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的深圳缺水了,听起来很不可思议,但这就是事实。
12月8日,深圳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坦言,相较去年,全市自来水的供水量增幅达9.3%,远高于以往平均2%的增幅,预计今年自来水供水量高达19.4亿立方米,比去年增长1.5亿立方米,用水总量、增幅、缺口都将创深圳建市以来最高纪录。
今天,朋友一连收到三条水务局的节约用水短信。他特别诧异:“在深圳十几年,从没感到那么缺水。”
确实,深圳这些年,没有经历过太长时间的断水。偶尔一次断水,提前储备几桶,也能满足需要。
不过这次情况完全不一样,深圳很可能要经历一次“史无前例”的水荒。接下来几个月,即便是节约用水,深圳限水也可能在所难免。
根据官方发布的数据,2020年,深圳市(未含深汕)总用水量为20.22亿立方米,如果除以365天,就会发现2020年深圳日均用水量为566万立方米。
再对比一下水务局透露的信息,“深圳城市用水量缺口平均约100万立方米/日,其中可通过本地饮用水源水库应急储备水量解决50万立方米/日”。
也就是说,和去年相比,深圳目前缺水量超过17%,形势之严峻一目了然。
在很多人的认知里,深圳这样一座海滨城市、降雨丰沛、河流众多,完全不应该缺水。然而事实是,深圳人均水资源仅为全国均量的1/23,不仅缺水,还是全国严重缺水城市之一。
从地理资源禀赋来讲,一座城市的天然水资源,主要有两种来源:一是河流湖泊,二是降水。
深圳虽地处华南,拥有丰富的雨水资源,也坐拥众多河流和湖泊,看起来,不应该缺水。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深圳境内没有大的河流经过,深圳仅有的“五大河”此前常年污染严重,直到近年水质才刚刚达标(均值达到地表水 IV 类及以上),但距离Ⅲ类生活饮用水仍有很大距离。
其次,深圳境内没有大的湖泊蓄水,蓄水主要依靠人工水库,而深圳水库的库容极其有限。2020年,深圳市(不含深汕)共有149座蓄水水库,其中大型水库2座,中型水库14座,149座水库蓄水总量为2.2亿立方米。
2.2亿是什么概念,作为同样严重缺水的北京,今年一个密云水库蓄水量就达到33.71亿立方,是深圳所有水库蓄水量总和的15倍。也就是说,深圳水库的蓄水能力,完全跟不上深圳爆炸式的用水需求。
因此,深圳只能越来越依赖“境外引水”。这就是发源于江西境内的东江。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如今的深圳,全市90%以上的饮用水都从东江引入。一条东江,不仅要满足深圳,更需要同时兼顾东莞、深圳和香港三个湾区大城市的供水。
据官方报道,由于去年和今年连续两年干旱,东江流域正遭受1963年以来最严峻旱情,降水持续偏少。而东江流域旱情,正是深圳缺水的主因之一。
没有大江大河的深圳,一直以来水资源都非常短缺,改革开放前,深圳仅有30万左右人口,而仅比深圳面积略大的东莞却有120万人口,是深圳的4倍。
改革开放初期,缺水是深圳人生活的一部分
林为农摄于1985年
人口差距如此之大,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东莞位于东江最下游位置,长年冲刷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可以满足上千万人口城市的基本需求。这样的水资源条件是深圳未曾有的。
香港作为一个沿海岛屿城市,水资源短缺比深圳更严重。从1962年底开始,香港出现自1884年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严重干旱,连续9个月都没有下过一滴雨。
无奈之下,港府采取了制水措施(限时段供水),从开始的每天供水4个小时,到后来每4天供水4小时。一时间,大号储水铁罐在香港卖到脱销。每到供水日,香港人无论大小,都提着大大小小的罐子出来打水。据说今日香港的排队文化,正是来源于那时排队取水的经历。为了这来之不易的水,也发生了争抢乃至械斗等悲剧。
内地对香港缺水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后经中央决议,财政拨款3800万元,敲定了从东莞桥头镇提取东江水,一路提升46米、倒流83公里,流入深圳水库,再供应香港的方案。
1964年2月20日,东江深圳供水工程正式动工。一年后,正式向香港供水,水费仅象征性的每立方米收取“1毛”。
得到东江水哺育,香港没有了后顾之忧。而东深供水工程作为政治任务,不管什么情况下,优先供应香港都是未变的选择。
1991年,广东出现罕见的秋冬春连旱,东江出现建国以来最低水位,再加上东深供水工程停机检修设备,供水受到严重影响,难以同时满足莞、深、港三地供水的需求。为了确保对港充足供水,东莞、深圳的供水量大幅削减。
其中深圳缺水最严重阶段,全市有26个住宅区20万人,几乎一星期供不上一滴水。断水一周以上的居民高达10万人。由于停水无法下厨,不得不吃盒饭,喝矿泉水;无水冲厕,只能到一里外的公厕解决。
水荒还在社会上引起连锁反应。包括市政府在内的市中心每天只能供水3到4小时;市人民医院住院部因停水取消手术,医疗器械、用品无法消毒;市内消防设施白天无水,若火灾发生,只能“望火兴叹”。
为了解决深圳供水压力,1993年深圳市成立中国第一个城市水务局,改变了“多龙管水”的局面。与此同时,深圳市政府开始规划实施境外引水工程。但是,因为深圳人口的爆发式增长,深圳供水压力一直存在。
2002年,深圳再次爆发严重“水荒”。深圳市民在路边排队买水,大街小巷贴满打井广告,消防车、洒水车成为紧急供送生活用水的运输工具,贮水器皿成了需要排队购买的热销商品,一些用水量较大的工厂也出现半停产状况....
此次“水荒”虽然依旧是久旱而致,但同时暴露了一个严峻事实:水利工程建设明显滞后。10年时间里,深圳人口从90年的167万增加到700多万,水利工程建设远远跟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
尽管此后的2010年,深圳市东江水源二期工程完工,相对缓解了深圳用水问题,但人口增长与公共服务供需之间的矛盾,一直持续到现在。
据水利部统计,全国669座城市中有400座供水不足,110座严重缺水;在32个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中,有30个长期受缺水困扰。14个沿海开放城市中,有9个严重缺水。北京、天津、青岛、大连等城市缺水最为严重。
与此同时,考虑到外调水资源引水管线长,发生事故的几率高,很多沿海城市为了保障供水安全,早已开启海水淡化工程。
香港从60年代投入海水淡化至今,有相当一部分饮用水来自海水淡化。
今年的香港特区财政预算案中,香港财政司长曾俊华也表明“海水化淡长远可以成为香港一个重要水源”。
对于深圳而言,作为一个滨海城市,如何利用近海优势,有计划地发展海水淡化工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2006年,深圳曾拟建两个海水淡化厂,后因某些原因被搁置。
深圳缺水,听起来不可思议,但是这个隐患的确与我们同在。我们习惯于深圳奇迹的叙事,习惯于深圳从边陲到国际都会的进化,但是却不知道这样的爆发,也是对资源、空间、环境和人文的深层次“重组”。
某种意义上,高歌猛进的深圳,总不免回过头来“筑底”。不仅是缺水,其实从当下出发,一个2000万人的国际化大都市,深圳需要补齐的还有不少。毕竟,一个优秀的城市,不是一天建成的。
2020 | 深圳市水资源公报
粤水婷:深圳久违十载又现缺水
王若愚:东江水供港——生命水背后的政治纷争
深圳商报:我们每天喝的水从哪里来 深圳破解“水荒”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