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举措。艺术院校从其学科属性和专业特点出发,在“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过程中,课程思政建设具有显著的优势和鲜明的特色。
12月1日,是上海戏剧学院建校76周年校庆日。当天,全国29所高校的相关负责任人和教师齐聚上海戏剧学院华山路校区,共同讨论全国艺术院校课程思政教学。
据悉,该活动是全国艺术院校首次集中展示在课程思政建设以及构建大思政格局中取得的成果,并就艺术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进行交流,不断深化艺术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理念、路径及方法。
活动设立主旨发言、课程展示和交流研讨三个板块。其中,主旨发言板块,来自戏剧、舞蹈、戏曲、音乐、美术等不同专业领域的艺术院校进行大会主旨报告,就其课程思政建设的理念、举措及其成果等方面进行分享和交流。
北京舞蹈学院党委书记巴图在发言中表示,思政教学旨在培养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在此过程中,要警惕为艺术而艺术,要把握时代精神,融通各类教育资源,在守正中实现创新发展;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冉常建从“寻找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最佳契合点”出发,列举了目前中国戏曲学院的一些经验做法,如将《岳母刺字》《杨门女将》《程婴救孤》等中国戏曲中歌颂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的剧目以及《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焦裕禄》等现代革命题材戏曲剧目、社会主义建设的戏曲剧目融入日常课程教学中。“课程思政的本质是立德树人,思政课程并不是把专业课程思政化,而是根据每门专业课程的特点,寻找其与课程思政的契合点。”冉常建如是说。上海戏剧学院党委书记谢巍则在《基于“三然”理念 聚焦关键环节深入推进上戏课程思政建设》主题发言中提出,在艺术人才培养过程中,始终不能忽视对教育和对艺术价值导向的坚守,而其中的关键,在于艺术院校对课程的定性、定位以及建设路径。基于时代的要求和使命,上海戏剧学院在课程思政教学上开展了一系列探索和建设。“上戏开展思政教学,是基于教育的本然、艺术的天然,结合上海戏剧学院的实际,也就是上海戏剧学院的自然。”谢巍表示,在思政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三防”,即防止“底色”代替全部,防止“盐水”变成“咸水”以及防止专业性弱化。
此外,活动中的课程展示板块,围绕美术、电影、舞蹈、舞台设计等不同课程内容进行展示分享,其中不乏有入选过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的课程,并就艺术课程如何融入思政教学元素进行交流分享。
交流探讨板块,则由众多艺术院校的专家学者们在分享各自所在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凝练艺术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特色。
今年,《上海戏剧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指南》正式发布。指南表示,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是上戏的自然传承、天然使命和本然要求。
在这份实施指南发布的同时,上海戏剧学院课程思政建设成效逐渐显现出来:两门课程及教学团队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项目;三门课程入选“上海高校党史学习教育与课程相融合示范课程”。学校各院系相继推出了课程思政教学公开课,有的还结合党史学习教育,通过独幕剧、美术作品等形式,践行党史融入课程思政。
此次全国艺术院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论坛,由上海戏剧学院发起主办,得到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教育部高等学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以及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的指导和支持。
(图为活动现场,由黄艺芹拍摄)
责编:贾亭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