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纳的橡胶与中国的发展、版纳的经济以及当地胶农的生活都息息相关,它甚至养活了版纳的几代人。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底层农名解决温饱问题都相当的困难,而版纳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适宜栽种橡胶,这无疑是解决了许多人的温饱问题。
随着版纳多年来橡胶的单一种植,版纳出现了“放眼处处皆胶林”的现象,原本的热带雨林、当地的生物多样性以及区域的气候都受到了破坏。
因此,越来越多的声音呼吁“退胶还林”,关于种植橡胶,各种负面声音也此起彼伏,很多人也只知道种植橡胶的危害,却不知它曾养活了版纳的几代人。
勐远仙境周围拥有许多橡胶林,来这里不仅可以体验割胶,还能了解橡胶种植的历史。
橡胶种植起源
橡胶树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雨林之中,印第安人将其称之为“会哭的树”,因为只要在树上砍一刀,就会有白色的树汁流出。
印度安人会将凝固后的汁液,涂抹在鞋子或者衣服上,这样就可以防水,这令欧洲殖民者感到震惊。
橡胶不仅可以制作成防水靴子、衣服,它们的应用非常广泛,橡胶轮胎,橡胶圈以及我们家庭之中就有许多橡胶制品,如乳胶枕头、床垫等。
由于橡胶制品用途广泛,以至于橡胶原料供不应求。
虽然其他植物也能够分泌出橡胶,比如:蒲公英的汁液也是橡胶,但只有橡胶树的含胶量高,同时还具备寿命长等优点,所以它们才是橡胶的主要供应者。
为了获取更多的橡胶,商人们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寻找适宜种植橡胶的地方。
版纳橡胶种植历史
世纪五十年代初,西方对新中国实行贸易禁运,为了满足抗美援朝战争和工业化建设计划的需要,中国领导人决心要实现关键商品的自给自足,其中就包括橡胶。
那时橡胶成为了我国最为紧缺的重要战略物资,为此我国在云南多个地方进行实地勘测,最终在西双版纳试种成功。
西双版纳橡胶的种植成功被视为一项科学上的“奇迹”,也是革命热情的证明。
当时的目标是在西双版纳种植100万棵橡胶树。
六十年代,大型的国有橡胶林场从全国各地招来了大批汉族工人,而当地少数民族农民被认为不适合从事这种类似工厂化的工作。
七十年代,又有大批城市青年被送到西双版纳接受“再教育”,工作就是开垦土地,扩大橡胶种植。
当时国有林场的开垦清除了大片的低地热带雨林和亚热带森林,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快速衰退。
八十年代初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当地政府鼓励农民在陡峭的坡地上种植橡胶。
他们认为种橡胶是一举两得,既可以满足中国快速工业化经济对天然橡胶的需要,又可以提高农民的家庭收入。
直到九十年代,国家一直对橡胶价格进行补贴,为农民提供了虽然不多但非常稳定的收入。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和二十一世纪开头几年国家推动的刺激下,农民们进一步扩大了橡胶的种植。
中国为了提高西部的森林覆盖率,推行了“退耕还林”计划,农民们如果在被毁掉的林地上种树,可以领取免费的树木种子以及五年的粮食补贴。
西双版纳地方政府决定把橡胶树也算成森林覆盖。
过去十年中橡胶价格已经增加了两倍,给农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丰厚收入。
但是除了经济上的收益,橡胶种植业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自然林地的破坏已经导致了迅速的生物多样性流失,水源减少(橡胶树要吸取大量的水),甚至带来了区域性的气候变化——西双版纳正在变得越来越干热。
科学家们担心这种愈发干热的气候最终将限制西双版纳的橡胶产量。
总结
从西双版纳种植橡胶的历史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农民们是在国家在很长时间内多次鼓励的前提下开始种胶的。
现在他们从中得到了收益,但却被不公正地当作了单一经济破坏环境的罪魁祸首。
任何收回农民们的土地进行还林或者环境恢复的计划首先都必须把他们吸收到方案的讨论中来,他们的意见对于决定还林的地点、树种以及如何对农民的长期损失进行赔偿都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