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帝崩于“苍梧之野”的事,太史公司马迁有记载。《史记》云:舜帝“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司马迁说舜帝出行南巡三苗,不幸在苍梧之野驾崩了。舜帝葬在九疑山的舜陵叫做零陵。秦始皇和汉武帝为了纪念舜帝葬于全州九疑山,先后在全州县地设立了零陵县和零陵郡。零陵县治在今县城西南39公里处。属长沙郡。
《全州志》也记载了舜帝崩于苍梧之野的事。《志》云:“《书》(注:尚书):(舜帝)五月南巡至于南岳。《家》语:舜嗣帝五十载,陟方死于苍梧之野,而葬焉。《山海经》《礼记》皆云。然(后)太史公谓:(舜帝)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全州地故零陵地。”《县志》上写明了全州在古时候之所以叫零陵,为零陵地,是因为舜帝“而葬焉”,原来是舜帝南巡崩于苍梧之野,而葬在了全州的九疑山。
何为苍梧?
“苍梧”之名出现甚早。《逸周书·王会解》(卷七)云:“成周之会……禽人管,路人大竹,长沙鳖,其西鱼复鼓钟、钟、牛,蛮扬之翟,仓吾翡翠,翡翠者,所以取羽”。(晋)孔晁注曰:“仓吾亦蛮也,翠羽,其色青而黄也。”说明“仓吾”初为南方一部族名称,后当引申为仓吾族居住地名,又有“苍梧”或“苍梧之野”,多与舜葬地有关。
苍梧地名先后有先秦苍梧、楚苍梧、秦苍梧郡、汉苍梧郡的历史变迁。
舜帝是先秦时期的中原部落联盟首领,那我们就看先秦时期古苍梧的相关史料。《战国策·楚策一》(卷14)载:“楚,天下之强国也。……南有洞庭、苍梧。”《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卷86)载:“吴起相悼王,南并蛮越,遂有洞庭、苍梧。”此时的“洞庭、苍梧”是对“南楚”之地的泛称。《里耶》秦简又载:“今洞庭兵输内史,及巴、南郡、苍梧输甲兵。”结合《里耶》秦简来看,楚苍梧郡在洞庭郡以南,位于楚国南界。而《里耶》秦简所言的“苍梧输甲兵”是说苍梧(郡)正是用来为秦军南下做好准备,同时也说明秦朝加强了对湘资流域及五岭一带的控制。秦苍梧南部的秦县设置有零陵:《汉书·艺文志》(卷30)所载“纵横十二家”中有《秦零陵令信》一篇,“难秦丞相李斯”,可证秦始皇时在广西全州已置零陵县。此外,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西汉初帛画地图上记有不少汉、越边界地带的县名,有营浦、舂陵、泠道、南平、龁道、桃阳、观阳、桂阳等八县,可知西汉前期已有此八县之设。由于墓主生前所处年代距秦不远,故推断,以上八县多可追溯至秦朝,与里耶秦简中的“苍梧”(郡)有关。
舜帝是南巡三苗其间,而崩于三苗的苍梧之野,那这个苍梧之野必在三苗古国之中。上文我们已经讲到三苗,又称有苗,是我国五帝时代一个著名的部落,曾长期与唐虞部落争战。《战国策》记载:“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这是指整个苗蛮集团的活动地域,彭蠡、洞庭就是后世的鄱阳湖、洞庭湖;衡山是《水经注·汝水》中提及的在雉县(今河南南召县南)界的雉衡山;文山地望在全州,清代嘉庆《全州志》卷之一·舆地有记。
后来,中原部落联盟尧舜禹发动了国家统一的战争,对强大的三苗部落进行了多次讨伐。后来唐尧把天下禅让给虞舜,三苗的首领对此非议。于是“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史记·五帝本纪》)。
三苗与尧舜禹的战争,古文献有大量记载。《尚书·舜典》:“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帝尧对“四罪”部落进行了讨伐,并进行了分化,其中将三苗迁到了西北三危。
征伐三苗的战争非常残酷。据古本《竹书纪年·五帝纪》:“三苗将亡,天雨血,夏有冰,地坼及泉,青龙生于庙,日夜出,昼日不出。”这些征兆讲到上天也不忍看到三苗的灭亡。三苗部落战败后,内部分裂反叛,余部退回到洞庭、苍梧一带,建立了三苗国:“昔尧以天下让舜,三苗之君非之,帝杀之,有苗之民叛,入南海(古南海为洞庭),为三苗国。”(郭璞注释)《山海经》)再后来三苗被迫退缩到三苗国的南界古苍梧的山区。
今广西全州曾是三苗之地。据《山海经·海外南经》记载:“三苗国在赤水东”,这是说三苗国在赤水的东面。(注:此赤水不是在明洪武十五年由赤虺河改名的今云、贵、川三省接壤地区的那条赤水河)
《山海经》中的古赤水是指今广西全州旧时西延地区(今资源县地)的资水上源夫夷水。夫夷水是在资水上游,流经红层地貌即丹霞地貌地域,而名赤水。在旧属全州西延的扶夷苗地仍保留着先秦时期的“赤水”这个原始河名。全州旧志也称其为“赤水”:清代嘉庆年间的《全州志》卷之首·图中的西延地图就仍然使用先秦时期的原始河名“赤水”,并在地图中将夫夷水标注为“赤水”。
(此赤水的东面便是《山海经》记载的舜帝葬地九疑山,后有专文论及)
《山海经·海外南经》记载的“三苗国在赤水东”。古赤水今夫夷水的东面就是全州的宜乡、长乡、万乡、升乡即今咸水、绍水、才湾、龙水、大西江、文桥、庙头、黄沙河一带。此记载说明全州在上古时期属于三苗国。
又《战国策》云:“昔者,三苗之居,……文山在其南。”此文山地望在全州,《全州志》舆地有记。清代嘉庆《全州志》卷之一·舆地载:“文山在升乡界,去城四十里。”“今考洮水出山屋源,在文山上。”《全州志》卷之一·舆地(第18页)载:“洮水在城北三十里,发升乡山屋源,有二源,左出灵源寨万乡界上,右出风王殿岭。……经文山下,……傍会湘水。”此文山就在全州青瑶峒的东面,是指大西江、龙水、全州镇与文桥、庙头、黄沙河、永岁等乡镇之间的大山脉。
以上“三苗国在赤水东”和“三苗之居,……文山在其南”的记载,说明三苗国的南界在夫夷水与文山之间的今全州境内的湘江以西的越城岭山脉的东支主干即全州西北的山岭,也就是湘江源和资水源的流域的全州一带(含全州旧时西延地区的今资源县地)。此为战前尧舜禹伐三苗以前,苗蛮集团的南界。
随着中原部落联盟尧舜禹联盟的对三苗部落多次征伐,战败后的三苗被迫退缩到三苗国的南界全州的山区一带。
舜帝为了教化和收服反叛失败后逃亡到南方地区的三苗部落。于是舜帝南巡,亲自前往“三苗”居住地,怀柔德服,最后舜帝以德感化了三苗。但舜帝不幸在苍梧之野驾崩了。
舜帝崩葬的“苍梧之野”在哪里?
最早记载舜帝驾崩地在“苍梧之野”的文献是先秦史籍《山海经》和先秦至秦代时期的官方史籍《尚书》。
我们来看看《山海经》对“苍梧之野”的定位。卷十五《大荒南经》记载:“赤水之东,有苍梧之野,舜与叔均之所葬也。”这是说舜帝葬地的苍梧之野在赤水今夫夷水的东面。《尚书》是孔子编订的,他曾指出舜帝的葬所。他在回答宰我的提问时说:“舜之少也,恶悴劳苦,二十以孝闻乎天下,三十在位嗣帝所,五十乃死,葬于苍梧之野。”从《山海经》和《尚书》对舜帝崩葬地的记载可以看出,舜帝不仅崩于苍梧之野,也葬于苍梧之野,而且这个舜帝葬地的苍梧之野是在赤水的东面。
上文中,我们已经知道古赤水是今广西全州旧时西延地区(今资源县地)的资水上源夫夷水,这条夫夷水的东面就是全州西北山地的宜乡、长乡、万乡、升乡即今咸水、绍水、才湾、龙水、大西江、文桥、庙头、黄沙河一带。
《全州志》记载了舜帝“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全州地故零陵地”的历史,也记载了在全州的西北山岭有舜帝葬地九疑山,而舜帝葬地全州九疑山又在古赤水今夫夷水的东面。
由此可见,舜帝南巡到达三苗国的南界与舜帝驾崩的苍梧之野是指同一个地方,也就是说舜帝南巡崩葬地在古赤水今夫夷水东面的全州一带。
今全州的青瑶峒境内还留下了零陵屋的故事传说。零陵屋是以舜陵“零陵”命名的地名。相传舜帝南巡时驾崩在这一带,按先秦风俗仪式要进行招魂:“使人升屋北面,招呼死者之魂,令还复体中”(《礼记·曲礼下》)。朱熹也说:“古者人死,则使人以其上服升屋,履危北面而号曰:‘皋,某复’,遂以其衣三招之而下以覆尸”。为让舜帝魂还复体,便在此舜帝驾崩之地,建造起专为舜帝招魂的房屋。零陵屋地名也因此而冠以舜陵“零陵”之名,在民间叫成了零陵屋。这个零陵屋当是祭祀舜帝的舜庙雏形。