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冬天来临前,越冬的候鸟们都会从遥远的北方出发,千里迢迢寻找过冬之地,一只脚蹼划开静谧的水面,一声鸣叫打破秋冬的宁静,这便是候鸟光临苏州的信号。11月28日,记者从苏州市生态环境局获悉,每年的10月到次年2月,都会有成百上千的候鸟从遥远的北方飞越到太湖之滨越冬停歇,绘出一幅“候鸟天堂”的画卷。
苏州是著名的江南水乡,众多的江河湖田赋予了苏州丰富的湿地资源,全市自然湿地总面积2687.62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约三分之一。可以说,苏州是一座诞生在湿地上的城市。这样宽阔的水域和大片的植被,自然吸引了大批鸟类来此过冬。其中,总面积230公顷的太湖国家湿地公园,有着天然的鸟类越冬生活环境,更被称为“鸟类天堂”。
生态环境好不好,动物们最有发言权。据调查,2013年以来,太湖国家湿地公园鸟类监测次数超过49次。截至2021年10月,园内共监测到野生鸟类11目37科153种,留鸟42种,冬候鸟54种,夏候鸟34种,过境鸟23种。拥有浮游植物7门97种 ,维管植物55科121种,双叶子植物35科74种,单子叶植物14科41种。珍稀濒危植物24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16种,苏州地区重点保护野生动物93种,证明太湖水源地优越的环境优势。
太湖湿地生态系统完整生境类型多样,可以为各种鸟提供适合的生境。太湖国家湿地公园是全国首批12个正式授牌的国家级湿地公园,2012年太湖国家湿地公园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园内河网密布,湿地多样,湖泊、河流、沼泽区相互交错,漫步其中,苍翠环绕、林水相依,在高楼林立的城市边缘,这里是一块难得的生态保留地。
10月7日,太湖湿地公园监测员在湖上空发现了成群的苍鹭,它们围着水森林飞了4、5圈,然后落在湖心小岛上。靠近水森林区域,离船十米开外的水域中,成群结队的候鸟们盘踞在湖面上,或站立在滩涂上休憩,或在挺水植物间觅食,或展翅起飞。
“小䴙鷉、绿头鸭、白鹭……粗略估算,今天这儿大约有上千只候鸟。”太湖湿地公园监测员握着单筒望远镜,记录着候鸟数量和种群。它们有的会停歇在沼泽上优雅地伫立,有的穿梭在水泽间寻觅食物或玩水嬉闹,还有的眷念着天空肆意翱翔,时不时鸣叫几声,好像在表达着欢快愉悦的心情。
“进入10月以后,几乎每天都有大批候鸟来到湿地,通常到水域冰封以后才会离开。”据观测,今年候鸟抵达的时间与往年基本相同,“等到12月,这里会是万鸟云集。小天鹅、鹈鹕、鹤鹬、白眉鹀等100多种鸟类在这里安然过冬。”
太湖湿地公园监测员介绍,不同越冬水鸟还要求有不同的生境,如白鹤和鹬类等喜欢浅水和湿泥滩生境,东方白鹳、白琵鹭、小天鹅和有些雁鸭等水鸟喜欢浅水生境,鸿雁、豆雁和赤麻鸭等喜欢浅水和草洲生境。
漂亮成绩的背后,是源于一群人共同的守护。10多年前,太湖国家湿地公园还未建立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水文过程的变化导致太湖湿地生态系统趋向简单化,生物多样性逐渐降低,为充分发挥其生态价值,政府决定将这一方净土保留下来,与此同时,水源与水质保护、水岸保护、生物多样性及动植物栖息地保护等工程启动,“苏州最佳观鸟目的地”由此得名。
同时太湖湿地建立长效保护管理机制,把每日两次的监测防控工作列入专人负责,冬日里,太阳还未升起之时,护鸟人就顶着萧瑟的寒风,到湖边巡逻起来。而夜色渐渐暗下来,护鸟人还要拿着手电筒在岸边巡视,当遇上结冰、落雪下雨,更是要加强巡护。
这些护鸟人有的是太湖湿地公园的巡护员,有的则是志愿者,无论他们来自哪里,都只有一个目的:保护迁徙归来的候鸟。
通讯员 苏小环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曹卢杰 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校对 徐珩
举报/反馈

扬子晚报

329万获赞 30.9万粉丝
江苏省级报刊,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晚报都市报
扬子晚报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