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今年春节刚读的一本书,读完后感到收获满满。
这本书严格说来不是一本专门研究如何育儿的书籍,但是它对于我们如何教育孩子却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并且之前我们说过的《正面管教》,其实理论基础就有一部分来自这本书,这本书就是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
我强烈建议各位父母阅读下这本书,因为它让你更好的理解如何教育孩子,还可以帮你更好的认清自己。读完这本书后,最近我一直在对我进行反思。
《自卑超越》这本书因为太经典了,译本有10多种,不同的译本,在豆瓣的评分也不一样,基本处于7.0-8.5之间。我买的是曹晚红翻译的,不过感觉翻译的很多地方有些拗口,需要认真思考才能理解。
这本书是奥地利的心理学家、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晚年集大成之作。如果你读了这本书再看下阿德勒的个人经历的话,你会发现这本书是他个人的自我反思之书。阿德勒本身就是一个从自卑到超越的典范。他早年身体孱弱,患有佝偻症,因此早年极度自卑。但是他并没有沉迷自卑,而是最终实现了自我超越,创造了个体心理学。可以说,《自卑与超越》也是对他个人人生的一个总结。
这本书内容比较多,我只给大家介绍下这本书的核心内容。
《自卑与超越》的核心从这本书的书名就可以看出来了。
阿德勒认为,因为儿童早年体力和智力的不足,他们在面对成人时,会本能感到自己的弱势,因而产生自卑感,人人都生而自卑。
对此,我有不同看法,我认为自卑感的产生不是因为童年,而是因为人的自恋本质。
人都是自恋的,没有不自恋的人。如果人对自己都不认可了,不疼爱自己了,觉得自己面目可憎的话,那活着还有什么意义?自恋是生命的核心动力。正是因为自恋,人们希望自己最厉害,希望自己超越别人,成为无所不能的神,希望人人都崇拜自己。但是现实中的自己显然达不到自己想要的水平,因此人们才会产生自卑感。
而为了克服自卑感,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让自恋跟现实统一起来,人们才会去努力追求卓越。
因此,可以这么说,自卑来源于自恋,而自卑和卓越是一个事物的两个面,越是自卑的人追求卓越的心越强,同样,越是追求卓越的人自卑感也越强。正是因为他们强烈的自恋,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而强烈的自卑感又成为了他们前进的动力,促使他们不断追求卓越。
翻看历史,我们会发现很多这种案例。
比如阿德勒、邓亚萍、贝多芬……他们小时候往往比正常人要差很多:阿德勒、贝多芬都有残疾,邓亚萍特别矮小。邓亚萍再一次采访中说道:“我不如别人。我,所以,我不停地努力。“但是这种强烈的自卑感并没有扼杀他们,反而成就了他们。
那有的人可能会说了:照你这么说,自卑感强的反而是好事了?
自卑感无所谓好坏,但是如果因为自卑感产生自卑情结,那就是坏事了。
在这里我们要搞清楚两个概念:自卑感和自卑情结。
自卑感是指我们认识到了我们的不足,因此对自己的一种评价。比如我们觉得自己身体胖、长不好看,这都是一种自卑感,它无所谓好坏。
而自卑情结是我们把自己的自卑感当作一种借口,逃避正面解决问题的可能,是一种负面动机。比如我长丑,所以别人不喜欢我;我口吃,所以我能力不行。自卑情结夸大困难,消解自己的勇气,使得人们没有勇气面对困难,最终问题也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
自卑感是一种自我认知,它无所谓好,也无所谓坏。而自卑情结是我们沉迷于我们的自卑感,把它当做借口,而不是想办法去克服它。自卑感对人来说是正常的,但是自卑情结对人却是消极的。
每个人都有自卑感,正确的识别自己的自卑感,避免陷入自卑情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成长。
自卑感的表现有很多,但是大体可以分为三种:
一、逃避
逃离令自己自卑的问题,自己就可以假装没有这方面的自卑问题了。逃避是面对自卑时最懦弱的表现,连面对的勇气都没有。
比如有的人口吃,然后他就躲在家里,尽量少与别人打交道,他们也就避免了直面自己的自卑。
逃避自卑的表现不仅仅是躲避自卑感,很多时候,人们还会人为制造困难来逃避。比如害羞、怯场等,虽然这都是人的正常表现,但是人们会夸大这方面的问题,以此来躲避问题。
比如我们会借口见了女孩子会害羞,因此拒绝跟女孩子接触。
二、消极面对
面对自卑时,有的人不是思考如何争取成功,而是把重点放在了怎样避免失败,这类人就是属于消极面对。
躲避自卑的人是承认自己失败,而消极面对自卑的人是不承认失败的,他们敢于面对自卑,但是又不承认自己的自卑,他们不把精力放在如何克服自卑,而是改变了认知自卑的方式,发展出一种心理补偿机制,用自我催眠、自我麻醉的方式营造一种自己超越自卑的假象。
通常有两种自我方式:
1、贬低自卑点的价值
如果自己的自卑点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那么这点自卑对于自恋的影响就微乎其微了,即使没有克服这点自卑也没有什么大问题,因此他们会刻意的贬低自卑点的价值。这种人通常爱嫉妒,不会真诚赞美别人,喜欢讥讽嘲笑别人。
以孩子学习为例,对于那些学习自卑的孩子,他们会贬低学习的价值,宣扬学习无用,笑话那些学习好的都是书呆子。显然学习是有用的,只不过他们在刻意扭曲这种学习自卑的认知方式,从而从另一方面获得超越这种自卑的感觉。
2、夸大自我
当面对自卑时,尽管我们无法解决自卑问题,但是我们可以脱离自卑,直接说服自己,假装自己很强大,从而实现自我麻痹。这种人通常自大,目中无人,不能接受别人的批评,爱攀比炫耀。
阿德勒在书中一个经典的例子,就形象说明了夸大自我的应对自卑方式。
带孩子去动物园看狮子。第一个孩子看到狮子后,躲在妈妈后面,全身发抖的对妈妈说:“我要回家”;第二个孩子看到狮子吼,尽管脸色发白,但是仍然浑身颤抖的说“我不怕”;第三个孩子目不转睛的盯着狮子,并问妈妈:“我能不能向它吐口水?”
第三个孩子显然就是在夸大自我,好像吐了口水就能打败狮子一样。
无论是贬低自卑点价值还是夸大自我,都是人们为了超越自卑而发展出来的一种心理补偿动作,目的是为了缓解无法超越自卑带来的焦虑感。但是这种方式并没有真正的解决自卑,只是暂时的把自卑隐藏起来,最终只会发展成自卑情结,阻碍自己的成长。
三、积极应对
我们说自卑可以促使人追求卓越,这是建立在人们积极应对自卑问题上。只有当人们克服了自己的自卑,人们才能实现自我超越。
在认识到自己的自卑后,人们要积极应对自卑问题,有两种方式:
作者:肯定式教养
专栏简介:基于我的专业知识和阅读过的大量育儿书籍,帮大家快速学到各个育儿书籍的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