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32岁职场妈妈带娃考研考上武大”的新闻,上了热搜。
莫末苔本是民办高校的行政教师,生娃返工后发现身边的新同事学历高、能力强。
而当年毕业时,也没有对未来很好地规划就投入了职场。
在危机感的促使下,她决定考研。
因为日常要上班、带娃,所以莫末苔每天只能等孩子睡着后,从晚10点学到凌晨1点。
与更加年轻的在校生相比,她的学习能力、记忆力都不占优势,甚至还是跨专业报考。
可即便如此,莫末苔一次就成功上岸,考上了武汉大学。
这本来是个励志的女性故事。
可评论区里,一半在讨论女性的艰难和辛苦,甚至引申到了“爸爸不带孩子”的矛盾上。
而另一半的反应是:这种新闻只会让女性压力更大。还嫌不够卷吗?
但这个新闻的本质,并不是抬高宝妈或职场女性的优秀标准,迫使女性都去拼学历、拼财富、拼社会地位。
它只是再次提醒女性一个常常谈起,又被常常忘记的问题——做自己。
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成为自己想成为的样子。
很难,她姐明白。
甚至,「母职惩罚」下,职场和育儿,变成了两个矛盾体。
而莫末苔的故事,恰好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启发:育儿,可能需要先更好的“育己”。
不妨先听听她们的故事。
95后妈妈都这么“PUA”孩子
传统家庭教育里最普遍,也容易出现的两种问题:一个是太惯着孩子,一个就是过度严厉教育孩子。
尤其,在孩子幼儿时期,当父母无法“讲道理”时,育儿就更容易走向这两种极端。
茉莉是94年的年轻妈妈,女儿已经三岁,几个月前,她选择重新回到职场。
不可避免地有了落差。
部门组织脑暴会,一人一个创意,一会儿一个想法。
那些层出不穷的概念,近两年流行起来的职场黑话,茉莉听不懂,更跟不上节奏。
甚至很多基本工作,在茉莉看来都有了难度。
每天下班回家,还要陪伴和教育孩子。
3岁正是孩子似懂非懂的阶段,沟通起来总要费好一番功夫。
管轻了怕给孩子惯出坏毛病,说重了又怕给孩子留下心理问题。
工作和育儿的双重负荷让茉莉一度沮丧。
但茉莉并不想因此成为一个中途放弃工作,或教育上处处妥协的母亲。
工作占据了一大半精力后,育儿真的还有“简便方法”吗?
将近三年的全职育儿经验,让她十分了解小孩儿的心理和行为习惯。
所以她渐渐也掌握一些窍门,那就是“先发制人,顺着孩子来”。
比如孩子不喜欢吃饭,她就会和老公一起故意盯着孩子的饭说:“今天你这碗最香了,你别吃了,给爸爸妈妈留着吧。”
孩子一听,就会觉得自己的饭是最好吃的,瞬间积极吃饭。
有人会说,这不是骗孩子吗?时间久了,就不会相信父母了。
茉莉则有自己的想法,她觉得,承诺了孩子的做不到,这是骗。
而这种“反向育儿”,是为了和孩子先达成沟通,促使孩子先开始做事的关键。
当育儿的精力成本降低,留给工作的心力自然就会增多。
所以,最近两个月,茉莉的工作状态也逐渐走上正轨。
工作时,不用担心孩子在幼儿园是不是又哭了,有没有好好吃饭。
因为少了心理负担,工作效率也就慢慢提高了。
心态上也更加积极,主动学习,补足短板。
当茉莉在工作上建立起自我价值体系,对孩子的教育,反而变得更有耐心和信心,而不是当成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
茉莉保留了自己原本的个性和思维,并不是用时间堆砌陪伴,把反复唠叨当有效沟通。
而是用更灵敏和前卫的育儿方法,让育儿和职场之间形成良性循环。
经过这番挣扎和努力,茉莉说她特别想告诉身边的女性:
“职场上的成长和做一个妈妈的成长,真的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不应该被割裂地看。”
我让孩子“丢人”了
理想化吗?
是的,茉莉的故事,你会觉得太“理想化”了。
“家庭事业”双丰收,谁不想呢?
很多现实,固然是更残酷的存在,可很多人往往是预设了困难,直接选择放弃。
促使杜月重回职场的原因,源自儿子入学的一件小事。
儿子入学的第一天,班里每个人都要做自我介绍。
提到父母时,很多小朋友会非常自然地说:
“我妈妈在医院工作,是护士长。”
“我爸爸在某某公司上班,是客户经理。”
而杜月儿子介绍妈妈时,却只能说:“我妈妈做饭特别好吃,可以做很多种好吃的。”
然而,话音刚落,周围小朋友都笑出了声。
杜月告诉孩子:“妈妈在家做饭,做家务,并不丢人,相反是非常有价值的。”
可是孩子随即问:“如果下次还有人问我,你妈妈是谁,我该怎么说啊?”
杜月突然明白,孩子并非不知道怎么介绍,而是失去了“母亲”以外的身份,孩子并不“认识”自己。
也就是这个契机,让杜月决定作出改变,投入到工作中去。
于是,凭借这些年做全职妈妈积攒的烹饪心得,她进一步学习了烘焙。
从在线上跟着博主和课程学习,到专门去线下接受集中培训,属实下了一番功夫。
杜月尝试着做起了私房烘焙。
没有客户,不懂如何开拓市场、抢占资源,她就先在业主群里、朋友圈里分享自己的作品,每日一更。
后来,干脆直接拿给邻居和朋友免费品尝。
时间久了,竟然也打开了局面,开始有人加微信,订做蛋糕、各式各样的下午茶甜点。
因为手艺好,服务又周到,慢慢在附近的几个小区有了知名度。
生日聚会、送朋友礼物、日常零食,各式各样的订单也越来越多了。
杜月自己也更加自信,就连和孩子平时的沟通和聊天都丰富了起来。
她说,这个改变最令她开心的不是她赚了多少钱,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
而是现在,无论是儿子还是她自己,都能更加明确的介绍「她」这个人的身份。
做了妈妈以后,往往想得最多的是如何教育好孩子,给他传输什么样的观念,培养什么样的性格。
可我们忘了,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除了书本里知识,每天接触最多的,就是父母构建起来的世界模式。
别误会,她姐不是无脑鼓吹女性就得牺牲家庭,都去做职场女性。
而是,我们更应该意识到,育儿本身,并不仅仅是父母对孩子的单方面指挥和教育。
先行的,应该是对「自我」的建立、调整,甚至认知。
只有自己先认识自己,孩子才会真正认识“母亲”,教育也从纸片化的说教,变成了立体性的指导。
这才是更年轻、更现代、更理智的育儿观。
当她姐看到,飞鹤特意邀请惠若琪发布的主题为「每个母亲都是独一无二的自己」的情感短片时,更加有所体会。
短片中,婆婆、妈妈、老公的各种声音接踵而来,他们“指挥”着这个年轻妈妈喂饭、哄孩子......
督促她履行母亲的职责,强调她当妈的身份,告诫她责任的重大。
除此之外,她没有额外的形象,没有具体的名字,由此失去身份。
你怎么把孩子养“废”的
这是现实生活里,多少妈妈的真实写照。
我们太习惯看见「母亲」无私奉献的形象。
与此同时,一个负责、全身心投入到孩子身上的「范本母亲」就诞生了。
素面朝天,不修边幅的母亲,是勤劳的;
定无数闹钟,半夜起来喂奶的母亲,是辛苦的;
为了孩子放弃大公司offer的母亲,是无私的;
在家长会上,以某某的妈妈自称的母亲,是理所应当的。
这些所谓“好妈妈”的标准,粗暴地覆盖了女性的其他需求,甚至直接摘除了女性的多元身份。
飞鹤站在女性角度,在短片中再一次为所有母亲发声。
成为母亲,不等于要放弃自己的生活、事业,不等于孤军奋战,更不等于以放弃自己为代价。
而这个短片,也是飞鹤推出的系列节目《新鲜育儿观》第四季的第一期。
其实,从2018年开始,飞鹤便开始推出《新鲜育儿观》节目,并且成为母婴行业里优质的品牌自制IP。
近些年,随着每一个新生代育儿家庭的育儿诉求不断地升级、迭代。
飞鹤不仅关注宝宝的营养健康,更切实体察到新生代父母的困惑和焦虑。
确实,近年来,年轻父母对孩子的养育诉求越来越精细化,力图“万无一失”。
可往往矫枉过正,很多新手父母更加不知所措。
所以这一季节目,飞鹤更加鼓励“自信养育”,破除刻板、陈旧的养育观。
不必为了忙无法陪伴孩子而自责,陪伴重在质量;
不必把辅食做得太细,反而影响孩子语言发展;
不必担心孩子专注力差,在他探索时不要打扰就好;
不必为了锻炼抗挫折能力,刻意制造难题......
在缓解父母的养育焦虑的同时,也给了宝宝真正健康成长的环境和土壤。
飞鹤将育儿问题,从生理到心理一以贯之。
所以,在产品研发上,同样值得信赖。
在中国母乳研究中,飞鹤从结构、比例、活性、功能等维度精细化解析中国母乳微观营养,有了更贴近母乳“黄金”比例、结构的专业配方奶粉。
这就必须要说飞鹤明星产品「星飞帆」奶粉。
这款一年销售超过一亿罐,销量惊人的产品,已经有了10年的品质经验。
经过临床喂养实验,验证出更贴近母乳黄金比例、结构的配方奶粉。
「星飞帆」也因此具备“七大星护力”。
即,吸收力、安睡力、保护力、骨骼力、肠道力、视护力、益智力。
“七大星护力”和妈妈的爱一同守护宝宝成长。
最后,她姐有几句话想与妈妈们共勉:
即使结了婚,生了孩子,我们也要记得自己最初的样子。
在育儿路上摸爬滚打的同时,也希望所有的妈妈依旧是独一无二的自己,更希望所有的新生代父母敢于“自信你的养育”。
让我们和孩子一起健康成长。
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育儿故事或理念
抽取点赞最高的前3名
送出由飞鹤提供的奖品一个(四选一随机赠送)
快行动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