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证券日报网

  11月底,龙津药业发布公告称,将使用闲置自有资金进行现金管理,这已经是龙津药业今年发布的第七次《关于使用闲置自有资金进行现金管理的进展公告》。

  龙津药业三季报显示,今年前三季度的理财产品投资收益约为544.67万元,但利润总额仅为241.58万元,前三季度理财收益占利润总额的226.40%,公司业绩可见一斑。

  近几年,龙津药业创始人兼董事长樊献俄一直在布局“二代”接班,董事长女儿樊丽娟于2016年进入公司基础岗位,2020年正式接下总经理重任,接手后经营仍旧惨淡,转型仿制药路线三年无起色,董事会去年定下的研发“军令状”恐难达到。针对这些投资者关注的问题和情况,12月7日,《证券日报》记者来到龙津药业公司办公地及主要生产基地——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马金铺兰茂路789号一探究竟。

  母公司探访:园区冷清员工流失

  记者在龙津药业母公司实地探访时看到,公司占地面积不大,现场颇显“清静”。

  数据显示,近三年公司主营收入分别是,2018年3.36亿元、2019年2.75亿元、2020年2.54亿元;而三年的净利润分别为:1387.01万元、-2310.74万元、1181.16万元;三年扣非净利润则分别为:295.01万元、-3988.60万元、-252.59万元。

  在多年主业不佳、经营吃紧的情况下,公司并未投入更多资金在主产品的“二次升级”和优势项目的挖掘,而是将大笔资金和注意力投入理财产品中。龙津药业今年多次发布闲置资金理财投资公告,最近一次是11月25日公告显示,龙津药业在过去十二个月使用闲置自有资金进行现金管理尚未到期的金额为3.17亿元。

  同时,主要负责产品生产的母公司还出现了员工流失的现象。《证券日报》记者查询了近三年年报:母公司员工数量在2018年为238人,2019年为199人,2020年为179人,两年内人员减少59人,员工流失率为24.78%。还有基层员工对《证券日报》记者说:“已有好几个月没见到董事长的身影了。”

  对于龙津药业存在多年来经营现状不佳和人员流失的情况,Biotech创新药医学顾问曹博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众所周知,在资本市场上产品单一创新不强的药企容易被市场淘汰。作为中药制药厂商,要多重视研究和创新,有了临床研究理论再结合自身企业的销售实际,才不会被市场淘汰。”

  “三年布局仿制药”仍渺茫无果

  其实,近年来龙津药业也有所动作和布局,公司有意向仿制药业务板块转型,但到目前尚未形成可单独列示的营收项目。

  《证券日报》记者梳理出龙津药业“仿制药三年布局”的具体动作:2019年5月,龙津药业全资子公司——云南龙津梵天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龙津梵天”),与合作方无锡金慧盛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戎誉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在江苏苏州成立仿制药研发平台——江苏龙津康佑生物医药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龙津康佑”),龙津药业出资近5000万元,持股51%;

  2019年7月,龙津康佑宣布与印度Intelliscend药品研发公司、CBC印度公司签订仿制药研发合作协议,龙津康佑“外包”研发项目给印度。2020年,公司又被迁到云南,更名为“云南龙津康佑生物医药有限公司”,期间并没有研发的新产品亮相。

  2021年6月,龙津药业公告显示,公司看中了通化金马(000766.SZ)前总裁姬彦锋“多年医药从业经验及多元化的资源平台优势”,集合龙津康佑、龙津梵天、姬彦锋三者共同成立孙公司——云南龙津康润生物医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龙津康润”)。其中,龙津药业方面共出资3500万元,总计持股70%。

  2019年—2021年期间,龙津药业在仿制药研发方面出资8500万元,但到目前为止,仿制药的研发有没有成果、何时推出新药并未公告。

  对此疑问,龙津药业董秘李亚鹤表示:“公司从三年前就开始布局仿制药领域。长期聚焦心脑血管及代谢类疾病等慢病药物研发和已有产品的二次开发,但产品何时能够研制成功尚不能确定”。

  既然主营业务久攻不下,公司转投仿制药研发也不失为好策略,但仿制药之路同样充满荆棘。业内专家表示:“近年来,医药领域借助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多轮国家带量采购等政策,逐步将大量低水平又重复的仿制药从市场中淘汰出局,市场更青睐高质量的仿制药,对首仿药、创新药已出台了更多鼓励政策”。对于意欲发力仿制药的龙津药业来说,未来还面临很多方面的挑战,仿制药不仅是模仿,更要在技术上创新体现出优势。

  年报显示,龙津药业在仿制药的研发投入还有“收缩”,公司2020年度的研发费用出现明显下降,仅有2070.82万元投入,同比2019年下降29.32%。

2020年度龙津药业研发投入情况2020年度龙津药业研发投入情况

  “二代接班”实力不济被吊打?

  龙津药业主打灯盏花制剂业务,近年来业绩出现逐年下滑现象,甚至被“后来者”——云南生物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生物谷”)赶超。

  国盛证券分析报告直接指出关键所在:“生物谷在灯盏花药品领域市占率53.3%,明显领先于‘同行’龙津药业以及湖南恒生”。

  从高管层医学研发背景而言,生物谷能在灯盏花中成药领域走出一片天地并非偶然,从董事长到副总经理均具备强劲的研发实力,成为支撑企业发展的关键力量。在医药研发方面颇具优势的生物谷,直接打通了灯盏花制剂产业链:拥有7个灯盏花系列产品,其中4个为独家产品(剂型),产品线丰富多样。

  相对而言,龙津药业高层管理者缺乏医药专业方面的背景。2020年报显示,公司现任总经理樊丽娟,作为“企二代”在国外镀金后于2016年直接进入公司,四年间由行政专员过渡到总经理助理后提任总经理,父女俩“联袂”执掌公司。

龙津药业、生物谷高层专业背景对比龙津药业、生物谷高层专业背景对比

  由于缺乏医药创新能力,龙津药业目前的产品线依旧在“吃老本”:在产的注射用灯盏花素、注射用降纤酶和注射用生长抑素,均为公司上市之初就已具备生产批文的产品。注射用降纤酶2017年实现生产,注射用生长抑素今年才取得新规格批文,仅有注射用灯盏花素支撑公司主业营收。

  除灯盏花制剂以外,龙津药业其他产品的研发主要依靠合作方式。注射用降纤酶和注射用生长抑素等仿制药品多是依赖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开展药学研究工作。

  在此情况下,龙津药业还是在2020年年度董事会上立下的仿制药研发“军令状”:力争在2021年2项化学仿制药取得国家药监局注册受理书、3项化学仿制药取得BE试验备案,提交相关发明专利至少1件。

  目前,龙津药业的注射用生长抑素取得批文,2项口服固体制剂仅完成预BE试验,申请发明专利1件;2020年还剩不到一个月,仿制药研发“军令状”不知能否如期完成?

 

举报/反馈

新浪财经

4129万获赞 268.1万粉丝
新浪财经提供7×24小时的全球财经内容服务
新浪财经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