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2020 年12月,美国心理科学杂志《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上发表了一项有趣的研究(OnePoll机构开展):
对2000名美国人进行采访后发现,绝大多数男性认为自己留胡子会更帅。
其中75%(四分之三)的男性表示留胡子让他们更自信。有20%的男性表示,为了长出“完美胡须”,愿意放弃一整年的性生活。除了放弃性生活以外,40%的受访者为了拥有好看的胡子,愿意在监狱里蹲一夜,或者整整一年不喝咖啡;38%的受访者愿意在车管所排一天的队;还有18%的人愿意剃光自己的头。
OnePoll机构在进行这项研究时,同时还设置了一个“胡须满意度”打分的环节,让男性受访者打分,总共10分,1分代表不满意,10分代表非常满意。
总体而言,男性的“胡须满意度”打分,结果平均在6分。尽管平均分相对较高,但是我们依然也可以看到,很多男性也想改变自己的胡子。为什么?
44%的男性觉得自己的胡子某个地方比另外一个地方长得更快、42%的男性觉得自己胡子东一块西一块的乱长、31%的男性觉得自己的胡子颜色不均。
从这项研究看来,大部分男性对胡子的喜爱程度,不亚于女性对美的追求。
为什么男性会对胡子如此“情有独钟”?
是男性力量的象征
汉朝末年,董卓带人进宫杀尽阉党,进宫后,见到没胡子的人就直接杀,因为阉人没胡子。
在古代,百姓大多依靠农耕和当兵为生,而这两个职业,都需要大量的力气。然而在当时,身体是否健康,是否有力量很难判断,因而胡子便成了判断的标准之一。
茂密的胡子就代表着有力量,有养家糊口的“本事”。相反,没胡子的人,要么是本身有一些隐疾,要么就是太监,这些在当时看来,就是缺少赚钱养家的本事,不怎么光彩。
因为自古以来对胡子的重视程度,到清代,《康熙字典》中甚至还对每个部位的胡子命名了不同的称呼,上唇的胡须叫“髭”,下唇的胡须称“粜”,颊旁的胡须为“髯”,下巴的胡须则是“襞”。
所以,这大概也是直到现在,众多男性依旧重视胡子的原因之一。
社会的观念
我国古代奉承儒家思想,在当时,是社会价值观的导向。儒家的著作《孝经》中曾说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意思就是身上的一切都是父母给的,绝对不能有一点损伤,要像敬爱父母一样爱护自己的身体。而身体就包括胡子。
在这种价值观念下,古代剃头发都属于刑法之一,因为剃头发就等同于损坏身体,让人背上不忠不孝的罪名,被世人唾弃。
这也是,为什么满清入关时,会遭到百姓的反抗,并不是因为百姓们有多怀念前朝,而是因为满清的“剃发令”让百姓们难以接受。因而,大家也不难想象,胡子在当时的重要性了。
是一种时尚
西汉大臣霍光,因为他漂亮的胡须,成为当时有名的美男子;三国时期的孙权,因为他的“紫髯碧眼”,在战场上非常吸睛。
《陌上桑》中写道:“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甚至在秦始皇兵马俑中,陶俑也都是留着各式胡须。
在古代,如果有一把茂密有光泽的美须,就会遭到大家的羡慕,甚至是嫉妒。在《魏书》中,崔琰有“声姿高畅,眉目疏朗,须长四尺,甚有威重,朝士瞻望”的美称,而曹操在《魏氏春秋》中被描写为“姿貌短小,而神明英发”。
“须长四尺”与“姿貌短小”形成强烈对比,难怪曹操在《赐死崔琰令》中怒斥到:“琰虽见刑,而通宾客,门若市人,对宾客虬须直视,若有所嗔”。这也算是一把美须引发的血案了。
所以,古时候,大家对胡子的重视程度不可小觑,胡子完全是衡量阳刚之美的重要标识之一。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人民对胡子的重视程度不亚于对身体健康的重视程度。
尽管古代与现在相隔数百年,目前已经不流行长胡须了,但是,代代相传的思想观念、文化氛围已经融入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
胡须,依旧是大部分男性的“钟爱”,是力量的象征,是自信的来源。
- The End -作者| 拾希编辑| 不下雨第一心理主笔团|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参考资料:Vogel, D. L., & Wester, S. R. (2003). To seek help or not to seek help: The risks of self-disclosure.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50(3), 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