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绫罗绸缎”作为古时上层阶级的象征,以集合词汇亮相的时间却并不算太早。在清代的《儿女英雄传》中,作家文康首次将它作为丝帛织物的概括性称呼,极言京城之繁华。

唐代名画《捣练图》描绘了丝绸作坊中妇女在的劳作场景。原藏于圆明园,后因战火流失海外 波士顿美术博物馆

从宫廷中达官贵人的身上衣、后宫佳丽手中的缂丝团扇,到民国年间大家闺秀所钟爱的真丝旗袍,再到现代融合了对襟马褂、立领和西式立体剪裁的唐装,丝绸引领着中国传统服饰的潮流,也凝练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

绫、罗、绸、缎,与“丝”的关系是什么?它们各自起源于何时,彼此间有着怎样的区别,又与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纺织技术和审美追求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色彩华艳的绫罗绸缎 图虫创意

要分清绫罗绸缎,首先得了解这些织品的原料——蚕丝。

从嫘祖缫丝的传说开始,“丝”便贯穿于中国男耕女织的小农社会。《周礼》中记载:“染人掌染丝帛。”晚清经学大师孙诒让对此的解释是:“未织者为丝,已织者为帛。”

南宋《蚕织图》(局部)描绘了江浙一带桑丝生产中完善的工艺和先进的设备。黑龙江省博物馆

将蚕茧抽出蚕丝的过程,即为缫丝,所得到的是生丝;通过反复捶打和水洗,为生丝脱胶后,方才得到便于纺织、着色的熟丝。因此,未经加工的丝和经过加工的帛,便组成了早期丝织物品的统称。其中,产自浙江湖州南浔的辑里湖丝,是世界闻名的最好的蚕丝。

“丝中极品”辑里湖丝,古时是帝王的御用品,黄袍明确规定必须以缉丝为原料。雅昌艺术网

经过基础加工的丝帛制品在新石器时代就已显露头脚,河姆渡文明和良渚文化中曾先后出土过陶纺轮及平纹绢残片等。上古时期的丝帛织品十分珍贵,主要用于祭祀和丧葬;也是早期圣旨的用料,在殷周古墓中就发现了不少残迹。

左:河姆渡遗址(今浙江宁波余姚)的陶纺轮;右:钱山漾遗址(今浙江湖州吴兴)的平纹绢残片 浙江省博物馆

直到春秋战国时农桑显著发展,丝帛才开始出现在日常生活中,尤以书画及货币居多。因轻便的特性,帛还是西汉时期国际通用的货币,丝绸之路上就曾出土过大量素帛,“币帛”“钱帛”等词汇也由此流传至今。

丝路驼铃,夕照下平滑的沙漠地表宛如缎面。图虫创意

随着织法、工艺和审美的不断精进,丝帛织品中开始分出绫、罗、绸、缎等不同类型,也逐渐成为人们身份的象征。如“锦衣玉食”“纨袴子弟”等词汇是用来形容高宅大院富贵人家的,而“布衣”则指代人微言轻的寒门庶族。直到明朝初年手工业空前发达,普通人才开始穿得起丝绸,这一时代特征也被如实写入了《金瓶梅》等小说中。

中国丝帛地图——绫罗绸缎何处寻 华夏风物

清代,江南专设杭州、苏州和江宁(今南京)三大织造府。如今,太湖流域仍是丝帛织品的主产地,产量可占据全国的半壁江山,尤以杭州、苏州、湖州等地为盛。发达的织造历史,也为人杰地灵的江南留下了星罗棋布的遗址、丝纺、博物馆和丝贸中心等。四川、“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福建泉州等地紧随其后。发达的蚕桑文化和丝绸经济,最终为中国赢得了“丝国”的美誉。

从上至下依次为中国丝绸博物馆(杭州,属国家一级博物馆)、南京云锦博物馆、苏州丝绸博物馆(图源网络)

这位从江南水乡娉婷走向世界的“丝女子”,有着一个庞大的家族。

将“丝”经平纹、斜纹、山形纹、缎纹、绞经(纱罗)、起绒等不同的经纬编织法后,可以得到纱、罗、绫、绢、纺、绡、绉、锦、缎、绨、葛、呢、绒、绸等14大类。不过在时代演进中,一些织物因为工艺过于复杂,不适合工业化量产而被淘汰,也有的被赋予了新的名字。

从左至右依次为平纹、斜纹、缎纹,这三种纺织方式被称为“三原组织”。(图源网络)

木心先生在《乙辑》中如此点评这些丝料:“绸,自命不凡;缎,屏息的傲气;锦,忙于叙情;绫,轻佻,但还老实;罗,想通了什么似的;纱,装作出世离尘;丝绒,充满自信。” 如何才能分清绫罗绸缎和“朋友们”呢?

虽然并非形成年代最早的且在当今社会也不是最常见的,但绫却被排在了“绫罗绸缎”成语中的首位,是指用斜纹织成的布帛,我们常穿的牛仔裤也是此类织法。

绫,始于魏晋,盛行于唐,多作为唐宋时期百官常服的指定用料,以吴绫最为有名。宋代又增加了狗蹄、柿蒂、杂花盘雕和涛水波等名目,用于不同品阶的官员衣着。直到明、清时期绸缎兴盛后,绫作为衣料才渐渐式微。

白绫和毒酒,是古代的“赐死两件套”。三尺白绫出自洪昇《长生殿》,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恨情仇 (图源网络)

如今我们常看到的绫,除了书画装裱外,更多见于电视剧中“后妃被皇帝赐三尺白绫”等桥段,可悬梁自尽的绫,彰显了斜纹织法的结实程度。良好的吸水性,是绫的另一大优点,《封神演义》中就写有“哪吒脱了衣裳,坐在石上,把七尺混天绫放在水里,蘸水洗澡”的故事。但斜纹也有局限,因垂度较大,不太挺括,穿上前最好先熨烫。

动画电影《哪吒闹海》中飘逸的混天绫。(图源网络)

罗,或许是“绫罗绸缎”中最(没)不(有)合(绞)群(丝)的(旁)。

罗采用了绞经(纱罗)的织法——令经线形成明显绞转后,织出椒眼状或菱形状密密麻麻的纹理,因好似一张“罗网”而得名。排列有序的网孔通风效果极好,质料柔软、舒适凉爽,多用作罗衫、罗巾、罗帕和罗衾被等。穿戴上身,自带仙气,大可想象“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之风雅。

“荷叶罗裙一色裁”“薄罗衫子透肌肤”,轻薄的罗裙能勾勒出女子曼妙的身材。图虫创意

罗最早见于商代,但重要的绞经纱工艺至明清时期方才成熟,以浙江越罗和四川单丝罗最著名。由于工艺复杂、造价高昂,现代的织罗技术远逊于古代,主要保留下了“横罗”,即两排绞经间穿插平纹的织法。2009年,杭罗织造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遗名录。

罗地龙凤虎纹绣罗,1982年出土于湖北江陵马山砖厂1号战国楚墓。荆州博物馆

同为丝织物,但“丝绸”的连称,令“绸”与众不同起来,理所当然地成为一群“兄弟姐妹”中名声最大的。

出现于西汉的绸,原写作“紬”,指抽茧绪加捻成线织出的平纹织物。从色泽和手感上来看,纯桑蚕丝制成的绸,其反射光线柔和,质地紧密,触感丝滑。较轻薄的可做衬衣和裙,较厚重的可做外套和裤子。

太极拳是糅合了阴阳变化之道的中国武术,练习太极拳的人们常着以光泽亮丽的绸为面料的服装。图虫创意

明清时期,随着绸的织造技术达到巅峰,绸开始成为丝帛织品的统称之一。现在市面上能常见的品种有江绸、宁绸、春绸、绉绸等。

缎是出现时间最晚的,约在宋朝。《说文解字》中,“缎”被释为“履后帖也”,指加固鞋跟的贴边,最初与丝帛并无关联。后因备受皇室喜爱,发展迅猛,衍生出锦缎、花缎、素缎等,逐渐替代了绫的地位。

缎,是相对厚实的面料,在棉被套尚未流行前,多用于被面制作。与其它丝帛织品最大的不同,在于其独有的缎纹组织——经纬线交织位置均匀散布,不相连续,且层数多,浮线长。缎纹法织成的面料,厚实且光泽感强,十分华丽;缺点是更容易勾丝、耐磨性差,不好打理。

绣有百子图案的缎面被,寓意多子多福。(图源网络)

雍容华贵的缎料,是正式场合的绝配。常见的缎料中,花软缎、织锦缎、古香缎可做旗袍、被面、棉袄,乃至礼服和婚纱等。其中花型繁多、纹路精细、雍华瑰丽的古香缎和织锦缎,是唐装的好面料。

旗袍,被誉为中国国粹和女性国服,其源头可追溯至先秦两汉时代的深衣,是民国女子最常见的服饰。图虫创意

绢。与“帛”同为最简单的平纹代表,良渚文化中就有出土文物证明时人已经掌握了绢的织造技术。平实纤薄的绢,在纸出现和流行前,充当了画作的首选载体,理想状态下的绢本能够保存千年。同时,绢料也适合遮风,可以用来制作团扇、风筝等。

《瑞鹤图》是北宋宋徽宗赵佶所作的绢本设色画,认为是国运兴盛之预兆,目睹情景绘于绢素之上 辽宁省博物馆

纱。纱和罗都是轻薄丝织物的代称,单丝罗中表现为均匀分布孔眼的,被称为“纱”。《红楼梦》中,贾母便曾向王熙凤“科普”软烟罗和霞影纱之间的区别。如今,来自广东佛山顺德的香云纱成为了都市的新潮流。这是一种用广东特色植物——薯莨汁水对丝织物涂层,用珠三角特有的河涌塘泥覆盖,再经日晒加工成的一种昂贵纱绸制品。由于穿着走路会“沙沙”作响,所以最初又叫“响云纱”。

西汉直裾素纱襌(dān)衣仅重49克,是世界上现存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最轻薄的衣服。 湖南省博物馆

锦。“锦上添花”“繁花似锦”——泛指具有多种彩色花纹的丝织物。大多数织物都是单层组织,但锦是多次加工的立体组合,是带有刺绣的丝织品。复杂的生产工艺和考究的材料,使锦成为了古代最贵重的织物。南京云锦、 广西壮锦、苏州宋锦、成都蜀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每一种工艺都别具特色。

蜀锦,是汉至三国时蜀郡(今四川成都一带)所产特色锦的通称,其中多重彩经起花的为经锦。(图源网络)

绒。指丝绒,是部分或全部采用起绒组织、表面呈现绒毛或绒圈的丝织物,摸上去毛茸茸软绵绵。汉代便出现了绒圈锦,在锦上织出绒圈。明清时期的绒有樟绒、漳缎等多种名称。

如今,绫罗绸缎似乎在当代生活中变得不再常见?主要是因为绸缎面料比较厚重,替代品较多;二是手工丝织品工艺决定了价格,昂贵的纱罗很难在大众中流传;最后,工艺的失传也让众多精美的织物黯然失色。

原始的手工缫丝 图虫创意

无论如何,绫罗绸缎始终是中国人构建文化认同感的重要元素。

瑞蚨祥、都锦生、乾泰祥、谦祥益等一批老字号都在不断探索,为传统的裁制注入现代时装的灵感。因此,汉服才得以日渐兴盛,唐装才会屡屡出现在国际会议的聚光灯下,精妙的缂丝工艺也在《延禧攻略》等电视剧中备受好评……这些丝绸的华丽重现,正是人们不断追索传统文化的鲜活例证。

文丨杨娲中

文字编辑丨邸丹彤

图片编辑丨雪哥、茶叶末儿

封图丨图虫创意

本文由华夏风物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举报/反馈

华夏风物分享家

2.2万获赞 1384粉丝
和大家分享华夏大地上的有趣风物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