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想到未来,你是乐观的还是悲观的,是随波逐流还是目标明确?


在资讯如此发达,机会如此之多的今天,很多人面对未来陷入恐慌和不知所措。很多优秀的年轻人,一路顺风顺水地成长,家庭优裕,个人条件优秀,可是却常常感到内心的空洞感。


白天在公司打拼奋斗,下班后和同事喝酒撸串。生活可谓多姿多彩。可是当夜深人静之时,就开始感受到巨大的孤独。我们过度追求金钱或名声来实现自我价值,但这些需求的满足依然无法弥补心中的空虚感。


北大精神科主治医师徐凯文曾经提出空心病的概念,那就是40%的学生认为人活着没有意义,只是按照别人规划好的路线活下去,最极端的学生甚至选择放弃自己。


这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在经济条件越来越好的今天,精神世界却越来越苍白?


心理学家李孟潮著作《自愈与成长:荣格的生命故事》开章写道:现代人疗愈空心的药方,就是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感。认知自我,整合自我,达到人格的完整,从而把握住人生的意义。这就是自性化的过程,也是荣格心理学派的核心。



简单来说,生命的意义就是成为你自己。


1875年出生的荣格,他的一生跌宕起伏,这些经历是灾难,也是撬动生命的钥匙。在一次次难关中,他不断地进行向内探索,自我疗愈,最终走向自性的圆满。


这本书的作者李孟潮,被誉为中国精神分析最卓越的大脑,从事心理行业20多年,在荣格心理分析学派有独特的见解。


下面我们一起跟随李老师的笔触,了解一下荣格自性化历程。



01少年初长成,找到自我身份的认同


荣格的原生家庭并不幸福,父母闹离婚,妈妈是一名精神病患者。小荣格害怕母亲的抛弃,常常陷于自卑恐惧中,好在父亲与舅舅给荣格足够的自由,不强迫孩子服从命令,而是常常心平气和地对问题进行讨论,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非常难得。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孩子与父亲的关系,就会影响到他成年后与父权社会的连接。父亲对孩子来说并不仅仅意味着陪伴和关怀,而是意味着责任感和强大的形象。


除了现实中的父亲,小荣格还通过广泛阅读文学名著和哲学著作,了解经典人物的传奇。


随着沟通与阅读的深入,荣格在17岁那年,意识到“我是我自己”。出身的地方,家境的好坏,父母的感情都不是评价一个人幸福的标准。这也为什么他成年之后,有底气反抗社会的主流意见的答案。


我们现在的社会环境,多数会按照单一标准把人分为三六九等,学生是否优秀以成绩来区分,成年人是否成功以财富作为标准,家庭是否幸福以房产证为准则,这种单一的外部评价让很多人迷失了方向。


比如一个开心的孩子考不上理想学校,家长老师则会判断他不思进取,孩子接受了这种谴责,进行自我批评当然不开心。再比如考上理想大学的孩子,突然发现自己不知道为什么要来上学。因为从小到大被灌输的理念就是必须考上好大学,然而这种理念并不是他自己想要的,他只是在完成社会的统一标准。而他想要什么,他自己也不知道。这也是空心病的原因,找不到自我存在的意义。这像霜打的生命,失去了生机。


荣格通过形成自我认同,建立完整的三观,这是荣格自性化的初期。




02

成年期,找到梦想,爆发生命


成年期,找到梦想,爆发生命


成年期,找到梦想,爆发生命


本能成年之后的荣格选择了精神病学,放弃了内科医生的机会。当时,内科医生是一个香饽饽的职位选择,而精神病学是一个受人轻视的学科,朋友认为荣格实在是蠢笨。荣格不为所动,反抗着父权社会的主流意见。从这时起,荣格开始如饥似渴地学习,整整6个月时间都关在工作室里,通读了大量的精神病学科书籍,他的生命本能开始爆发。


稻盛和夫在其著作《干法》中提到,在京瓷公司创建前期,他通宵达旦地抱着自己的产品睡觉,倾注全部的爱,甚至达到和工作生死与共的程度,最终研发出产品,让京瓷公司起死回生。这种做法,常人看起来真是不可思议。


现在很多人迫于生存压力或者社会眼光而选择“正确”的职业,把工作当成一种养家糊口的工具。每天上班如上坟,生命的激情早就消磨殆尽。也有人毕业后拼命挣钱,买大房子开豪车,可是却发现自己并不快乐。


那是因为他们把“工作”和“自己”区分开,无法做到全身心的投入,自然也没有任何满足感。唯一的快乐也只是每月银行卡上不断增长的数字,还有买东西带来的暂时满足。


在《自愈与成长》这本书讲到,荣格从这份工作中找到疗愈自己的方法,把解决内心冲突的任务投射到精神病学上,生活和工作对他来说并没有任何界限。



如同稻盛和夫所说:“工作是自己,自已是工作。”这也是荣格自性化的发展阶段。


03中老 年期,实现自我超越


在荣格48岁的时候,母亲去世,从此父母双亡。这也是一个人彻底长大的标志,身边再无父母可依靠。小时候荣格对于母爱有重大的缺失,虽然在成年人,荣格在妻子,情人,学生的依恋关系中寻找补偿,但这个黑洞在母亲离去的这一刻又被重新撕开。此时荣格着手准备建立塔楼,他在塔楼的修补中寻找完整的感觉。



55岁时,他的著作《红书》完工,同时他也不再抱怨自己的原生家庭,而是开始理解同情父母。至此他完成与父母的和解,他的心理黑洞也慢慢填平。


高晓松曾在《奇葩大会》上透露:自己在年轻时对原生家庭不满,尤其是跟父亲之间极为不好的关系,导致年轻时出现很多问题。直到40岁之后,他才慢慢摆脱不好的性格,真正地走了出来。


我们与父母的关系就是我们与世界的关系,很多人就算在成年后依然会抱怨原生家庭的不如意,让自己一辈子在社会无所适从。在这里,我们不讨论原生家庭的好坏,毕竟己经无法改变,我们能做的只是去和解,慢慢接近自性圆满。


在此后的二十多年里,他开始打破家园情结,不再执着于家庭感情的圆满和世俗社会。他通过建造更大空间的塔楼,与天地形成融合,形成天人合一的状态,完成自性化的历程。


日本作家东野圭吾说:“谁都想生在好人家,可无法选择父母。发给你什么样的牌,你就只能尽量打好它。”


人生所有的劫难,都是来渡你的。


在电影《黑客帝国》里,领袖墨菲斯告诉了尼欧虚拟世界的真相,并在尼欧面前摆了两颗药丸,蓝色药丸和红色药丸。吃了蓝色药丸,就会继续在虚拟世界中生存,得过且过。吃了红色药丸,就能回到真实世界。


荣格的一生,经历了父母婚姻破裂,母亲患精神病,自己也数次徘徊在精神病的边缘,他选择了红色药丸,保持清醒,往内心深处自我探索。


我们当然可以选择吃下蓝色药丸,沉溺于物质丰饶的满足中。


只是人生一如白驹过隙,稍纵即逝,如果你有勇气选择红色药丸,看清世界的真相,追求心灵的成长,不如翻开这本《自愈与成长:荣格的生命故事》,做命运的主宰者。


举报/反馈

晓渔说

2.6万获赞 1032粉丝
我会每天分享优秀内容哒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