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鲜有能在私德和执政水平俱佳的政治家,多的是像博卡萨、阿明这样的暴虐统治者。今天我们要讲的托马斯·桑卡拉,就是一滩烂水中的清流。

背景

说起托马斯·桑卡拉,我就不得不先了解一下布基纳法索这个国家。

布基纳法索是位于非洲西部沃尔特河上游的内陆国。东邻贝宁、尼日尔,南与科特迪瓦、加纳、多哥交界,西、北与马里接壤。全境大部分地区为内陆高原,地势平坦,自北向南徐缓倾斜,平均海拔不到300米;北部接近撒哈拉沙漠,西南部奥罗达拉地区地势较高;纳库鲁峰海拔749米,为全国最高点。主要河流有穆温河、纳康伯河和纳齐农河。

布基纳法索地理位置

公元9世纪建立了以莫西族为主的王国,15世纪莫西人首领建立亚腾加和瓦加杜古王国。1904年沦为法国殖民地。1957年成为半自治共和国。1958年12月成为法兰西共同体内的自治共和国。1960年8月5日独立,成立上共和国。1984年8月4日改为现名。

身世

1949年12月21日,桑卡拉生于布基纳法索北部大区帕索雷省的亚科的一个军人家庭。颇尔族。信奉天主教。全名”托马斯·伊西多尔·诺埃尔·桑卡拉“。父亲桑博·约瑟夫·桑卡拉是颇尔族(即富拉尼族)人,当过宪兵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加法国军队,在战场上曾被纳粹德军俘虏。母亲玛格丽特·桑卡拉是莫西族人。托马斯·桑卡拉早年在加瓦读小学,后在该国第二大城市博博迪乌拉索丹尼斯·库里巴利第一中学读书。1966年在首都瓦加杜古读高中,毕业于卡迪科陆军子弟学校。桑卡拉的家人希望他成为一名天主教神父,而身处在一个人口大多数为穆斯林的国家,他也十分熟悉古兰经

1968年,19岁的桑卡拉投身军旅,先后就读于瓦加杜古预备军事学校、卡焦戈军事学院、喀麦隆雅温得联合军事学院军官训练班。

身着戎装的桑卡拉

政治生涯

1970——1972年在马达加斯加安齐拉贝军事学院学习,并以优异成绩荣获军官军衔。在马达加斯加学习期间,他亲眼目睹了1971年人民起义和1972年菲利贝尔·齐拉纳纳政府倒台,与此同时他还阅读了卡尔·马克思和列宁的著作,这些都对他的政治观点和激进革命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972年回国后在驻瓦加杜古南边的波城伞兵突击队任指挥官,之后又赴法国空降兵学校学习。

桑卡拉

1974年上沃尔特与马里两国军队在有争议的苏姆沼泽地区发生”闪电战“时,他因作战骁勇和作风廉洁赢得赞誉,被大家称为上沃尔特的英雄。1976年,桑卡拉任驻波城伞兵突击队司令,晋升为上尉。同年赴摩洛哥拉巴特伞兵中心受训。在摩洛哥,桑卡拉找到了与他一生为伴的政治伙伴,包括布莱斯·孔波雷、亨利·宗戈、让-巴蒂斯特·布卡里·林加尼。

孔波雷

1980年11月,赛耶·泽博上校发动军事政变推翻拉米扎纳政权后,1981年9月,桑卡拉进入政界,任赛耶·泽博军政府新闻国务秘书。泽博统治期间,桑卡拉与孔波雷、宗戈、林加尼等人秘密结成”共产主义军官团“,开始参与政治活动。在任职期间,桑卡拉牢牢掌控了国家电视台,通过“直播”使电视成为真正的宣传工具,这在当时几乎被认为是非洲的创举。后来,桑卡拉因宣扬新闻自由而与泽博发生了分歧。1982年4月23日,他在瓦加杜古举行的非洲国家负责电影工作的部长会议上发言,这段发言隐晦的表达出他与泽博政权的政治分歧。同年5月,桑卡拉因此前的发言而被迫辞职,接着就被逮捕并关了两个月的禁闭,后被送到西北部的德杜古军营,开始了半流放生活。从此,桑卡拉与泽博军政权彻底决裂。

桑卡拉发言

桑卡拉一直怀有伟大的政治梦想和对人民的责任,此时的他,认为时机成熟,自己该做点什么了。1982年11月7日,桑卡拉与少校军医让-巴蒂斯特·韦德拉奥果联合发动军事政变,他们率领一批伞兵,乔装打扮成足球运动员,把枪支弹药藏在大旅行包中,神出鬼没地潜入首都瓦加杜古,包围了总统府、国家电台、宪兵队驻地。最后,在几乎未遇抵抗的情况下,推翻了泽博军政府,接管了国家政权,组成最高国家权力和决策机构“拯救人民临时委员会”。1983年1月10日,托马斯·桑卡拉被任命为政府总理。面目清秀、年方33岁的桑卡拉上尉在全国军民中深孚众望,多年的军事理论教育和戎马生涯把他造就成一名赫赫有名的指挥官,此时,他已登上了国家政治舞台的中心。

托马斯·桑卡拉

1983年起,桑卡拉因主张对私营经济实行国有化以及同利比亚建立更密切关系等与国家元首巴蒂斯特·韦德拉奥果政见分歧日渐加深。韦德拉奥果推行比较务实和温和的政策。而桑卡拉则更为激进,他利用其势力和影响,对内力主“彻底改造上沃尔特”,坚决打击传统势力、老政客和剥削者,走“进步”道路;对外强调摆脱新殖民主义控制,主动向一些“进步国家”靠拢,发展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两派政见的分歧和矛盾逐渐发展到水火不容的地步。1983年4月,桑卡拉未经韦德拉奥果同意邀请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访问上沃尔特,使韦德拉奥果强烈不满。1983年5月17日,巴蒂斯特·韦德拉奥果发动“宫廷政变”,将桑卡拉逮捕并解除其总理职务,结果激起桑派势力的强烈反弹,双方几乎兵戎相见。同年6月中旬,桑卡拉获释。

八四革命

1983年8月4日,桑卡拉率军发动政变,推翻了韦德拉奥果政权,史称“八四”革命。8月4日深夜,桑卡拉、林加尼少校等人在精心策划后,领导驻波城伞兵突击队和瓦加杜古部分准军事部队发动武装政变,在瓦加杜古市中心、南郊,尤其在总统府、电台大楼、警察总部和一些街巷与忠于韦德拉奥果政权的部队展开激战。政变部队控制电台后,桑卡拉在电台宣布,推翻了韦德拉奥“傀儡政权”,成立了以桑卡拉为首的全国革命委员会(国家最高权力机构),并控制了局势。全国革命委员会要求全国各地成立它的基层机构,以便参加伟大的爱国斗争和阻止国内外敌人危害上沃尔特人民。8月5日凌晨,敌对双方停火,政变部队控制了前国家元首韦德拉奥果的住所、总统府、警察总部、邮电总局及瓦加杜古合成团驻地。战斗造成13人死亡、约15人受伤(包括6名法国侨民)。

“八四”革命后,桑卡拉任全国革命委员会主席和国家元首,1983年8月24日,新政府成立,桑卡拉任政府首脑兼内政和安全部长。新政府成员中有15名文官、5名军人,平均年龄约30岁。1984年8月3日,桑卡拉宣布将殖民时期沿用至今的原国名“沃尔特”改为“布基纳法索”(即“尊严的土地”),布基纳法索民主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同年9月改组政府后任全国革命委员会主席、共和国总统、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1985年当选为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首脑会议主席。

新政

桑卡拉执政后,他把“为人民服务”定为全国革命委员会的准则。他说:“我们在布基纳法索的革命是对整个人类历史上革命经验的一次总结。我们希望成为世界革命的继承者,为第三世界人民的解放而斗争。我们从美国革命中吸取经验教训,法国大革命告诉我们人的权利,伟大的十月革命带来了无产阶级的胜利并使实现正义的巴黎公社的梦想成为可能。”

桑卡拉认为自己的革命思想的源泉来自古巴的菲德尔·卡斯特罗和切·格瓦拉和加纳革命领袖杰里·约翰·罗林斯。他大力倡导“人民民主革命”,革命思想的核心是反帝国主义。他立即启动了社会、生态和经济变革计划,并将该国从法国殖民名称上沃尔特更名为布基纳法索(“廉洁人民的土地”),其人民被称为布基纳法索(“正直的人民”)。他的外交政策以反帝国主义为中心,同时拒绝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组织的援助。桑卡拉欢迎来自其他来源的外国援助,但试图通过增加国内收入和使援助来源多样化来减少对的依赖。

他的国内政策侧重于通过土地自给自足和土地改革来预防饥荒,通过全国扫盲运动优先开展教育,并通过为超过 200 万儿童接种脑膜炎、黄热病和麻疹疫苗来促进公共卫生。每年有 18,000 至 50,000 名儿童死于麻疹和脑膜炎。布基纳法索首次建造了数十所学校、保健中心、水库和近 100 公里的铁路,几乎没有外部援助。1983 年至 1986 年间,谷物总产量增加了 75%。



他的国家议程的其他组成部分包括种植超过 1000 万棵树木以对抗日益严重的萨赫勒沙漠化、重新分配私人土地所有者的土地、暂停农村人头税和家庭租金以及制定公路和铁路建设计划。在地方一级,桑卡拉号召每个村庄都建立一个药房,并在 7,500 个村庄中的 5,384 个村庄建立了药房。从 1982 年到 1984 年,婴儿死亡率从1,000 名新生儿 208下降到 145 人。桑卡拉执政下的学校出勤率从 6% 增加到 22%。

此外,他还禁止切割女性生殖器、强迫婚姻和一夫多妻制。他任命妇女担任高级政府职务,并鼓励她们外出工作并留在学校,即使怀孕也是如此。桑卡拉鼓励在人民革命法庭起诉被控腐败、反革命和“懒惰工人”的官员。作为古巴革命的崇拜者,桑卡拉成立了古巴式的保卫革命委员会。这样的节目引起了批评国际特赦组织和其他非政府组织因侵犯人权,包括法外处决和任意拘留政治反对派而受到谴责。

他为非洲自力更生的革命性计划使他成为许多非洲穷人的偶像。桑卡拉仍然受到他国家大多数公民的欢迎。然而,他的政策疏远和对抗了几个群体,其中包括小而强大的布基纳法索中产阶级、被剥夺了长期持有的强迫劳动和贡金的传统特权的部落领导人,以及政府法国及其盟友象牙海岸。反对党和工会被禁止,媒体自由受到限制。引人注目的教师被解雇,取而代之的是没有经验的年轻人。

由于他缺少经济建设和治国方略的知识与经验,且缺乏技术和管理手段,搬用某些国家(主要是古巴、利比亚和加纳)的革命理论和经验,忽视本国国情和具体实际,不断强化国家对工商业的控制,片面强调自力更生,限制进口,强制施行“勒紧裤腰带”的经济政策,废除部长津贴,削减工人、职员人数和他们的工资,大搞摊派,强迫人们捐款。在他执政的4年中,这些缩小“城乡差别”、铲除“特权”的偏激政策和做法损伤了一些人(主要是社会精英和权贵阶层)的利益,造成全国工农业生产每况愈下,货架上商品奇缺,物价飞涨,城镇居民的实际购买力下降30%,许多技术和管理人才流向国外,广大乡民怨声载道。

桑卡拉

桑卡拉在成为国家最高领导人后,与昔日密友布莱斯·孔波雷逐渐产生了政治分歧和矛盾,他们之间的争斗趋于公开、尖锐。桑卡拉的一系列偏激政策是国家陷入困境,引起孔波雷等一些高级官员的反对。尤其是桑卡拉亦步亦趋,独揽大权,在重大问题上,往往不经集体商议,尤其不听取孔波雷等人的意见,时常由他个人作出重要决定,成了独断专行的化身。“八四”革命四周年前夕,桑卡拉提出解散全国左派组织,成立由他领导的布基纳法索统一政党的主张被孔波雷等人否决。这次失败对桑卡拉在政治上是个沉重的打击。

桑卡拉不得不将矛头对准昔日的老战友们。就在桑卡拉要行动时,事情泄露。1987年10月15日,不甘心坐以待毙的孔波雷、林加尼与经济发展部长亨利·宗戈发动军事政变,桑卡拉在政变交火中身亡,年仅38岁,葬于瓦加杜古市郊的达格诺昂公墓。桑卡拉死后,他的遗孀带着孩子流亡国外。而孔波雷在夺权后,几乎全盘推翻了桑卡拉的既定国策,重新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以获取援助资金恢复“破败”的经济。

关于桑卡拉的真正死因一直存在争议。孔波雷将桑卡拉的被杀描述为“意外事故”,但是这种说法没有多少人相信。桑卡拉总统的遗孀马丽亚姆·桑卡拉一直在呼吁对孔波雷总统进行调查,直到2006年4月,联合国人权委员会仍在对布基纳法索政府不能正确解释桑卡拉的死因表示谴责。

纪念碑

2007年10月15日,托马斯·桑卡拉遇害二十周年之际,在布基纳法索、马里、塞内加尔、尼日尔、坦桑尼亚、布隆迪、法国、加拿大和美国等地均举行了纪念仪式和活动。

纪念碑

多年后,孔波雷等人一直对于杀害桑卡拉矢口否认。但不论如何,对于桑卡拉和其遗属,部分的正义最后还是降临了,在经历了数年艰难的调查取证后,今年4月,布基纳法索最高法院对孔波雷和十三名前政府高级军官进行了缺席审判,指控他们对桑卡拉的被谋杀负责。吉尔伯特·迪安德雷 (Gilbert Diendere),孔波雷的助手,后来几十年布基纳法索军队的将领是直接指挥谋杀的幕后凶手,目前已经被收押,此前因为2015年谋划一起军事政变反攻倒算推翻新政府已判刑二十年。

当然,只有部分正义是因为孔波雷还逍遥法外,早在2016年开始就已经被布基纳法索通缉,但直至今天他仍在科特迪瓦逍遥快活挥霍着27年来榨取的不义之财,科特迪瓦当局拒绝将其引渡回布基纳法索接受制裁。

2019年,为了纪念这位伟人,布基纳法索为桑卡拉树起了雕像。不过这塑像(作者让·吕克·班巴拉 (Jean Luc Bambara)在树立之后遭到很多人批评。因为面部特征实在和大家熟知的桑卡拉的形象相差甚远,但雕塑家自己解释是材料在高温天气下融化导致失真。。。不过最后雕塑家还是在民意压力下对塑像进行了再次返工,对面部表情到军服都进行了修改,第二个版本更贴近于真实的历史形象。新雕像在2020年再次揭幕。

雕像

修改前「左」与修改后「右」

评价

布基纳法索是个不幸的国家,土地贫瘠,自然条件恶劣,战乱,政变,贫困,到今天仍是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但在非洲西非这样残暴军阀腐败政客满地走的地方,历史上能出过一个年轻又杰出有能力的领导人,体会过社会发展的美好,又是一种幸运,尽管这种幸运实在太短暂了。他清廉,干练,有想法, 有执行力,是整个非洲上数下数若干年都难得一见的杰出领导人。唯一的遗憾是,太年轻,缺少足够圆润的斗争经验处理调整国内利益及和大国打交道的手腕,原则性太强不容易暂时妥协以换取长期的执政效益,最终导致众亲叛离。

了解越多,越觉桑卡拉的不易,也越觉他渐渐走下神坛,虽不再那么完美,却与我们更加接近也更加值得敬佩了,非洲的切格瓦拉的确是一个合适的称呼,他有着与切格瓦拉相似的盲动性,也有着与切格瓦拉一样的牺牲精神。他在真正为布基纳法索找到一条合适的道路前就倒在了反动敌人的手中,更加叫人感叹民族独立四个字背后是多少困苦与血泪,这是他的悲哀,也是布基纳法索的悲哀。但起码,桑卡拉短暂的一生直到今天还是在鼓舞不少布基纳法索和非洲地区人民,让他们知道这片土地生来就只有绝望,只要能继承伟大先贤的部分理想和信念去斗争去建设,未来就还是值得期待的。

举报/反馈

黄昏的秋之橘

19获赞 125粉丝
不定期分享好图好物。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