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1943年,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人类激励理论》中提到了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在这个理论之中,马斯洛将人的需求从低到高依次分为:

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除去前面四种需求比较容易理解之外,最后一种其实主要就是为了完成自我价值追求。

对于很多人而言,前面四种基本需求就足以让自己对生命感到满足。可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说,他们可以接受他人的不解,但绝不会放弃自我实现的需求。

而这种自我实现需求最直观的体现就在于完成各种看似“没必要”或者“不可能”完成的事情上。在近现代社会之中,其实最容易完成自我需求的方式,就是攀登一座又一座的高峰。

有些人会通过极限运动追寻自我实现需求

珠穆朗玛峰

根据国务院以及相关授权部门所公布的最新高程数据,珠穆朗玛峰总体海拔为8844.43米,是当前世界上当之无愧的第一高峰。

对于那些想要完成自我实现需求的人而言,珠穆朗玛峰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别说是他们,任何一个人如果能够有机会在有生之年登上一次珠峰,都必然是自己一生最珍贵的回忆。

当流星从天幕划过,相信没有谁不会被大自然的神奇震撼。然而壮丽风景的背后,必然也伴随着无尽的危险。“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阳光照耀下的珠穆朗玛峰

如果是在横向上呈现这样的景色,我们定然会十分欣喜;可如果是纵向体现这样的风光,不少人必然会心生畏惧,而珠穆朗玛峰便是如此。

整个珠峰的山体呈巨型金字塔状,地形极端险峻,环境也异常复杂。在冰川之上,除去常年不化的积雪之外,还有千姿百态的冰塔林

不仅如此,各种高达数十米的冰崖以及冰隙,同样让珠峰成为生命的禁地。一旦不小心掉入了陷入其中并得不到及时的救援,那就只能安静地等待死亡的降临。

在我国地理学家林超先生的研究记录之中,证明了珠穆朗玛峰是1715年被入藏勘测的楚尔沁藏布、兰本占巴和胜住三人共同发现。

高耸的珠穆朗玛峰

尤其在1719年清朝编撰的《皇舆全揽图》中,还正确地标注有珠穆朗玛峰的具体位置以及对应的满文名称。从此以后,珠穆朗玛峰正式出现在人类眼前。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发展,现如今绝大多数人在看待攀登珠峰这件事情上,都会认为攀登珠峰其实并不困难。毕竟有着无数现代装备的帮助,现代攀登的难度绝对要远远低于上个世纪的攀登。

这样的说法并没有错,可还是不可避免地高估了人类科技在大自然中的影响力。如果没有强硬的身体素质、珠峰向导的引领以及一定的攀登经验,那么无论是什么样的登山装备,都不可能真正帮你克服攀登珠峰的苦难。

珠穆朗玛峰

不仅如此,在攀登的过程之中,一旦发生了任何意外,这些沉重的现代科技装备反而很有可能会将你置于险境。没有经历过珠峰的人永远无法想象,珠峰之上的体力消耗,究竟是多么的恐怖。

曾经有专业人士对攀登珠峰进行过统计,自1921年英国登山队首次从中国西藏境内开始攀登高峰以来,尽管有6000多人完成了登顶珠峰的挑战,但同样有300多人因此死亡。

而珠峰著名的遇难者“绿靴子”,便是其中之一。不过让人感到不解的是,他的尸体已经被发现了20多年,为什么一直没有人将他搬下山呢?

被冰雪覆盖的珠穆朗玛峰有很多人曾尝试着攀登

绿靴子

之所以被称之为“绿靴子”,主要原因就在于暴风雪中那双亮眼的绿色鞋子。只可惜自他的尸体被人发现之后,无论有多少人从他的身旁路过,都不会有人敢于伸出援手。

时至今日,登山队员们都还有机会能够在登山路上看到他。这名死者名为Tsewang Palior,曾是印度边境警察征服珠峰小分队中的一名成员。

1966年,这名队员和其他人一同前往珠峰执行侦察环境和气候的任务。就那个时代的登山装备来说,登山的危险性远远大于现在。

珠峰上的遇难者“绿靴子”

而更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在登山的过程之中,Tsewang Palior和他的队员还不幸遭遇了恶劣天气。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其余队员选择第一时间撤退,可Tsewang Palior和另外两名队员却不同意这样的做法。

对于他们而言,如果此次任务无功而返,那么下一次到来不知道会是什么时候。可也正是由于这一想法,最终让三人都永远留在了珠穆朗玛峰之中。

当人们发现Tsewang Palior的遗体之时,发现他位于珠穆朗玛峰东北山脊海拔约8500米的“死亡地带”之中。

Tsewang Palior的整个身体蜷缩在一起,永远地沉睡在一个避风的洞穴中。我们很难想象,在那个时候,Tsewang Palior以及他的队员究竟面对的是怎样的末日景象。

珠峰上的冻尸手部

事实上,了解珠穆朗玛峰的人都知道。攀登珠峰一共有19条路线,而在这19条路线之中,又以南坡路线和北坡路线最为传统。

对于很多攀登者而言,从南坡路线登山要比北坡登山要容易得多。而Tsewang Palior在南坡线路上的死亡,则再一次给人们敲响了警钟。

如果没有强悍的身体素质、坚忍不拔的意志以及成熟老练的攀登技巧,千万不要随意挑战珠穆朗玛峰。伟大的成就往往伴随着令人难以想象的风险,在做好准备之前,我们都需要三思而后行。

遇难者“绿靴子”

自身难保

然而很多人在看到攀登者们对“绿靴子”的遗体视而不见之时,仍然会感到十分不解。出于人道主义,帮忙将别人的尸体带下山这有什么不好呢?

可事实上,登山本就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如果在这个过程之中给自身增加额外的重量,不仅没法将遗体带回,甚至自己都有可能陷入绝境。

首先是在氧气消耗这件事情上,登山者在攀登的过程中本身就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如果因为救助他人的遗体而加速自己的消耗,无疑是极其危险的一件事情。

攀登珠峰会消耗很多氧气

根据数据资料显示,在珠峰8000米的高度上面,氧气的平均含量还不到海平面的三分之一。无论是攀登经验多么丰富的人,都不敢在这样的氧气环境中增加自己的氧气消耗。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珠穆朗玛峰的路上失去生命的人,至少有一半是因为氧气不够而陷入绝望。在这种绝望心理的影响下,生还的概率就会被无限减小。

所以为了自己的生命安全,自然不会有人耗费体力搬运遗体。其次就是重量的影响,一个成年人的体重大概在140到180斤左右,而他身上所携带的各种装备重量同样不容小觑。

攀登珠峰会大量消耗氧气

更致命的是,在严寒风雪环境之中,遗体的体重往往会更重。在这样的情况下,一般人连移动遗体都十分吃力,又怎么可能有机会将他从8000多米高的海拔上带下山?

不仅如此,当人们为了遗体而耗费大量的体力之后,在面对各种冰崖和冰隙时,便很难再有准确的判断能力。

一旦不小心掉入了这种天然的陷阱之中,那么自己也很有可能成为后来者眼中的遗体,这绝对是得不偿失的。

那么在珠穆朗玛峰之中遇难的遗体,就再没有任何挽救的机会了吗?答案也是否定的。就在珠穆朗玛峰附近,至今还有许多职业的“捡尸人”

珠峰附近有不少“捡尸人”

他们以团队作战,几乎都是由攀登珠峰的好手组成,在进山搜救上更是表现得比普通人更加强悍。只不过想要让他们帮忙搜救,进山一次就要支付几十万的救援费用。

这种消耗速度,试问有多少人能够承担呢?更重要的是,进山并不意味着一定能够将尸体搜寻出来。要知道如此恶劣的天气和环境影响,什么样的情况都有可能发生。

而搜救队员也只能根据一些微不足道的信息去搜索救援,其困难程度绝不是我们普通人可以想象的。

攀登珠峰困难重重

上山容易下山难

对于“绿靴子”的情况,我们陌生人也只能表示爱莫能助。其实不仅是他,无数想要征服珠峰,却最终长眠于此的人,我们都无法提供任何实质性的帮助。

然而让很多人没有想到的是,其实这之中的绝大多数人并不是死在登山的路上,而是死于下山的过程中。我们都听说过“上山容易下山难”这句俗语。

但是很多人都不太理解,为什么下山会比上山更加困难。以我们平时上楼梯为例,爬了基层以后就觉得十分的疲劳,可下楼梯的时候却脚步轻快,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上山容易下山难

事实上,爬楼梯和登山绝不能一概而论。而下山比上山更加困难,也主要是由于以下这两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在上山的过程中,重力重心向下。

而我们对身体的作用力却是向上,这就让身体受力到达了一种微妙的平衡。虽然会消耗体力,但基本没有什么危险性。

可下山却不一样,当重力重心向下,自身作用力也向下的时候,平衡就被彻底打破。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花费更多精力掌握平衡,出现意外的几率自然也就更大。

登珠峰的人

其次就是下山对身体的冲击力要远远大于上山对身体的冲击力,当我们向上攀登的时候,身体只需要向上发力即可;

可如果正在进行下山的动作,其实就很容易能够感受出身体中的冲击力变化。而这种情况的出现,对于身体承受能力也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也正因如此,我们在看待攀登珠峰事件的时候,就不能片面地认为上山是最困难的。尤其是在下山的过程中,本身就已经受极大影响的情况下,还要选择增加自身的承重,实在不是一个理智的行为。

下山需要万分小心

结语

李白在《蜀道难》中写过:“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假设他有机会攀登一次珠峰的话,或许蜀道就要改成珠峰了。对于不了解的事物,我们千万不能用固有的认知去尝试挑战。

如果在没有足够准备的情况下,也千万不能轻视大自然的伤害能力。“视而不见”并不是人们的冷漠,而是避免去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

不仅如此,若他们能够将遇难者遗体的具体信息告知遇难者的家人们,这其实也是一种帮助。即便无法将他们从千米海拔上带回,也算是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珠峰上的遇难者之一
举报/反馈

盒子里的密探

75.7万获赞 6.8万粉丝
探寻大自然的奥秘,寻找未解之谜的答案
科学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