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四月二十四日,发射场区风和日丽,春风拂面,人们精神抖擞,期待着第一颗卫星上天。气象部门预报发射场区的天气,晚上8点到9点,云高7,000米以上,风速小于4-5米/秒。发射时间预定在晚上9点30分左右。

当天上午,给运载火箭的第一、二级加注了推进剂,紧接着,卫星和运载火箭进入发射前的八小时准备工作程序。下午3点50分,周恩来总理电话告国防科委副主任罗舜初:毛泽东主席已批准这次发射。希望大家鼓足干劲,过细地做工作,要一次成功,为祖国争光。这个指示立即传达到发射场,传达给在各个岗位上的参试人员,大家倍受鼓舞,决心夺取发射任务的成功。


晚上8点钟,发射指挥员下达发射前“一小时准备”的口令,地下控制室各测试间的测试人员更加聚精会神地工作,技术人员注视着操作人员的每个动作和各种仪表上的数字显示及灯光指示。为了保证安全,在下达“三十分钟准备”的口令后,在发射架上和场坪上工作的人员撤离到指定的疏散地点。在临近发射的时刻,人们默念着周恩来总理刚发来的指示:“关键是工作要准确、不要慌张,要沉着,要谨慎”。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离发射时间只有20分钟、15分钟、10分钟、5分钟,发射场区万籁俱静,脐带塔上灯火通明,周围的聚光灯把场坪照得如同白量一般、载着卫星的运载火箭矗立在发射架上。

卫星预定在晚9点35分发射,8点多钟的时候,发射场上空的云层还显得很低,看不见天上的星星。9点钟稍过,云层渐退,犹如拉开了天幕,星星露出来了,它们闪烁着,微笑着迎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


发射时刻终于来到了,指挥员下达了“一分钟准备”口令,过了15秒钟,发出了“牵动”口令,地面各种记录设备开动起来,又过了30秒,发出了“开拍”的口令,地面的光学记录设备开始工作。当计数器上出现了“0”字的时候,指挥员即刻发出了宏亮的“点火”命令,操作人员有力地按下了点火开关,只见一级火箭的4个发动机喷出了桔红色的火焰,巨大的气流将发射架底部导流槽中的冰块吹出四、五百米远。

9点35分,火箭在震耳的隆隆声中离开了发射架,徐徐上升,发动机喷出的几十米长的火焰光亮夺目。火箭越飞越快,直冲云霄。在发射场附近观看的人们,目送着我们的卫星向太空飞去。发射场区的各种地面测控设备,紧紧跟随着卫星,各观测站不断地向指挥中心报告“跟踪目标”、“跟踪良好”,地面遥测报告“飞行正常”。

四月二十五日下午,新华社授权向全世界宣布:一九七0年四月二十四日,中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卫星运行轨道,距离地球最近点439公里,最远点2,384公里,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平面的夹角68.5度,绕地球一周114分钟。卫星重173公斤,用20.009兆周的频率播送《东方红》乐曲。

连续几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首都报纸分别广播和发表“东方红一号”卫星每天飞经我国和世界各国主要城市的时间和来去方位。四月二十五日晚8点29分,“东方红一号”卫星飞经北京上空时,首都的人们怀着喜悦的心情,争相观看。

四月二十八日晚,卫星飞经香港地区上空。人们带着收音机、指南针、望远镜,扶老携幼,成群结队地涌到山头、高地、海岸。当卫星飞来时,人们马上安静下来,屏住呼吸,仰望西北天空,争相观看。

“东方红一号”卫星于一九七O年四月二十四日发射入辅后卫星环绕地球运行,星上能源系统和各种仪器工作正常,性能定,实现了“看得见、听得到、抓得着”的要求。由于能源系的保证,星上各种仪器实际工作的时间远远超过了设计要求,《东方红》乐音装置和短波发射机连续工作了28天,取得了大量工程遥测参数,为后来的卫星设计和研制工作提供了依据和经验。

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在我国航天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我国发展航天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

举报/反馈

文史故事会

655获赞 106粉丝
专注生命能量,科学生活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