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过西北地区的朋友们都会发现,在山头上或是川道地区,三五里的范围,就会有一处土堡。它们静静地矗立在山头上,形状不一,有方有圆,也有不规则形。大多已经残破不堪,但还能依稀看到当初的模样。心里不禁会疑惑,为何会有程度如此密集的土堡呢?
堡子是西北特定时期的历史产物。尤其是在甘肃陇中地区以及周边的宁夏,陕西等地,堡子数量多到数以万计。如区区通渭一县,就有“千堡之县”之谓。西北很多历史事件,如清乾隆四十九年的“石峰堡事变”,同治八年的“金积堡之战”,甚至到近代工农红军“将台堡会师”,无不与堡子有关。
西北地区的堡子,现存多为明清时期所建,据《清史稿》记载,为防御川楚陕白莲教起义的侵扰,自嘉庆年间开始,陕甘各地开始增修土堡。堡子为黄土版筑,底部厚一到两丈左右,到顶部宽五六尺至一丈,高两三丈。堡墙每隔二三十米左右筑有角墩,既可以起到稳固城墙的作用,又可用来侧面防御。堡墙外挖有护城壕沟,宽深各两丈有余,平时用来饲养牲口,遇着匪盗来时,将牲口赶到堡内,壕沟又起到防御作用。
同治元年(1862年),西北地区又爆发了长达十二年之久的回民起义,所过之处,血雨腥风,血流成河。当地的汉人村庄为了自保,纷纷筑堡。在这一时期,堡子开始大量出现在西北的梁峁川塬之中。翻阅同治年间西北各县的县志,“破堡”,“屠堡‘’的词层出不穷。每一次“屠堡”词语的出现,则意味着少到百十来口人,大至千百口人,小至婴孩老至耄耋的所有生命的消逝。
如甘谷县民谣:三十铺下一盏灯,五十铺下紫禁城。石家窑下鸡眼睛,四十铺下盛血盆····又如静宁南部流传的歌谣:张静安堡子一朵云,祝家堡子盛血盆····类似“盛血盆”这样的民谣有很多,如今大多堙灭。所谓“盛血盆”,指该堡被攻破,堡内人俱被屠尽。
到了清末民初,大的土匪有白狼,由河南入陕甘,一路攻城拔寨,所过荼毒。小的土匪不计其数。又产生了一段筑堡的热潮。
每当有了匪乱,村民们扶老携幼,将粮食畜产存进土堡内。对于手无寸铁,老实本分的庄农人而言,堡子就成为了他们最后的安全保障和生命寄托。
甚至到了1945年以后,西北个别消息蔽塞地区还有人筑堡。流传过一个故事,有一个村庄,全族人穷丁少,没有气力单独筑堡。每当土匪来时,要去别村的堡子里躲土匪,受尽白眼。族长待到稍有积蓄,便将全部积蓄用来为家族筑堡。到后来堡子筑成,也财力耗尽。但没多久,整个西北已经解放,再也不用跑土匪了·····
在西北地区,堡子是生存的象征,是兵荒马乱年月人们最后的寄托地。如今,它正在渐渐老去,一点点地被时光堙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