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馨月

老子在《道德经》里说:“慈故能勇”,不能“舍慈且勇”。有“慈”所以能勇武,要想做到真正的勇敢无畏,仁慈是根本和基础。

勇是指明智前提下的刚强果断,而不是刚愎自用,不是满腔戾气、鲁莽或盲目地对抗,也不是为解决冲突反而又制造出冲突,使矛盾升级。

而仁慈也并不是胆小懦弱,是一种善良,正气,静气,和气与捍卫和平的使命感。是一种不受情绪妨碍,基于理性的智慧斡旋与策略,是一种老子所讲的“无为”。

仁慈是一种柔,有了这种以柔为基础的勇敢无畏,才能化解怨气、烦恼与忧愁于无形,消除戾气,驱走浊气,减少不必要的时间、精力的支出和损失。

老子在说到“不争之德”时也同样提及了什么是真正的勇敢无畏:“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意即善于带兵打仗的将帅,不崇尚勇武;善于打仗作战的人,不会轻易地就被激怒;善于胜敌的人,不与敌人正面冲突。

《易经》的蹇卦中,其真意也是同样告诉我们了有关“勇敢无畏”的课题:遇到困难要去勇敢地面对,要有越战越勇的意志,愈挫更要奋起的决心,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但同时又马上提醒到:“见险而能止,知矣哉”,不能有勇无谋,盲目硬拼,遇险得能适当地停止下来,用坚定的信念和不受不良情绪影响的明智及坦然的情怀,不争“一时一地”之得失,以长远的眼光制定合理的计划,进退得当。积极开动脑筋,想出合适的办法,尽力去解决难题,化解蹇卦的困苦。

咱们来看看,关于东汉光武帝刘秀的一个小故事,就非常形象地诠释了什么是“慈固能勇”与“善胜敌者,不与”。

汉更始元年,更始皇帝刘玄整日饮酒作乐,不事朝政。刘秀指挥的昆阳之战中,刘秀和他的兄长哥俩都立下了赫赫战功,但却引起了刘玄的猜忌,随以莫须有的“久有异心”之名,将其杀害。刘秀接到此消息,伤心痛惜得几乎昏厥,为大局着想,还不能表现出来,他极力克制着自己,对皇帝派来的信使说:“家兄不知天高地厚,诛之甚当,请奏陛下,如蒙不弃,刘秀愿尽犬马之劳。”并且绝口不提自己的战功。刘秀忍辱负重,表面恭谨的伪装骗过了刘玄。此时,刘玄又觉得很对不起刘秀,封他为破虏大将军,行大司马之事,并让其持令到河北巡视州郡。刘秀借此慢慢地壮大起了自己的力量,到更始三年初春,实力己强,以屈求伸,“忍小愤而图大谋”的刘秀与刘玄公开决裂,继而于更始三年六月己未日登基,创建了东汉王朝。

读史使人明智,刘秀的“无为而无不为”就应了老子所讲的:“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大道至简而又无形,化作于世间万千的“象”中。

举报/反馈

雅谈家庭教育

1889获赞 525粉丝
文化领域爱好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