首选。
欢迎大家点击上方年画图片,进入“中国保密在线”网上商场,或扫描下方二维码,为家庭、为单位,定制一个有“保密”味儿的新年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