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座“圣地”。延安精神培育了第一代共产党人不畏艰难险阻、一心造福百姓的信念;延安文学更是成为抗战途中无数共产党人的“精神食粮”,引一时清正廉洁之风气。
更加神奇的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蒋介石对延安充满了好奇、疑惑与不解。因为他的结拜兄弟、心腹爱将在抵达延安之后,都仿佛是变了个人似的。
直到1947年,蒋介石前往延安,才总算明白了其中原委。只是,在延安的所见所闻,却让一向“充满自信”的蒋介石大为震撼。以致于,抵达延安的当天,蒋介石便匆匆“逃离”了此地,以后也再也没有来过。
那么,身为“红色圣地”的延安,到底有什么魅力,能让人改变自己对共产党的看法呢?还有,为何蒋介石在抵达延安之后会神色大变,他在这个地方,又看到了哪些东西呢?
在很早的时候,蒋介石就听说过延安。这里,毕竟是他的“老对手”——毛泽东的“主场”。不过,蒋介石当时对延安的认知,也仅限于此。直到他一个盟弟的态度变化,才让蒋介石注意到了这里。
蒋介石的盟弟,叫做金诵盘。此人在国民党内部还算低调,但来头却不小。金诵盘其实是个“郎中”出身,精通中西医道,早年曾在上海挂牌行医。因为医术高明、思想也很开明,孙中山先生便经常到他那里看病。
一来二去,两人的交情愈发深厚。后来孙中山南下建立广东革命政府,为北伐大事还与共产党合作,组建了黄埔军校。在这之后,金诵盘也因为其高超医术,被孙中山聘为黄埔军校军医处处长。
善于钻营的蒋介石,见孙中山对金诵盘多有赏识,便想方设法与他磕了头,结为了异性兄弟。国共二次合作后,金诵盘再次出任卫生勤务部长。
1938年秋,就在金诵盘即将启程前往重庆赴任之时,蒋介石却突然给自己这位盟弟安排了个任务。蒋介石拜托金诵盘,请他前往延安,慰问一下战士们。
蒋介石的小算盘打得十分响亮,他想要通过这种方式,让民众和国际都看到国民党对待抗日的诚意,从而为自己的执政生涯,增添几分色彩。
只是,蒋介石万万没想到,金诵盘在抵达延安后不久,竟然“自作主张”地和毛泽东见了面,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在金诵盘抵达延安之后,不少曾出身黄埔军校的学员,都很积极地与曾经的老师见面,并互相打着寒暄。一旁的朱德总司令见状,不由打趣道:“黄埔的校风都到哪里去了?恩来是怎么对你们说的,全忘记了?”
听了这话,这些红军中的骨干将军、参谋长,顿时又像昔日的学生一样,在散开之后又快速按照次序,肩并肩排好了队,并逐个向金诵诵盘敬礼、报告。
眼前所见,昔日稚嫩的学生,如今皆已成为抗战军中的中坚力量,金诵盘一时激动地无以言表,眼眶都红了起来。一念至此,他对“传说”中的毛泽东,也难免生出了几分敬佩和好奇心理。
不久之后,处理完事务的周恩来匆匆赶到。二人都曾在黄埔军校中任职,如今再一见面,两人都激动地握手、拥抱。随后,在周恩来的接引下,金诵盘又与其他共产党人一一见面。
共产党人的热情、自信、真诚感动了金诵盘,后者便在吃饭之余,似乎做了个重要决定,他沉思一会,便悄悄向周恩来询问:“我这次来延安,很想见见毛泽东先生,你能替我安排吗?”
蒋介石给金诵盘的任务,只是让他去慰问一下奔赴在前线的八路军,而并非是共产党的领导者,显然,这是金诵盘临时下定的主意。可他没有想到,周恩来却早就在这等着他了。
就在金诵盘提出这个请求后,周恩来便立即笑着回复道:“我已经安排好了,毛泽东先生要请你吃饭。”
席间,金诵盘终于见到了毛泽东先生,这个身形高大的伟人,说出的话却叫人如沐春风,感到十分舒服。酒过三巡,金诵盘端起酒杯向毛泽东致敬:“毛先生,能够认识你,真是三生有幸,我敬你一杯酒,祝你万事如意,永远顺利!”
一旁的周恩来听了之后,不由打趣道:“诵盘兄,你祝毛先生永远顺利,让蒋介石晓得他可要不高兴了。”
金诵盘放下酒杯,无不感慨地对着两人说道:“恩来兄,你是了解我的,我虽然与蒋介石相识多年,私交甚好,但是在他搞分裂,与共产党为敌的时候,我辞官不干… …我心里始终装着一杆秤,就是孙中山先生的教诲,和他亲自制定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诚如金诵盘所言,他与蒋介石相识多年,对待后者的小心思,他又如何不知?
只是,在金诵盘看来,如今国难当头,搞这些“虚头巴脑”的东西,并没有实际意义。因此,他才要自作主张来见见毛泽东,希望了解一下共产党。
毫无疑问,金诵盘在延安待的这段时间内,充分了解到了共产党对于抗战的信念和决心,也认识到了他们对待同胞们时的真诚。所以,在见到毛泽东之后,金诵盘毫不避讳地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我总是在想如果国共两党能够团结得像亲兄弟,那么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听了这话,毛泽东和周恩来紧紧握住了金诵盘的手,一起郑重道:“这要靠大家的努力。”
金诵盘的愿望,终究还是未能如愿。
在得知金诵盘与毛泽东见过面后,蒋介石却很不高兴,前者几次去见他,都吃了闭门羹。两人见面后,金诵盘毫不犹豫指出蒋介石心里的想法,并说道:“你对我的延安之行意见很大,对吗?”
的确如此。蒋介石不理解的是,延安到底有什么魔力,能让自己这位盟弟坚持为他们说好话?直到5年之后,蒋介石才算知道了一点… …
1943 年5 月8 日,一位国民党少将衔的将军,骑着一头小毛驴,晃晃悠悠地从陕甘宁边区出发,一路骑到了延安。这位将军,正是驻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部少将联络参谋——徐佛观。
在当时,身处延安的联络参谋中,徐佛观的军衔最高。但令人侧目的是,他不仅没有摆什么架子,还经常走访各地进行调查,一副“礼贤下士”的模样。或许是徐佛观的做派蛮令人有好感,身处延安的共产党人,也与他相处得还算不错。
据他本人回忆,自己与毛泽东的交谈,有五次以上,他还向后者请教过如何读历史的问题。几次交谈下来,徐佛观感慨毛泽东的雄才大略,为此他曾无比诚恳地承认道:
“我们的国家,现在不错,是站起来了。这个站起来,在我们的脑子里面,当然第一功劳,是毛泽东。没有他的气魄,没有他的号召力,没有他组织的能力,那是不可能的。”
对于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人,徐佛观也接触不少,令他印象最为深刻的,除了毛泽东外,便当属周恩来的风度了。
那是在1943年7月9日,延安各界三万余人联合发表声明,对国民党擅自撕毁盟约、企图闪击延安的荒诞行为,表示强烈抗议。为表达自己的坚决态度,他们当即邀请徐佛观、郭仲容等人参加大会。
只是,在这场会议中,吴玉章等人言论过激,引起了徐佛观等人的不满。在回到招待所后,他们通过绝食表示抗议。共产党方面先后派了好几拨人,甚至朱德总司令都亲自到场,也未能改变他们的态度。
直到周恩来出面,徐佛观等人这才停止了抗议。据悉,周恩来在赶来以后,特地给徐佛观写了一封长长的信,为他解释清楚了事情原委。此外,周恩来还在招待所内与徐佛观进行了一番真诚的会谈……
事后,有人问起徐佛观的感受,他先是楞了一下,似是回忆良久,然后无不敬佩而后感慨地说道:
“他在人与人之间有真正的人情味,他个人生活相当严肃。在政治中有真正的人情味,这是很少很少的。他不单对共产党里的同志有人情味,与非共产党的人接触时也表现一种人情味,我想这是很难得的。”
正是与周恩来的这场谈话,让徐佛观改变了自己以往的态度,并正确审视其延安整风运动与共产党的“初心”。
后来,在与人进行交谈时,他总是能会想到那个谈吐、作风都有进有退又充满“人情味”的周恩来。“和他谈问题,他总是通情达理,委曲尽致,决不侵犯到各人的基本立场。”在周恩来的指引下,徐佛观大受感动,他如茅塞顿开一般,开始真正了解到了共产党的内核所在。
当时,国民党掀起“第三次反共高潮”,要求达到蒋介石所谓的“一个政党、一个领袖”目的。中国共产党自然不甘示弱,以延安为根据地掀起“整风运动”,与国民党的“痴心妄想”针锋相对。
处在国共两党的“交锋”之下,徐佛观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国共两党在很多方面的不同之处:
在赋税上,共产党始终心系百姓,号召减租减息,国民党却是巧取豪夺、征粮征税;在土地上,共产党高举“平均地权”大旗,国民党却是看热闹不嫌事大,任由土豪兼并农民土地;在抗战中,共产党积极动员百姓主动参与,国民党却不顾实际情况,强拉硬拽,抓丁拉夫… …
有那么一瞬间,徐佛观甚至想加入到延安的共产党中,与他们一起为百姓做些实在的事情。只可惜,徐佛观终究无法摆脱自己国民党高级军官的事实,他苦思冥想许久,将自己在延安所见撰写成了一个报告,呈交给蒋介石批阅。
在这份报告中,徐复观提出自己的见解。通过国共两党发展的对比,他清楚地认识到:共产党牢牢扎根于群众,根植于平民百姓中,在群众中已拥有了巨大优势。
接着,徐佛观又总结道:“中共之秘诀,在于以农民党员为发展组织之对象,故其组织能深入于社会里层。”
为此,他建议蒋介石必须改变国民党的组织发展对象,“把已经沦落为局限于知识分子的‘书生党’,转化为包括中产阶级、自耕农和其他劳动者在内的全民社会党”。
在收到这份报告后,蒋介石久久无法压抑住自己内心的震动。十几天来,他不知道读了多少遍,上面圈圈点点的笔记,都是蒋介石反复读后作出的思考。一天夜里,他沉思良久,最后在徐佛观这份报告上作出批示:
“某建议部分,亦颇有独到之处,可发人深省,故特为印发,供本党负责同志之阅读研究。其中所加之圈点,皆寓有深意。深望因此而能有所启发奋勉也。”
作出这个批示后,蒋介石夜不能寐,久久思考着一个问题… …
延安,又是延安!
先是自己的结拜盟弟金诵盘,后是国民党少将徐佛观,这个延安到底有什么神奇的地方,能对一个人的改变如此之深?
蒋介石一生之中,仅去过一次延安,那是在1947年。
而鲜为人知的是,早在1945年日本投降以后,蒋介石便已经打算前往延安,与毛泽东进行谈判。为了宣传自己的形象,蒋介石还提前放出了“自己不日即将抵达延安”的消息。
私底下,蒋介石是怎么对妻子宋美龄说的:“从北伐战争到抗日战争胜利,已近20 年了,我准备和共产党人谈判后来个假引退,全国各党派及工商界一定会拥护我执政。”
大家不知道的是,促使蒋介石想要前往延安“一探究竟”的另一个原因,其实也是他的好奇心理。蒋介石很想要知道:这个延安到底有什么魅力,能先后改变自己的盟弟和爱将。
不过,蒋介石的这个打算,终究是未能如愿。因为蒋介石的心腹戴笠、何应钦、白崇禧、陈果夫、陈立夫等人,都不建议他冒险前往延安。
就连宋美龄也劝蒋介石说:“前往延安亲政,这反倒是贬低了自己的威信,实属多此一举。如果一旦假引退弄巧成拙,岂不是节外生枝,招致非?… …无论于公于私来讲,现在都不能引退。”
无奈之下,蒋介石只好打消了自己的计划。直到两年以后,他才如愿踏上了延安的地界。
1947年3月,在共产党选择战略性撤退后,国民党将领胡宗南率领麾下军队占据了延安。听说共产党的“老巢”被拿下,蒋介石感到很高兴,一方面这件事具有象征意义,另一方面他总算能放心前往这个地方了。于是,在不久之后,蒋介石决定前往延安,在这里召开庆功会。
1947年8月7日上午,蒋介石乘坐“美龄号”专机抵达延安机场,并住进了当地最好的边区外交宾馆。第二天一大早,蒋介石便跑到了城里瞎转悠,而后他又慢慢走到了枣园。
枣园,正是毛泽东等人居住、办公的地方。经过一番周折,蒋介石在他人的带领下,终于见到了毛泽东曾经居住过的那间窑洞。
当蒋介石看到它时,先是有些不相信,因为这个窑洞看上去,与当地农民所住的地方没有什么不同。
窑洞的门窗是破旧木头做的,拼拼凑凑勉强够用;窗户下面还有一张榆木桌子,看上去摇摇晃晃,表面也坑坑洼洼的;至于其他的家具,如床、凳、纺车等,更是简陋不堪,甚至不如一般农民家里的家具… …
经过反复确认,蒋介石最后才相信,这的确就是毛泽东日常生活、居住、办公的地方。也正是在这里,他指挥前线战士打赢了一场又一场的战斗。不仅毛泽东的居住环境是这样,就连刘少奇、周恩来也是如此。
见着眼前简陋、恶劣的居住条件,一向“养尊处优”的蒋介石,顿时失声了。他无法想象到:毛泽东是怎么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还能从容不迫发挥出自己“激扬文字”的高超本领的?
电光火石之间,蒋介石想到了自己的盟弟金诵盘对自己的劝言:“介兄,毛泽东并不像你认为的那么可怕。如果你能与他面对面坐下来,开诚布公地谈谈,大家都会少流很多血… …”
毛泽东的确不“可怕”,一个为了百姓甘心忍受这样环境的人,又岂会是一个野心家?以毛泽东的能力,倘若他不是真的心系百姓、愿意为群众谋福祉,他何必过着这样的日子?
紧接着,蒋介石又想到徐佛观呈给自己的那份调研报告。“一个能真正深入到群众当中”的人,当他获得了万民支持以后,又如何不会成功?这难道就是共产党可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原因吗?
想到这里,蒋介石不禁冷汗直流,他仿佛透过这些窑洞,看到一个伟人在指点江山。魂不守舍的蒋介石心中大为震动,也没了游玩心思。当天下午,他便离开了延安,此后再没来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